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在理性敗在莽(1 / 3)

大凡成功者性格必然有彈性,能夠控製自己的

情緒。不能控製自己的性格、情緒,處人做事率性

而為必然失敗。不能控製自己的性格、情緒,在與

他人的鬥爭中就會暴露自己的缺點、弱點,或者會

失理、失義,而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或者會在感

情上傷害他人而給自己帶來災難。

鬥爭的始點是自己的腳下的位置,隻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說話、如何行事、采取什麼樣的態度。隻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在與他人的鬥爭中,是采 取攻的策略還是采取守的策略。

成在理性敗在莽077第三章

人要戰勝他人,要用強大的武力、權力、財力壓倒他;人要說服他人,要用超人的智慧說服他;人要感動他人,要用洪水般的、綿綿不絕的感情打動他。武力、權力、財力是硬的力量, 而智慧和感情則是軟的力量。硬的力量能夠壓倒人、摧毀人,軟的力量同樣能夠壓倒人、摧毀人。

力量是一把雙刃劍。壓倒人、摧毀人的力量,也可以變成壓倒自己、摧毀自己的力量。

理性是成功者的利器,非理性是失敗者的絆腳石。理性是武裝自己,非理性是武裝敵人。持有理性,能夠戰勝困難、敵手;持有非理性,則被困難、敵手戰勝。

一、知彼己和不知彼己的鬥爭

強勢者最顯著的特點是“以勢壓人”。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官

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現在仍然十分實用、靈驗。

《孫子兵法》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彼而不知己、知己而不知彼,勝負各半;既不知彼也不知己,每戰必敗。(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07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說,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將帥,他們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取得超越普通人的功績,就在於能夠預先掌握敵 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求神問鬼的方式,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類比推測得出,一定要取之於人,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口中獲取,即用間計。(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 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知彼知己,首先是知己,然後才是知彼。知己,即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位置的優劣、力量的大小、角色的輕重,取勝應采取什麼樣的對策。知彼,即知道對手所處的位置,位置的優劣 、力量的大小、角色的輕重,戰勝對手應該采取什麼樣的對策。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用的空城計就是因為知彼知己,才敢冒險演這出驚險的戲。當馬謖丟失了街亭之後,司馬懿一路追擊來到西城。此時諸葛亮還未來得及撤離,身邊隻有2500人 ,且無大將,而司馬懿有15萬人,兩相對比,諸葛亮手下眾皆失色。這時,諸葛亮命令大開四門,自己則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於城樓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哨兵報於司馬懿,司馬 懿不相信,親自遙看果然如此,心中大疑,令部隊後退。諸葛亮對司馬懿為人做事了如指掌,而司馬懿對諸葛亮卻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 門,必有埋伏。而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料他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兵。知人而用計,對什麼人用什麼計,才能做到計必成,攻必克,戰必勝。

運用情報是“知彼”迅捷而有效的手法。《孫子兵法》說,明智的 成在理性敗在莽079第三章

國君,賢能的將帥,能夠任用很高智慧與才能的人充當間諜,就必定能建立大功。這是用兵中的關鍵,因為三軍都要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來決定軍事行動。(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後,國民黨調集中央軍和地方軍共約40萬兵力,企圖把隻有3.5萬人的紅軍圍殲在烏江西北地區。得知此意圖,毛澤東指揮紅軍來回穿插,四渡赤水,連續取得了幾 場戰役的勝利。毛澤東之所以能取勝,一是得益於充分運用我黨打入國民黨高層內部人員提供的情報,二是共產黨的諜報人員破譯了國民黨的大量密電,從而使毛澤東對蔣介石的戰略部署了 如指掌。

天下之難,惟識人最難。天下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人是一池清而淺的水,一眼可看到底;有的人是一池時清時濁的水,時而能看清,時而看不清;有的人心如大海,深不可測。

