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在理性敗在莽(2 / 3)

在鬥爭中,占居有利位置勝數的概率大,反之則小;同時,並非不利位置就意味著必然失敗,不利位置往往可以轉化為有利位置。在其位謀其政,在其政謀其略。鬥爭的始點是自己的腳 下的位置,隻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說話、如何行事、采取什麼樣的態度。隻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在與他人的鬥爭中,是采取攻的策略還是采取守的策 略。

成在理性敗在莽087第三章

把握自己的能力,這是需要在鬥爭中必須運用的問題。

認識自己的能力,並不代表著在行動中有能力,即有實現的能力,正如看到目標一回事,而實現目標是另一回事。認識自己的能力是一回事,行動中的能力是另一回事。認識自己的性格 是一回事,把握自己的性格是另一回事。認識自己的位置是一回事,用好自己的位置是另一回事。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個“忍”字就是把握自己的能力。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這個“謀”字 就是把握的能力。有人有能力、有有利的位置但就是猶豫不決,或者不敢付諸行動,有人明知能爭就會得到而偏偏不願去爭。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成功者一定是能夠把握 自己的能力強的人,失敗者一定是把握自己能力弱的人。

在鬥爭場合,明白自己身處何時何地,就能知道鬥爭的結局。位置決定鬥爭的方式方法、性質和結局,看不清自己位置的鬥爭注定是危險的鬥爭。北魏皇帝元修跟丞相高歡感情破裂,高 歡反主。元修被高歡追趕之後,投奔先前的丞相現在的西魏最高統帥宇文泰,此時他的命運完全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卻相信宇文泰,且對宇文泰發脾氣,結果被宇文泰毒死。元修沒有認清眼 下所處的位置,很快被除掉,這就是政治的殘酷性:昔日太上皇,今日刀下鬼。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各不相同,有的進入中年以後個人的事業已經達到了頂峰,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事業不進反退,而有的人事業則能做到終身進步。如果說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是人 的第一步、是基礎,那麼超越自己就是人的第二步、是關鍵。

自滿者敗,自恃者孤。眼中隻有自己而沒有他人,非衰即敗。人要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不斷地進步。有的人終身都在原地踏步,他的位08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置的變化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緩慢地變化,這種變化隻有年輪的印記,是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飛躍。他的能力、性格基本沒有改變,他的位置也基本沒有變,所變的是他的頭發白了、 皺紋多了。事物發展的過程總是伴以否定然後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這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之一。

隻有否定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否定自己就是揚棄自己的缺點、弱點、不足,然後充實新的能量,增加智慧、經驗、能力,然後再揚棄,再充實。不能超越自己就不能取得鬥爭的勝利,就 不可能成就英雄偉業,而能夠不斷超越自己的人一定能夠成為英雄偉人、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超越自己就是與自己作鬥爭。人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改正缺點、與自己的缺點作鬥爭的過程。人是凡胎肉身,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弱點、不足,怕的不是有這些缺點,怕的是不能改 正這些缺點。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勞動作為人的樂趣,至今還是一個夢想。好逸惡勞、貪婪、自私、無信、邪惡、殘暴、優柔寡斷、虛誇浮躁、欺上瞞下、兩麵三刀……這些缺點或惡的因 子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並且有極大的慣性。

人不貴而自貴,人不傲而自傲,人不才而自才,人不矜而自矜。人很容易順從自己,嬌慣自己,放縱自己,高看自己,這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的事,而要與自己的缺點作鬥爭則是一件很 不容易的事。古人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的竊賊和賭徒為了戒偷戒賭,惟恐做不到而采取了切掉手指的極端做法,可見改變自己的個性和缺點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而惟有改變自己的 缺點,即古人常說的修身、養性,才能立德、立功、立言,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與自然環境作鬥爭,要從與自己的缺點作鬥爭開始,人與社會環 成在理性敗在莽089第三章

境、與他人作鬥爭更要從與自己的缺點作鬥爭開始,與自己的缺點作鬥爭是一切鬥爭的出發點。人與他人即結與結之間的力量(對網的作用力)是不相等的,非均衡的。有的人因出生的先天 原因而享有財富和權力,有的人因先天的頭腦構造而具有智慧,更多的人則是因為後來的努力而擁有財富、權力和智慧。擁有財富、權力和智慧的人對於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大 、影響大,反之則作用小、影響小。同時,財富、權力和智慧的大小與人對他人作用、影響的大小成正比。

