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月月、日日,秋去冬來。隨著世道的變遷,王鐵金、王鐵石兄弟倆先後搬遷到宛城開鐵匠鋪,以打鐵為生,養活一家人。不想過了幾年,錢官老爺見王鐵金生意紅火,遂生歹念,硬說他們私鑄銅錢,要抓入大獄。王鐵金被逼無奈,將鐵匠鋪變賣,將所得銀兩分給弟弟鐵石一半,讓他帶著弟媳王孫氏和侄兒王常開糧行為業,他帶著夫人王胡氏和王匡、王鳳逃回到新市。見富水聚一帶田多人少,土地寬闊,又通水路,來往方便,便在此買了幾十畝地隱居了下來。
後來,王鐵金聽說弟弟鐵石在宛城被人陷害,把家產充公,將弟弟和弟媳罰作罪徒,送往長安鍾官府為奴,一路上被活活地折磨死。無依無靠的王常乞討到舞陽城,被一家好心的大戶收留,並學得了一身好武藝。從此,他也就放下了尋找侄兒的那顆憐憫之心。
隨著日月更迭,王匡、王鳳兄弟二人在一天天地長大,眨眼工夫,二人都已漸漸地長成了英俊少年。
自古道:“知子者莫若父。”王鐵金發現兩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聰明,特別是王鳳聰明伶俐、天資過人,便下決心要盡力培養他們。
王鐵金小時候家境較好時,也曾念過兩年私塾,後因家境每況愈下而輟學。他盡自己所學的,教王匡兄弟倆念《三字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書,訓練他們誦詩詠對,自得其樂。
兄弟倆滿八歲那年,新市一帶風調雨順,地裏的收成較好。到了秋天,王鐵金送王匡叔侄倆進了一家老秀才開辦的私塾讀書,私塾就設在古城鎮上一間舊祠堂裏,因是窮秀才辦學,學費不高,念一年書,隻交二百斤穀子,到了冬至的時候,再請老秀才張儒子吃一頓豐盛的飯菜,也就可應付過去了。
開學前的一天早晨,天下著綿綿細雨,王胡氏也起得特別的早,為了兩個孩子讀書,她和丈夫一夜都睡不安。天不明就起床,為兩個兒子準備好了鬥笠和蓑衣,悉心地幫他們穿戴整齊,又備了一份薄禮交給王鐵金,催他們早點到張儒子家裏去拜見先生。
於是,王鐵金一手拉著大兒子王匡,一手拉著小兒子王鳳,冒雨走了半天山路,恭恭敬敬地叩開了老秀才張儒子家的大門。
老秀才倒不是看到王鐵金手中的禮物而高興,他是見王匡、王鳳哥弟倆生得五官端正、眉目清秀,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讓人敬重的膽氣。張儒子頓時喜歡起來,立即招手讓他倆快進屋裏來,並有意出了一副對聯,想試試他們兄弟倆的才氣如何。
此時王鐵金已卸下雨具進到屋裏,王匡、王鳳仍站在門外,天上的細雨仍不停息地灑在他倆的鬥笠上,老秀才觸景生情,立即出了一副上聯:
細雨打鬥,笠泣颯颯颯
老秀才說完,喜眯著雙眼望著二位,意思是看他們誰能立刻對上。王鳳剛要張嘴,還是被王匡搶了先,他朗聲對道:
晚生求學,先生樂嗬嗬
王鳳也不甘落後,也對上了別有誌向的雅句:
綠林雨霧,難阻學子心
“好!好一個‘難阻學子心’。”
老秀才驚訝不已,在心裏暗自評價:“這是一副很切景生情的對聯。特別是王鳳的‘難阻學子心’,雖不壓韻,但聯對妙句,顯示了他小小的年紀,滿腹的豪情壯誌。”
他望著門外雨霧蒙蒙的綠林山,驚歎兩個孩子竟能隨機應對,囊括眼前之景入聯,而且對語又很有誌氣,得之不易!實屬可造之才,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