安德海之死
一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7月初,兩艘太平船沿京杭大運河揚帆南下。兩麵大旗在船舷兩側獵獵作響,一麵寫著“奉旨欽差”,另一麵是“采辦龍袍”。此外,船上還有迎風招展的使者旗幟、龍鳳彩旗多麵,船上不時傳來絲竹音樂之聲。一路上,船隊出北京經天津取道河北入山東,緩緩而行,準備去江南。船隊逢州遇縣必停,驚擾地方官吏,要錢要物。沿途一些趨炎附勢的地方官爭先恐後前去逢迎巴結。
到底是哪位欽差大人如此“高調”地出行呢?原來是宮中的總管太監、慈禧太後最寵信的安德海。
安德海是河北河間人,年輕時自宮入宮當了太監。民間傳說慈禧太後能夠得到鹹豐的寵幸,安德海幫過忙;又傳說辛酉政變初期,慈禧和恭親王奕都不確定對方的心思。安德海就充當了探路石的角色。當時慈禧假裝痛責安德海,把他趕出承德行宮。安德海趁機逃往北京聯絡奕,探聽風聲,之後往來北京和承德之間,為政變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傳說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慈禧發達以後,很器重安德海,確有其事。慈禧的生活起居全部由安德海負責照料,遇到什麼事情慈禧也會詢問安德海的意見。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後歡”,使慈禧太後逐漸有點離不開他了。
民間傳說安德海是一個淨身不幹淨的“假太監”,和慈禧有曖昧關係所以得到寵信。這個傳說流傳甚廣,因為沒有根據,不予采信。
安德海有了慈禧的寵信後,開始自我膨脹起來,不僅貪汙腐化,還交接朝臣。慈禧多少也知道安德海的劣跡,但也不加以真正遏製,反而把一些自己不方便出麵的事情都交給安德海去做。安德海更加行事囂張了。清朝對太監限製很嚴,嚴禁太監幹政,還規定太監隻能待在宮中,私自出宮者殺無赦。自我感覺很好的安總管哪受得了這個,厭煩了宮中的清規戒律,就借給同治皇帝采辦龍袍和大婚器物之機,請得慈禧同意後直奔江南而去了。
別看安德海隻是個四品的太監總管,出京城後沿途州縣官員都捧著他哄著他,讓他很有傲視群雄、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外麵的世界太讓他享受了。7月20日,船隊到達山東北部的德州。安德海說第二天是他生日,要在船上慶壽。隨從們趕緊忙起來,置辦酒宴、請戲班子,把碼頭搞得烏煙瘴氣。21日,安德海把從宮中帶出來的龍袍和翡翠朝珠擺在一把太師椅上,自己並排坐在另一把太師椅上,整個慶壽活動正式開始。徒子徒孫們給他磕頭拜壽,戲班子在船上演“八音聯歡”,引得運河兩岸聚滿了密密麻麻看熱鬧的百姓。
安德海弄出的大動靜,很快就傳到了德州知州趙新的耳朵裏。趙新很詫異:我從來沒有接到內閣或者軍機處的公文,不知道有欽差大臣過境啊!
事關重大,趙新不敢怠慢,親自帶上衙役前往運河碼頭察看。他來晚了一步,趕到時安德海已經辦完壽筵,繼續南下了。趙新連忙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呈文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接到趙新稟報後,立即召集幕僚商議。丁巡撫科舉正途出身,清正剛硬,早就對狐假虎威、胡作非為的安德海不滿了。傳統士大夫原本就對宦官太監不齒,對幹政跋扈的太監更是深惡痛絕。如今安德海撞來了,丁寶楨和幕僚們很快就商定了“嚴肅處理”的意見。
丁寶楨一麵寫了道密折,以六百裏加急送往北京;一麵派東昌府(今聊城)知府程繩武尾隨安德海的船隊,命令一遇到有僭越或不法行徑,立即捉拿嚴辦。
程繩武過去一看。這還需要看嘛,安德海僭越和違法的罪狀都清清楚楚地擺在那裏呢!嚴格依法辦事的話,早就該抓了。可程繩武不敢捉拿。打狗要看主人啊,安德海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他後台硬得很,有恃無恐啊!
丁寶楨見程繩武沒有動靜,加派了總兵王正起帶上軍隊追趕,務必將安德海緝拿。王正起追到泰安縣,終於將安德海一行截下逮捕。
卻說捉拿安德海的時候是夜裏,兵丁衙役們把安德海一夥人下榻的客棧團團包圍起來,泰山知縣和守備親自衝進客棧抓人,很快就把安德海的隨從們逮住了,可獨獨不見安德海。安德海不見了,事情就不好辦了啊。如果他跑回京城去,反咬一口,山東的這一幹人等可就慘了。總兵、知縣、守備慌忙命令仔細搜查客棧周邊地區,最後終於在後院的水井中發現了安德海。原來,安德海警惕性很高,聽到動靜後抓起金銀珠寶,跳進後院的水井藏了起來。人贓並獲後,眾人不敢懈怠,連夜把安德海等人押送濟南,天明時分抵達濟南,把人犯關進了曆城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