不能戰勝自己缺點的人必敗。不論他身處高位,還是占盡優勢,不論他眼下家事如何顯赫,當下如何得勢,總有一天他要失敗。三國時期,魏主曹睿病逝,立八歲的曹芳為帝,令司馬懿 、曹爽輔政,時司馬懿為太尉,曹爽為大將軍,總攝朝政。曹爽手下的謀臣說服曹爽,讓曹爽說服小皇帝,封司馬懿為太傅,軍權盡歸曹爽。但他對司馬懿不放心,於是派人試探司馬懿的情 況,司馬懿得知此事後就佯裝得病。一天,曹爽和小皇帝去祭祀先帝,曹爽帶上三個弟弟及三軍,當時有一個大臣勸他不宜讓兄弟皆出,以防城中有變。曹爽不聽,說誰敢有變。這時,司馬 懿卻下手了,進行軍事行動,控製了城內。曹爽得報大驚,幾乎落馬,兄弟三人一時都無主意。勸說他不宜兄弟皆出城的大臣這時再次勸說,隨天子可以號令天下,不可自投死路。曹爽聞言 不決,隻是流淚而已,後被司馬懿斬首。

如曹爽之流世間大有人在,他們或因血緣之故,或因運氣之好,幸巧得到高位。他們以智謀自矜,以身處高位而無慮,有缺點而不能改之,榮時奢而驕,平時自以為聰明,難時卻猶豫不 決,毫無主張,貪生怕死,其結果必敗必死。

權力能夠使自己在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但不能保證你必然獲勝。09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權力是取得鬥爭勝利的法寶,但不是惟一的法寶,也不是最重要的法寶。東漢後期,漢桓帝去世後,竇太後臨朝,任竇武擔任全國最高統帥,前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陳蕃當皇家師傅,年僅 13歲的劉宏即位,是為漢靈帝,竇武和陳蕃對宦官曹節、王甫之間逐漸演變成你死我活的矛盾,竇武屢勸女兒皇太後竇妙下手除掉這幾個宦官,卻被皇太後拒絕,這時竇武可自行組織人下手 ,但沒有下手。但宦官乘他回家休假的機會對他和陳蕃先下手了,陳蕃被殺,竇武在被迫逃亡中自殺,親族被誅。

《後漢書》作者範曄評說,竇武、陳蕃擁有皇太後家族雄厚的優勢,掌握政府軍事和政治的權柄。內倚皇太後臨朝的威信,外靠名士精英的歸心,而竟然被幾個宦官所擊敗,身家屠滅, 功勳瓦解,使世人同聲悲歎,豈不是權力有餘,而智謀不足。

並非接近的人就是影響最大的人。人與他人之間的作用力、影響力不由距離來決定,而由關聯度來決定。情感、愛好、興趣都可能成為關聯度的紐帶,而關聯度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紐帶 是職業、事業,即人與他人從事共同的或相近的職業、事業。一個人從事某項職業或事業,打交道最多、受他人影響最大的是這個行業或這項事業的上下左右的人及相關的人,而不是他最親 近的父母、兄弟姐妹。人在成長、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而許多困難特別是重大的困難絕大多數不是來自身邊的親人,不是來自親朋好友,而是來自職業或事業中上下左右及 相關的人。

自己重用的人是可信賴的人,但並非所有的重用之人都是可以信賴的,有一些重用之人,一旦環境、地位、條件改變,一定會背叛自己。唐僖宗年間即公元9世紀末,淮南戰區司令官高駢 相信神仙,重用一個 成在理性敗在莽091第三章

叫呂用之的巫師。此人利用高駢的崇拜,誅殺異己,搜刮民財,並把高駢孤立起來。高駢感覺自己權力受到威脅時,準備暗中剝奪呂用之的權力,可是對方根基已深,無可奈何。呂用之強行 占取高駢手下大將的美妻,逼其反叛,高駢被俘軟禁,隨後一家全部被處死。這就是相信巫師的下場。呂用之後來又行騙淮南戰區後補司令官,被揭穿,遭到腰斬,其家族及黨羽全部誅殺。

計不如人必敗。對比自己智謀高的人最好的辦法是敬而遠之,或者回避。人的智力至少有上中下三個等級之分。智力這種等級有一些來自先天,孔子說: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意思是上智 和下愚都是不易改變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智力主要來自於後天的學習鍛煉。人,要對自己的智謀有正確的評價。與人鬥,就是與人鬥智鬥勇,而鬥智對於地位越重、權力越重的人 來說,越是顯示其重要性。