但凡偉人都具有識人察人之能力。一來他們對人天生敏感;二來他們在與人交往中多有曆練,且是生死攸關的曆練;三是他們閱人無數,自然練就了一副識人的本領。曾國藩就具有這種 超人的識人本領,著有如何觀人識人的相書《冰鑒》。當然,這本書是不是曾國藩所作有待考證,研究曾國藩的專家唐浩明就認為,《冰鑒》非曾國藩所作,而是別人假冒他之名而著。但曾 國藩具有超人的識人本領卻無疑,這位權傾朝野的晚清重臣不僅精於治國、治兵、治學、治家,而且精於相術。據《清史稿?曾國藩傳》記載,他但凡選吏擇將,必先麵試目測,即為之看相, 對於人的相貌極為重視。唐浩明所著的《曾國藩》一書介紹:有一次,李鴻章向曾國藩討教識別官兵的辦法,曾國藩說:相人識人,奧妙甚多,08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複雜得很,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的,有些還不能言傳隻能意會,關鍵在相者識者的閱曆。”曾國藩編了幾句口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 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曾國藩說識別兵勇是相人術中最簡單的,他總結道:“第一看五官。以雙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為最。第二看皮膚。以膚色粗黑,雙手繭多為 最好。第三看說話。以木訥寡言為最好。”

據傳,有一次,李鴻章曾帶三人去拜見曾國藩,請他給他們分派職務,不巧曾國藩散步未歸,李鴻章就讓三人在廳外等候。不久曾國藩回來,李鴻章說明來意,請曾國藩考察那三個人。 曾國藩說:不必了,麵向廳門、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人,辦事小心,讓人放心,可派他做後勤供應一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陽奉陰違、兩麵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隻宜分派一些無足 輕重的工作,擔不得大任;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獨當一麵,將來作為不小,應予重用。李鴻章很驚奇,問他是如何看出來的。曾國藩笑道:剛才散步回來,走過他們身邊,左邊那個低頭不 敢仰視,可見是位老實、小心謹慎的人;中間那位表麵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過之後,就左顧右盼,可見是個陽奉陰違的人;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如一根棟梁,雙目正視前方,不卑不亢 ,是一位將才。曾國藩所說的那位“大將之才”,便是淮軍猛將、後來擔任台灣巡撫的鼎鼎大名的劉銘傳。

在具有超常識人本領的高人特別是超凡的偉人麵前,耍聰明對自己有害無益,並且多有危險,耍聰明不如老老實實,本本分分更好。

那些稱霸天下的英雄豪傑,都具備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集聚天下英才。劉邦不是一個智力超群的人,他所有的重要決策,幾乎全部來自部屬們的建議。他的能力在於集聚賢才,在 於擇善而從,在於正確 成在理性敗在莽081第三章

判斷。他的這三種能力在當時的天下豪傑中誰也比不了。劉邦得勝取得天下大宴群臣時說:“在營帳中擬定謀略,卻能決定千裏外的勝負成敗,我不如張良。鎮守後方,安撫人民,補給糧秣 軍餉,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隊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位是人中豪傑,而我能用他們,所以才能取得天下。項羽隻有一位智囊範增,卻不能用,所以才被我們打垮。”

項羽知己有過人之勇,有過人之膽,也有過人之謀,但不知己無集賢之能,無容人之量,無用人之才,所以雖為英雄,但也隻是一時之英雄,終不能成霸業。

知人善用。知其長,知其短,知其優,知其劣。不知其人,用錯了地方就會壞事。無論多麼偉大傑出的人物,無論有多麼高的識人本質,都有識人識錯時。諸葛亮智慧過人,神機妙算, 知己識人,但在用馬謖的問題上卻犯了大錯。司馬懿來兵進犯,諸葛亮手下的參軍馬謖主動站出來承擔守衛街亭的任務。出征前,諸葛亮一再叮囑馬謖街亭的重要性,馬謖願用全家性命擔保 。馬謖駐守街亭以後,不聽另一守將王平的一再勸告,僅從兵書出發布置兵力、安營紮寨,結果丟失了街亭,馬謖因此被斬,諸葛亮也請求劉備重罰自己。

