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宮女和唐冠卿雖然沒有目睹,但旁聽了慈禧、珍妃、崔玉貴三人的對話和珍妃落井的聲音。兩人的回憶相互印證,加上何姓宮女還說民國初年崔玉貴親口講述了處死珍妃的經過,與唐冠卿所講的基本一致。因此,慈禧讓崔玉貴殺死珍妃的事實被許多人采信。
1901年,慈禧帶著光緒返京。珍妃屍體從井中被打撈上來,清廷追封她為珍貴妃。追封珍貴妃的諭旨說:“上年京師之變,倉猝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中殉難,洵屬書烈可嘉,恩著追贈貴妃位號,以是褒恤。”在這裏,慈禧掩飾了自己殺害珍妃的罪行,將珍妃之死說成來不及逃跑,在宮中“殉難”,給人的印象是珍妃國難當頭以身殉國。珍妃因為“貞烈殉節”,所以晉升為貴妃。這是傳統後宮政治話語體係下的邏輯。
珍妃最初葬在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名實不符,也可以看出慈禧對她的真實態度。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珍妃的姐姐瑾妃熬出了頭,成了端康皇太妃。她主持將珍妃遷葬光緒景陵妃嬪園寢,並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供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有“精衛通誠”的匾額,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這又是傳統後宮政治話語體係下的評價。
瀛台時光
一
慈禧鎮壓戊戌變法是她和光緒皇帝關係惡化的轉折點。之前,慈禧雖然對光緒的行動有所掣肘,有所約束,但光緒多數時候可以自由施政,自由度相當大。兩人的關係也和和氣氣。之後,光緒被軟禁在瀛台至死,慈禧重新走回前台發號施令。
瀛台位於北京三海之南海,四麵環水,北麵一橋相通,主體建築是涵元殿。涵元殿原本是皇室遊覽、避暑的勝地,1898年9月後則成了光緒的囚禁地。慈禧派來的太監日夜監視著光緒帝。每天,光緒隻有在上早朝的時候,才能被太監看押著走出瀛台。早朝時,光緒呆坐無語,散朝後再被押回瀛台。
是什麼導致慈禧和光緒關係急轉直下的呢?之前的說法是光緒任用康有為等人,推行的改革侵犯了慈禧為首的“後黨”的權力。而康有為等人舉止失措,在改革麵臨被扼殺的時候竟然要“圍園捕後”(發兵圍困頤和園,捉拿慈禧太後),激發了後黨的鎮壓。“圍園捕後”並非光緒的意思,卻讓慈禧誤解為是光緒不忠不孝的惡行。這實在是變法期間光緒和慈禧缺乏溝通交流所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後,斥責光緒道:“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光緒跪地渾身顫抖,良久才囁嚅道:“我無此意。”慈禧大罵:“癡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沒有慈禧,可有光緒?這一句話,就注定光緒的維新變法不能繞開慈禧。
不主張變法的陳夔龍說:“光緒戊戌政變,言人人殊,實則孝欽(指慈禧)並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聞警告,即刻由澱園還京。”慈禧也認識到清朝應該改革圖強,開始也支持光緒的舉措,可當康有為等人要侵奪她的權利,特別是聽說要抓她時,就發動政變了。
支持變法的維新黨人王照則說:“戊戌之變,外人或誤會為慈禧反對變法,其實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純為家務之爭,故以餘人之見,若奉之以變法之名,使得公然出頭,則皇上之誌可由屈而伸,久而頑固大臣皆無能為也。”王照的關鍵認識是改革也是慈禧和光緒的“家務事”。康有為慫恿光緒處處出頭、事事獨斷,讓慈禧心裏厭惡。
如果事事奉慈禧之名進行,維新變法可能就是另一種結局了。王照“亦屢向南海勸以此旨,而南海為張蔭桓所蔽,堅持扶此抑彼之策,以那拉氏為不可造就之物”。康有為黨人對慈禧的仇視和忽視,導致了變法運動的失敗,也造就了光緒的個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