周瑜五殺諸葛亮,五次都是絕好的機會,而五次都被諸葛亮神奇地化解了。第一次,周瑜欲殺諸葛亮是在諸葛亮說動了孫權等聯合抗曹的時候,為何要殺他,是因為:孔明早已料著吳侯 之心。其計劃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但被魯肅說服作罷。第二次,周瑜要諸葛亮造10萬支箭諸葛亮爽快答應了,周瑜暗中高興:“他自送死,非我逼他。”沒想到諸葛 亮超額完成了任務。第三次,諸葛亮設壇借得了東風,周瑜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急喚人去捉拿,諸葛 亮已乘船而去,對來追趕的人說:“吾已料定都督不能容我,必來加害,預先教趙子龍來相接。將軍不必追趕。”第四次,孫吳聯軍打敗了曹操之後,諸葛亮乘機占領了南郡和荊襄,周瑜認 為:“若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09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心中怨氣。”但被魯肅等人勸服了。 第五次,周瑜設計將孫權的妹妹嫁與劉備以此換取荊州,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追殺劉備與諸葛亮未成,箭瘡迸裂,倒於船上。後來,在周瑜欲 奪回荊州的戰鬥中,周瑜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箭瘡複裂,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計低之人與計高之人相鬥,鬥則必敗,如圍棋三段與九段之手下棋,三段隻能看到前三步,而九段則能看到前九步。周瑜計不如人,且心胸狹窄,設計加害於人,結果反中了別人的計, 到頭來是命赴黃泉。

聰明人謀於禍前,平庸者謀於禍後。謀於前者,消災避害,事半功倍;謀於後者,於事難補,事倍功半。孔子曾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動蕩不安的時代,其次要遠離禍亂危 險的地域,再次是避開色情的誘惑,最後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場所。君子不履險地。

政治是遊戲規則最複雜的一個舞台。政治是最複雜多變的權力場、人生舞台,在這裏,遊戲規則是大家製定的,是公開的,但卻是最難掌握和運作的。政治的承諾既可信又不可信,尤其 是政治家和政治掮客的承諾一定要打折扣或大打折扣,乃至把它當做謊言、屁話;假若把它當做真話,可以兌現的諾言,那你就太幼稚了。政治對任何人都可能製造冤案。北齊國鹹陽王斛律 光的尊貴達到了人臣的巔峰,他性情節儉,不喜聲色,不貪權不圖財,所言十分中肯,沒有打過一次敗仗,對士兵從不隨便誅殺,無論敵國鄰國對他都十分畏懼。他對國家功高卓著。但受到 幾個奸臣的誣陷,說他家中私藏弓箭,有奴仆武士千人之多,於是皇帝下詔,宣布他謀反,遂被陰謀殺死。

成在理性敗在莽093第三章

二、清晰的和盲目的鬥爭

目光長短決定一個人能夠走多遠,成就多大的事業。

盲目就是沒有目標,是無的放矢。盲目的另外一種情況是目標不清晰、模糊,好比近視眼不戴眼鏡看人,看得模模糊糊。盲目的第三種情況是盲動,時機不成熟貿然行動。無的放矢,就 是看不清目標放箭,或者目標不明確就放箭。在單位受了氣,見人就沒有好臉色;人生受了挫折,對所有人都懷恨在心,伺機報複,都屬於此類。

鬥爭是一種目標性極強的力量角逐,目標明確是鬥爭的首要要求。隻有明確目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擊中靶心,才能打敗敵手。鬥爭的目標性不僅僅是對象的明確,同時,還包括鬥爭 手段、鬥爭方式的明確,包括對鬥爭中可能出現各種情況應對措施的明確,包括對鬥爭結果預測的明確。目標雖然明確,但在鬥爭的具體過程中,由於鬥爭手段、鬥爭方式不明確、模糊,那 麼鬥爭的效果也難以如願,甚至根本實現不了。一個正常人和一個盲人打架,通常情況下,盲人必敗。因為盲人在攻擊時無法確定攻擊目標,即使他有銳利的武器,他也無法有效打擊對手。 兩個武藝高強的人交手,那勝者必然是找到對手破綻或命門的人。

目標越明確,手段、方法和應變措施也越明確,則鬥爭的效果越好,09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一個完美的鬥爭結局,是目標明確、手段明確、方式明確、應變措施明確的完美結合。