知人難,知心更難。知人,即知心,人可看,而心不可看、不可測。孔子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心比知天還要困難。”狡詐者似智而非智,愚鈍者貌似君子而非君子,憨直者 似勇而非勇,亡國之君似足智多謀,亡國之臣似忠心耿耿。薑太公(本名呂尚,薑姓,字子牙,被尊稱為太公望,後人多稱其為薑子牙、薑太公,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其代表作有經典兵書 《六韜》,是中國曆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軍事08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家和謀略家。)說,士人有外表嚴正而其實不肖者,有外表溫和而心中卻男盜女娼者,有外貌恭敬而內心傲慢自大者,有外貌似有情而其實無情者,有儀表威風而其實一事無成者,有貌似 果斷而內心優柔寡斷者,有外表似遊移不定、三心二意,卻反而對人忠實如一者,有外表拖拖拉拉而實際工作卓有成效者,有外貌勇狠而內心膽怯者,有貌似糊塗而內心明白者。

因為人在變化中且善於偽裝,所以知人難、知心更難。人都要偽裝自己,隻是程度、目的不同而已。如何區分虛偽的人和真誠的人?其界限在於,有意偽裝的人為虛偽之人,真實表露自 己的人為真誠之人。真誠的人不會隱藏自己的目的,偽裝的人必然隱藏自己的目的,當目的一

偽裝是一門古老的技術,從搖身一變就能與周圍環境融為

一體的小小變色龍,到各種麵具後麵人性世界的善惡較量,如

何偽裝自己迷惑對方,曆來都是生死考驗。

成在理性敗在莽083第三章

旦實現,偽裝者立刻露出自己本來的麵目。因為醜、惡,才假裝成美、善,本身就美、善,則無需偽裝,目的大公無私、公正正義者無需偽裝,為了個人欲望私利者才要偽裝。有天生善於偽 裝者,這是偽裝隊伍中的天才,更多的則是後天學會了偽裝。有有意的偽裝者,有無意的偽裝者,還有被迫的偽裝者。

王莽就是一個天生的偽裝者。西漢末期,生於寒微之家的王莽,極盡偽裝之能事,緊緊抓住宗族權傾朝野的繩子,步步登升,最後篡奪權位當上了皇帝。王莽的鬥爭哲學,一是隱,二是 偽。隱即隱藏他要當皇帝的真實目的。他由一介平民當上宮中侍衛,成了皇帝身邊一位近臣後,從不露出半點驕矜懈怠神色,反而益發謙恭有禮。王莽年僅38就當上了掌握全國最高軍權的大 司馬,但是他並不滿足,極力討好他的姑媽、太皇太後王政君,被任命為大司馬兼任尚書,尚書相當於丞相,集軍權與行政權於一身。之後,又經過一番表演、作秀、打擊敵手和“大義滅親 ”等行為,終於篡權成功登上了皇位。偽即把自己打扮成忠厚、孝順、節儉、沒有野心的人。在他身份寒微之時,一次他大伯父病重,他守夜看護,一連幾個月衣不解帶,憔悴不堪,簡直比 病人還“病人”,比親兒子還“親兒子”。族中上下無不誇讚,紛紛上書,為他請求封賞。他賑濟窮貧、輕財好施,而自己生活卻十分儉樸,常常吃素菜,更不穿長袍大袖的禮服,隻一身短 衣打扮。於是朝野眾人一致以一個“賢”字稱讚他。為了博取公正的美名,把本可以不殺的違法的兒子給殺了。和所有的偽裝者一樣,王莽一旦當權,便再無顧忌,對人毫不留情,殺叔父、 殺公主、殺老友,毒死年幼的漢平帝劉箕子。天下如王莽者大有人在,這種人十分可怕,而且難以防備。

08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不量力”,就是自己不知自己的力量。不知自己的力量,如何與自然鬥、與他人鬥?不知自己力量而鬥爭的結果是頭破血流。何謂“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至少包 含著四層意思:認識自己的能力,認識自己的性格,認識自己的位置,把握自己的能力。

