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叔嫂情——同治中興和慈禧的掌權之路(3)(3 / 3)

第二種說法是丁寶楨奏報到達時被慈禧看到了。慈禧大吃一驚,可安德海罪狀確鑿,慈禧一時不知道怎麼搭救,隻好同慈安、同治一起召見奕等大臣商量辦法。結果,同治說自己沒有派遣太監出去采辦龍袍,慈安接著說祖製嚴禁太監私自出京,奕就要求按照規定將安德海殺無赦。大臣們也紛紛讚同。慈禧被孤立了,不得不同意處決安德海。

如果說慈禧對處決安德海的命令一無所知,肯定是不符合情理的。她執掌朝政多年,不可能錯過任何朝堂上的政治信息。最大的可能是慈禧知道了安德海遇險,雖然有心搭救卻無力回天了。首先,安德海“私自出京”這條最要命的罪行,單憑慈禧一個人無法為他洗刷。當初慈禧疏於防備,沒有給安德海正式的任命、沒有經過朝廷手續,更沒有得到同治皇帝的詔書。現在同治、慈安都否認曾派安德海出去采辦龍袍,慈禧不可能在朝堂之上批駁慈安和同治的說法。第二,安德海其他罪行累累。沿途僭越之舉、擾民之事、中飽私囊和囂張氣焰,人所共知,難以否認。丁寶楨還從安德海的兩艘船上搜出黃金1150兩、元寶17個、極大明珠5顆、珍珠鼻煙壺1個、碧霞犀數十塊、駿馬30餘匹和其他珍寶玩物。這些罪證如何銷毀?最後,安德海的人緣實在太差,除了慈禧會救他之外,其他人都說安德海該死。

你讓慈禧怎麼辦?安德海的人緣哪怕好那麼一點點,出京前就會有人提醒他注意太監私自出京的規矩。總之,慈禧是中了奕等人的埋伏。

表麵上看,這是奕、慈安、同治三人要整死安德海,實質上是在發泄對慈禧的不滿。慈禧大權獨攬,讓三人都不舒服。安德海隻是慈禧強勢的一個衍生物而已。安德海的死,是三人對慈禧的一個打擊。

也有人分析說,慈禧清楚奕、慈安、同治三個人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她不想和三位親人的關係搞僵了,加上如果任由安德海繼續胡作非為下去不知道會捅出什麼更大的婁子來,所以“棄車保帥”,計劃用安德海的死來緩和與三人的關係。安德海疏於防範,自請出京的時候,慈禧就沒有阻止。慈禧一開始就知道安德海隻要出京就會被殺。

據說,丁寶楨的奏折到的時候,慈禧故意繼續裝病休息或者裝作沉迷於看戲,實際上是給奕三人處決安德海創造機會。事後,慈禧多次公開強調安德海私自出京,違製被殺,罪有應得,命令太監們引以為戒。所以,在安德海之死這件事上,奕三人是勝利者,裝糊塗的慈禧也是勝利者。隻有自我膨脹到忘記自己是誰的安德海,是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丟了腦袋。

實際上,山東的丁寶楨為防夜長夢多,沒等接到朝廷諭旨,就先把安德海給斬首了。隨從的太監也一並處決,其他人分別處以刑罰。

丁寶楨並沒有因此受到慈禧太後的刁難,反而被認為是能臣幹才,升任四川總督去了。

同治帝後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皇帝載淳17歲了。這一年,他親政了,並且結婚了。婚禮是由奕負責操辦的,辦得不錯,事後兩宮太後發懿旨獎賞,加恭親王“世襲罔替”號。這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就是民間稱的“鐵帽子王”。清朝規定王爺的爵位是世代遞減的,每過一代人降一級爵位。比如奕是親王,兒子就隻能是郡王,孫子隻能是貝勒。但加了“世襲罔替”後,子孫世世代代就都是親王了。

這次婚禮選定的皇後是阿魯特氏。阿魯特氏比同治皇帝大兩歲,其父崇綺是清朝“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考中狀元的唯一一人。阿魯特氏從小受書香熏陶,知書達理,端莊賢惠。在挑選皇後的時候,同治皇帝一眼就看上了她。可慈禧太後看上了富察氏,要求同治皇帝選富察氏。可慈安太後也喜歡阿魯特氏,支持同治的選擇,最後阿魯特氏成了皇後。慈禧對這個皇後兒媳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對兒子同治忤逆自己的意思站到慈安一邊非常惱火(同治和慈安的關係比較親近,和生母慈禧的關係反而不好)。作為補償,富察氏被封為慧妃,同時入宮。

婚後,同治皇帝的婚姻生活很不美滿。慈禧太後不允許他和皇後阿魯特氏親熱,強迫他多親熱慧妃,還要求他倆趕緊生育。強扭的瓜不甜,同治鬱鬱寡歡,加上正值叛逆年齡,他更不喜歡慧妃了。一邊是不喜歡的慧妃,一邊是不能親近的皇後,同治幹脆選擇獨居乾清宮。這就造成了三個新婚男女的悲劇,同治和一後一妃各自獨居宮中,形單影吊,鬱鬱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