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對此也有一評說,大意是:劉邦確有不是一般人的反應能力和思維。在可能麵臨大敗的情況下,韓信的部隊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如何用這根救命稻草,卻需要高智慧。如果劉 邦采取命令的辦法,韓 成在理性敗在莽097第三章
信可能觀察形勢的變化,而不救或消極回避劉邦,最壞的可能是反戈一擊,那劉邦就更慘了。當時天下,一會兒你我是朋友,一會兒你我是敵人,朋友和敵人的關係不斷變化。如果夜裏到韓 信的住地,韓信也可能連夜商量對策,或是幹脆把劉邦軟禁起來,乃至殺掉劉邦。如果第二天直接到司令部,不把印信拿在手裏,韓信還可以采取多種應變措施,不聽劉邦的調遣。但這些可 能發生的事,由於劉邦采取的這種計謀,一環扣一環,沒有一點漏洞,韓信和張耳在大驚之餘,隻能完全聽命於劉邦。
目光長短決定一個人能夠走多遠,成就多大的事業。1927年8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失敗後,他領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由原來的5000人銳減到不足1000人,在士氣嚴重低落的情況下 ,毛澤東在湘南三灣對部隊進行了改編,從失敗中總結出要與農民運動結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萌芽,並給大家鼓勁:賀龍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帶了一隊軍人。我們現在不 隻兩把菜刀,我們有兩營人,七百多條槍,還怕幹不起來嗎? 1936年9月,毛澤東率領陝甘支隊登上了3600米高的六盤山,衝破了敵人的最後一道封鎖線,落腳陝北蘇區,紅一方麵軍從出發 時的8萬多人,縮減到隻有幾千人(有說四五千人,有說七八千人),有人對前途感到渺茫,但毛澤東卻豪邁地吟詩: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在眾人絕望的時候,毛澤東看到的卻是希望,在部隊十分困難和自己身處逆境時,毛澤東想得最多的卻是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在部隊人員大幅縮減的情況下,毛澤東卻想著何時推翻三 座大山。這就是英雄、偉人,他們的目光能夠越過擋在麵前的千山萬水,能夠穿透眼前層層的霧霾黑幕,尋找到真正的前進的目標。
09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目標清晰的鬥爭終歸得勝,盲目的鬥爭終歸失敗。南齊帝國皇帝蕭昭業,與皇家警衛軍司令官蕭諶、征南將軍府最高軍事參議官蕭坦之等既是一族,又關係親密。但蕭諶、蕭坦之眼看蕭 昭業瘋狂放蕩一天比一天嚴重,不但沒有勸解,反而怕牽連自己,遂改變立場,回頭曲意附和西昌侯蕭鸞,勸蕭鸞廢黜蕭昭業,另立明君。災禍來臨,死到臨頭,蕭昭業竟然毫無察覺,而蕭 鸞卻很清楚自己的鬥爭對象。後來,蕭鸞果然殺死了蕭昭業。
一切鬥爭的要害是,要認清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人與他人就是這樣的關係:既衝突、鬥爭,又團結、合作,在衝突、鬥爭中團結、合作,在團結、合作中衝突、鬥爭。舊的衝突、鬥 爭結束了,達到了新團結、合作,在新的團結、合作中,又發生了新的衝突、鬥爭。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總是這樣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人在本質上是個自私的動物,因為人為了生存必須生產或占有基本的食物、衣服、住所。自己不生產,在自己沒有能力生產、不想生產、生產不出來的情況下,為了活下去,就必須占有 他人生產的產品。但占有他人的行動受到被占有者抵抗時,雙方就會發生鬥爭乃至你死我亡的鬥爭。
人在本質上又是排他性的動物,同時作為社會動物,又是合他性的、利他的動物。人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實踐中、勞動中)學會了合作,建立了氏族社會、民族和國家。嚴酷的自然 環境迫使人類必須團結、合作,聚集眾人的力量,否則就會被自然環境壓倒、消滅。人類在團結、合作中嚐到了甜頭,於是把這種方式固定下來形成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或製度。
成在理性敗在莽099第三章
