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菜看來一點不油膩,聽起來也合情合理。但是經過營養學家的評估,他們才大吃一驚:原來這份宴席菜單的營養非常不平衡,脂肪和膽固醇大大過量,人均熱量太高;油脂太多,纖維太少;肉太多,菜太少;菜品太多,主食太少;鹽太多,鈣太少……
從食物角度來分析,這份菜單的熱菜中是4葷3素,冷菜中2葷1素。不符合葷素合理搭配的原則。
--主食裏麵既含油又含鹽,而且都是精白麵粉為主料製作的,既沒有粗糧,也沒有薯類。
--葷菜裏有4份畜肉,包括1個牛肉和3個豬肉,其中丸子裏麵有很多肥肉餡,耳絲中也含有不少肥肉;還有1種禽類和1種水產品。
--沒有豆類和豆製品。
--蔬菜隻有3種,綠葉蔬菜1種都沒有。
--有兩種堅果,都是油炸過,而且堅果類的脂肪含量相當高。
--飲料喝可樂不好,地球人都知道啦。
傳統宴席,錯在哪裏?
自古以來,人們都過著相當節儉、清淡的飲食生活,隻有在年節之時,才有機會奢侈地攝入各種動物性食品、高脂肪食品和甜味食品。那時候,這樣的食物,自然就與年節美食聯係起來,成為一種豐盛和幸福的象征。
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飲食日益豐富的今天,節日宴席,乃至外餐美食整體上的健康問題便漸漸凸現出來。
如果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宴席內容進行一番分析,不難總結出其中食物構成的基本規律:
--葷食過多,素食較少。通常的比例是七八個葷菜配兩三個素菜。特別是在一些北方地區,按照傳統,蔬菜難得登上席麵。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膳食纖維嚴重不足,鉀、鈣、鎂等礦物質不足,蛋白質和脂肪嚴重過剩。
--煎炸烹炒,油脂過剩。宴席上煎炸食品的比例往往較高,菜肴烹調時放的油也比平日多。北方傳統上喜歡用煎炸麵食作為零食,南方也經常做些炸年糕、炸魚、炸丸子之類的食品。不論是紅燒還是軟炸,脆皮還是幹煸,水煮魚還是香酥雞,菜肴的烹調中總要放大量油脂,肉類煲成的湯和火鍋當中也總是浮著一層油。結果自然是食物能量密度過高,結果,高脂肪高熱量是無法避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