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於慈禧具體是怎麼下手的,傳說就沒有進一步的說法了。
清朝宮廷自然也公布了慈安的診斷記錄。禦醫們都證明慈安是正常死亡。親曆者翁同龢等人也入宮見到了禦醫搶救慈安的情況,證明慈安是正常死亡。
民間傳說慈安死後,慈禧把持慈安靈柩不讓大臣接近瞻仰,同時迅速安排了慈安下葬,有做賊心虛的嫌疑。實際情況是慈安的遺體停放寢宮,供大臣們瞻仰。大臣們看到慈安的遺容正常。所以,慈安之死可以認為是突發急病,不幸死亡。她能夠在複雜的鹹豐、同治、光緒三朝善始善終,與她與世無爭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有關。
二
奕從前半生的積極進取轉變為了後半生的消極退讓,是因為他遭受的打擊太多了。
奕的一生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辛酉政變後,他本以為能中興王朝,幹出一番事業來。盡管表麵上辦了洋務,中外和睦,造了輪船,也有中國人會說洋話了,但是按照洋務大將李鴻章的話來說,都不過是“紙糊”的把戲而已,並沒有達到富國強兵的作用。內憂外患在奕主政後期表現出來,而奕又遇到了慈禧太後這麼一位比他更有手腕的政治家,屢屢失利,難免政治態度消極起來。
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太好,雖然還是領班軍機大臣,奕處理政務不像以前那麼勤勉了。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經常缺席軍機處會議,遭人詬病。奕的心態已經老化了,更主要的是他對中外戰爭已經失去信心。4月8日,慈禧在奕的支持下突然發布懿旨,將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這是慈禧繼辛酉政變以後,發動的第二次宮廷政變,稱“甲申易樞”。慈禧免去奕一切職務,讓奕回家養病。但作為對他幾十年從政的肯定,慈禧保留了奕“世襲罔替”親王的待遇,還賞食親王雙俸。而換上來的奕劻、奕、世鐸等人能力遠不如奕,隻是對慈禧太後唯命是從而已。
奕也不反擊,平靜地過起了退休生活,重拾筆墨,繼續以詩書自娛。比如他寫道:“紛紛擾擾起紅埃,長夏閑居門不開。心似蒙莊遊物外,玳簪珠履愧非才。”一副居門不出、不問世事的樣子。
有的時候七弟奕前來造訪,奕心存芥蒂。後來奕經常前來,還帶人到他家照相,奕對照相漸漸入迷。兄弟倆留下了許多單人照和合影,心裏的疙瘩也化解了。再後來,奕也在權力鬥爭中被慈禧弄了下來,也被安排“回家養病”了。奕沒有奕那麼好的修養,悶悶不樂,寡言少語的,最後憋出病來了。奕就寫詩安慰奕:“擾擾人間是與非,醉鄉不去欲何歸。漫誇列鼎鳴鍾貴,還得山家藥筍肥。”
人生便是如此,不會總按照你的設想來走,而需要你去適應它的安排。奕把國事、家事和人生看得很開了,是是非非都動搖不了他的好心態。
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奕死了,同年與奕共事二十多年的好友寶鋆也死了。奕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四年後(公元1895年),打擊接踵而來。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輸給了蕞爾小國日本。新式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作為奕主政時期主要政績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更大的打擊是,麵臨國家危亡,朝廷和慈禧要奕再次出山,主持大局。所謂的大局,就是向日本求和。日本方麵也傳來消息,除非奕或李鴻章出麵,不然不以其他人為談判對象。奕隻能勉為其難,年過花甲再任領班軍機大臣。
在任上,奕支持李鴻章與日本談判,同意割地賠款。最後商定的中日《馬關條約》內容之苛刻、對中國危害之巨大,舉國嘩然。慈禧看到條約內容對國家傷害太大,又見群情激奮,對是否接受條約猶豫不決。翁同龢等人主張拒絕批準條約,還為光緒帝擬定拒約的宣示稿。最後,慈禧、光緒讓軍機大臣們去恭王府找奕定奪和戰大計。
奕認為中國已經沒有再戰的可能,勸光緒盡早批準條約。條約簽訂後,奕再次成為眾矢之的,旋即去職。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公元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奕突然病死。此時,維新變法的浪潮正席卷北京城,人們正在熱議祖宗之法的變與不變,奕對人們來說似乎不過是一個過去年代的回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