認識自己的能力,這是必須弄明白的首要問題。

自己不清楚自己,何以弄清楚別人,何以與別人鬥爭。清朝光緒皇帝於1898年進行了一次名為“百日維新”的改革,又稱“戊戌變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 治、教育製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改革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於是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 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曆時僅103天的變法以失敗告終。變法之所以失敗,有三大原因:一、光緒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變法的推行者光緒皇帝是一個空有皇帝名義,實無皇帝權力的 人,推行者本身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裏;二、光緒過低地估計了慈禧的實力,且看不清慈禧的本質。掌握大清帝國實際權力的人是慈禧,老太太一開始支持光緒皇帝的變法,但當變法超越慈 禧的權力控製,並關係到她能否繼續掌握皇權的時候,慈禧便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反對變法,逮捕槍殺變法維新人士;三、變法的組織者、參與者有鼓動之能力無組織之才幹,更無擁有決 定性力量的兵權,積極參與和倡導變法的人士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文人為主,他們手中沒有權力和對權力的運作,而國家的命運實際上掌握在軍人的手裏。

頗有富國強兵夢想的光緒皇帝在沒有壓製慈禧的情況下,采取任何變法都將失敗。他應該聯合支持自己的大臣,除去太後的黨羽,培植自 成在理性敗在莽085第三章

己的力量,擁有實力之後,變法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光緒皇帝既怕太後,又無良策鉗製太後,變法豈有成功之理,自己又豈能主宰天下。

能力從大的方麵包括體能和智能,體能包括精力、耐力、活力等,智能包括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執行力等。能力還可以分為顯能和潛能,顯能是指顯現出來的能力,而潛能是指尚 未顯現但本身具備的隱藏的能力。知道自己有“金鋼鑽”就可以去“攬瓷器活”,知道自己沒有就不要去攬。大任,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得起的,必是有大任之才的人才能承擔得起。能力一 些來自天生,更多的則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出來。有的人實踐了一輩子,還是提高不了自己的能力,更認識不到自己的能力,他們在一塊石頭上可以摔三次跤甚至五次跤。有的人能夠舉一而 反三,有的人隻能舉一為一,甚至愚笨到舉三為一的程度。有的人通過了解別人的實踐,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人和人的差別。

認識自己的性格,這是必須時時需要把握好的問題。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性格決定命運。這是文學的語言,也是至理名言。性格包括情感、情緒、情態等,它決定一個人在處理與自然和他人的關係時,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是理智的 還是衝動的,是合適的還是過度的。認識自己的性格,然後控製自己的性格,把握自己的性格,使性格能夠幫助你在與他人的鬥爭中獲勝。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性格的人,有人一受刺激,馬上頭腦膨脹;有人受到汙辱,立刻勃然作色;有人聽了好話和表揚,心滿意足,聽了壞話和批評,沮喪變臉;有人受挫,灰心喪氣;有人 得意,忘乎所以;有人發怒,不顧一切,暴跳如雷;有人氣憤,大喊大叫,怒發衝冠。

任何人的性格都具有兩麵性,膽大者多勇少謀,膽小者多謀少勇,08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剛直者易處不易交心,陰柔者可謀不易處,心細者多謀小失大,粗心者多謀大失小,豪爽者少慮,多慮者少斷,善良者易欺,忠義者易騙。

大凡成功者性格必然有彈性,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能控製自己的性格、情緒,處人做事率性而為必然失敗。不能控製自己的性格、情緒,在與他人的鬥爭中就會暴露自己的缺點、弱 點,或者會失理、失義,而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或者會在感情上傷害他人而給自己帶來災難。彈性者,度也、平衡也、適當也。怒不暴,悲不絕,喜不忘形,哀不死心,批評人給人留一個 台階,表揚人給人留有餘地,身處逆境而不自棄,榮登高位而不意滿。

認識自己的位置,這是時時需要提醒自己的問題。

每個人在社會環境這張巨網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那網上的一個個結就是每個人的位置,並且在不斷地變化。個人位置的變化原因主要有四:因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社會環境的變化 而變化,因他人的變化而變化,因自己的變化而變化。凡人、常人的位置變化小,而偉人、英雄的位置變化大。位置是由自身的分量和與他人的關係而決定的,分量重則位置重,分量輕則位 置輕,與重要位置越相近的人的位置越重,反之越輕。在人與他人的關係中,位置總有有利和不利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