很多時候,鬥爭的目標性是模糊的。美玉通常都深藏在糙石的裏麵,黃金也多隱藏在石頭和沙灘裏,隻有銳利的眼光才能察覺裏麵的光華。領導者改革製度、改變現象,會招致許多敵人 ,但誰才是真正的敵人呢?如果看不清誰是真正的敵人,就容易被隱藏著的敵人所傷。孫子說,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 用兵之利也)。

人與社會鬥爭的目標有時看似清晰,其實背後迷霧重重。目標看似隻有一個,其實那隻是冰山一角,看似抓住一個關鍵力量就能成功,其實那關鍵力量背後還有決定性的力量。一個國家 、一個社會、一個集團、一個組織的一項重大變革,必然涉及許多人的利益,所有相關利益的態度和行動都會影響變革的結果。重大變革最難看清真正的敵人是誰,起決定性的力量是什麼, 采取何種對策最為有效。“戊戌六君子”上書光緒皇帝主張變法,他們以為抓住了光緒皇帝就能夠實現變法的理想。他們確實抓住了光緒皇帝,也說動了光緒皇帝,但最後失敗了。有一種說 法把失敗歸結為袁世凱告密,還有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當時並未告密,而是事後向榮祿出賣了情報。即使袁世凱沒有告密,這場變法最後也不能成功。因為光緒皇帝後麵有慈禧太後,慈禧太後 後麵有滿族的皇親國戚、文武大臣,而皇親國戚、文武大臣的後麵則是帶著草原文明特征的滿族文化,還有那些居心叵測的漢族大臣。這是一個由無數條經線和緯線織成的巨網,戊戌變法觸 及了這個巨網中無數個人的利益。變法的成敗看似隻決定於一個人,其實決定於許許多多的人;變法看似隻有一個富國 成在理性敗在莽095第三章

強兵的目標,其實涉及深厚的農業文明、草原文明和官僚體係的變革,更是涉及兩千多年封建專製向現代共和的根本性轉變。

鬥爭和打仗非常相似。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所以,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攻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打近處。

我國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即孫子)所做的《孫子兵法》,

以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而被稱為世

界三大兵書之一,受到曆代戰略家和軍事家推崇。在這部對後世

影響深遠的著作裏,孫子本人關於鬥爭的哲學也得到了酣暢淋漓

地闡釋。

越看清目標越容易取得勝利。孫子說,如能預知交戰的地點,預知交戰的時間,那麼即使跋涉千裏也可以去同敵人會戰;不能預知在什麼地方打,不能預知在什麼時間打,那麼,就會導 致左翼不能救援右翼,右翼不能救援左翼,前軍不能救援後軍,後軍不能救援前軍的情況(故09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一流的傑出人才對自己的每一次重要行動,如何行動,行動後的結果都非常清晰。越是清晰的思路,明確的目標,明確的行動,越是帶來最大的收獲。劉邦與項羽打仗,被項羽強大兵力 懾住,知道成皋不能久守,就放棄成皋,再逃亡。跟夏侯嬰同乘一輛小車,悄悄溜出北門,北渡黃河,到達韓信、張耳司令部所在的小修武(河南省修武縣西城),不聲不響,投宿一家客棧 。淩晨,自稱是漢王的使節,馳入司令部。韓信和張耳還沒有起床,劉邦即直接闖到臥室,奪取韓信、張耳的印信,用該印信召集緊急軍事會議,調動他們的職務或工作。

對這一事件,柏楊進行了評說:劉邦不返關中(陝西省中部),卻直投韓信和張耳大營,像小偷一樣,悄悄溜進小修武,提心吊膽過一夜。我們可能推測,劉邦和夏侯嬰一定有一種憂慮 和恐懼:萬一韓信和張耳翻臉,這可是天賜良機,可以把他倆殺掉,即令不殺,把兩人軟禁起來,然後假傳劉邦的命令,即可控製關中,劉邦打來的軍隊和江山就會落入韓信和張耳之手。劉 邦不敢把他的生命寄托在韓信和張耳的效忠上,躲入客棧,第二天早晨直接到司令部奪取元帥印信,接著仍授權張耳負責趙軍,而擢升韓信當宰相,使他們雖然受到被奪軍權的羞辱,而仍死 心塌地。毫無疑問,劉邦是一位政治天才,這是一種別人教導不出來的應變能力,反應既正確而又疾如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