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爸爸”慈禧
一
同治死後無嗣,光緒皇帝載湉並非皇位的有力競爭者,是伯母兼姨娘慈禧力排眾議將他迎立為新皇帝的。當時,載湉隻有4歲。
《翁同龢日記》記載諸王大臣對著同治皇帝的遺體哭靈完之後,都趕到養心殿朝見慈禧太後,商議新皇帝人選問題。慈禧太後詢問:“此後垂簾如何?”
兩年前,同治皇帝就已經親政了,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結束。現在慈禧不急著挑選皇帝卻想自己垂簾,大臣中馬上有人(疑為恭親王奕)反對:“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乞垂簾。”
慈禧太後就說:“文宗(鹹豐皇帝)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年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既定,永無更移,我二人(指與慈安太後)同此一心,汝等敬聽,則即宣曰醇親王之子載湉。”在這裏,慈禧以年幼者“乃可教育”為理由,不願挑選年長宗室為皇帝,挑選了醇親王奕的兒子載湉。奕是鹹豐皇帝的七弟,娶了慈禧的妹妹生下了載湉。所以載湉既可算是慈禧的侄子又可算是慈禧的外甥,加上年紀很小,對想繼續攬權的慈禧來說,無疑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根據《慈禧外紀》記述,載湉不是第一選擇,經過了一番討論才被扶立為新君。當日養心殿內,兩宮太後對麵而坐,王大臣們跪在地上。同治死後,阿魯特皇後正懷著身孕,她肚子裏的胎兒應該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可是,慈禧首先發言否定了這個胎兒:“皇後雖懷有身孕,不知何日誕生,皇位不能久懸,宜即議立嗣君。”
恭親王奕反對:“皇後誕生之期已近,應暫秘不發喪,如生皇子,自當嗣立。如所生為女,再立新帝不遲也。”
慈禧堅持說:“現在南方尚未平定,如知朝廷無主,其事極險,恐致動搖國本。”
慈禧的意見也有道理。一旁的慈安太後就說:“據我之意,恭王之子載澄可以繼承大統。”
載澄為什麼成為皇位的第二繼承人了呢?因為和同治皇帝血緣最近的就是他的堂兄弟們,其中六叔奕的長子載澄又是堂兄弟中血緣最近的(載澄在宗法上是鹹豐最大的侄子)。奕聽說要立自己兒子為皇帝,連忙叩頭遜謝,連說不敢——自古兒子當皇帝的,老子的日子都不好過,何況還有一個強權太後在那呢。
既然堂兄弟不行了,慈安太後又提出第三個選擇,在同治的侄子輩中選擇:“在下一輩裏,按序當立者為載治之子溥倫。”
載治是郡王銜貝勒,道光皇帝長子奕緯的兒子。他的兒子溥倫是同治皇帝侄子中最大的一個。載治聽說要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帝,也慌忙叩頭,連說不敢。慈禧太後見慈安太後提出的人選都不符合自己心意,越說越遠了,便親自出馬。她說載治是“過承子”否定了溥倫。
原來,道光皇帝長子奕緯早死,沒有兒子,載治是從遠支親屬中過繼而來的,宗法地位雖高,血緣卻很遠。
慈禧接著提出立奕之子載湉為皇帝,並明確說:“宣即決定,不可再延誤!”
奕聞聽,衝著奕發火:“立長一層,能全然不顧嗎?”他的憤怒其實是說給慈禧聽的。載湉無論是從宗法、從血緣、從年齡各方麵考慮,都不是最佳人選。奕為國家考慮,覺得年長者為帝,對國家有利,所以反對立載湉為皇帝。
最後,禦前會議投票表決新皇帝人選。結果3人讚成立載澄,7人讚成立溥倫,15人讚成立載湉。在慈禧的力挺下,載湉繼承了皇位,成了光緒皇帝。
也許是吸取和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母子不和的教訓,慈禧太後傾注了不少心血來撫育教導4歲的光緒皇帝。光緒的穿衣、吃飯、洗澡、睡覺等生活瑣事,慈禧都親自過問,甚至親力親為。據說光緒的肚臍有病,慈禧就每天給他擦身子,衣服也要一天三換;光緒的身體虛弱,慈禧命令禦膳房要注意夥食,葷素搭配,每天必須變換花樣,少食多餐。光緒從小膽子小,怕雷怕閃電,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會鑽進慈禧的懷裏。這個時候,慈禧也會緊緊地摟著他,拍他入睡。這些母愛,慈禧甚至都沒給過親生兒子同治。
慈禧將光緒看做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讓光緒喊自己“親爸爸”。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關心照顧越多,對他的期望值就越高,相反期望不能滿足時的失望也就越大。
二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光緒皇帝17歲了,應該娶妻成親,也可以親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