五隻雞為了三粒稻穀必然相爭,三隻猴子為了一個玉米棒子必然打架,這是動物的本性,是動物的生存本能。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對物的占有是排他性的。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爭奪對社 會的破壞和毀滅,人們製定了占有食物、財富、權力的遊戲規則。在正常的社會秩序裏,人們會自覺遵守這個遊戲規則,而當社會出現動蕩,人們便會破壞這個遊戲規則,然後重新製定遊戲 規則。此外,一些人會主動挑戰這個遊戲規則,從破壞舊的建立新的遊戲規則中獲取更多的食物、財富和權力。
人們對食物、財富和權力的爭奪是一樣的、絕對的,所不一樣的是,不同的人爭奪的方式不一樣,而不爭奪的人並不是不想爭奪,而是沒有能力爭奪隻好放棄,或者長期爭奪不如意厭惡 了爭奪而放棄,或者采取柔弱的方式間接地爭奪。
財富沒有止境,權力隻限於少數人,財富和權利都具有天然的排他性,財富和權力隻能滿足少數人的願望,隻有少數人能夠擁有,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願望,所以人們對財富和權力的爭 奪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充足的食物會使人們自覺地保持平和的心態而不去爭搶,在富裕的時代,人們能夠做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食物一旦出現短缺,爭奪便不可避免 地發生。
10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三、克製的和衝動的鬥爭
朋友或者是對手明明欺騙了自己,但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必須克製自
己的衝動,寧願受辱,也不要拚死反抗,因為這樣的反抗毫無結果,徒勞無益。
衝動是魔鬼,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在鬥爭中克服盲目化、情緒化的至理名言。
當一個人和一種風氣、一種潮流思想、一個階級、一個組織鬥爭的時候,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手足無措,這是因為這些鬥爭對象不是具體的人、具體的物,而是無形的東西。以有形對無 形,無形往往勝有形。
很多時候,鬥爭的手段、方式、應變措施難以確定,當追擊的敵人突然無影無蹤時,當敵手由強烈對抗變成沉默不言時,當敵手隱退新的敵手突然出現時,鬥爭的手段、方式、應變之策 便難以明確。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無論你的力量多麼強大,手段多麼高明,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且你的力量越大,其作用的反效果也越大。兩軍對壘,一方有炮兵支援,但炮兵 在不知敵我所處位置的情況下,炮擊越凶猛,損失越大,並且越有可能給我方造成士兵傷亡。在目標模糊、不清晰的情況下,力量會在鬥爭中受損、消耗。在一場激戰中,前麵有一座山頭, 有一條河流,後方是追兵,在這種情況下,是渡河還是搶占山頭,如果搖擺不定,那麼必然會造成力量的消耗和延誤時機,並有可能導致失敗。 成在理性敗在莽101第三章
戰勝敵手,要抓住時機。時機,就是致勝的機會,就是命運。隻有在最佳時機出手,才能取得最佳勝利。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采取行動,會過早暴露目標,造成自己的被動,不 能給對手以有效的打擊,並有可能使對手做好迎擊的準備而招致失敗。
非理性就是衝動,表現為喜、怒、哀、樂過度,通常表現為對人發火、動怒、指責、辱罵、喊叫、擊打、偏執、狂熱。非理性的結果是,把朋友變成了敵人,把敵人變成了仇敵,使優勢 變成了劣勢,使劣勢變成了失敗。
鬥爭是一種很理性的力量角逐,是高級的理性活動,鬥爭是一係列理性活動的有機組合,是一個接一個理性之力的較量。一場戰爭若想勝利,前麵必須有戰士們勇敢地衝鋒廝殺,陣地衝 殺需要勇敢、熱血、憤怒等衝動的力量,但決定這種力量背後的力量卻是理性,何時衝殺、如何衝殺需要理性的決策。非理性奠基的衝動是一時的力量,是一陣風、一場雨、一道閃電,其作 用隻在瞬間。隻有理性的決策,才能最終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而非理性的決策隻能招致失敗。越是重大的戰爭,越是需要非常高的理性,隻有非常高的理性才能調動非常高的智慧,隻有非 常高的智慧才能製定出正確的決策。
理性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位高權重的人極易恃權傲慢,財大氣粗的人易患勢利眼,傲慢之人、勢利眼的人都容易得罪人,隻有用理性的力量去克製這些毛病,才能避免受到傷害。北 周燕國公於謹雖然功大勳高,地位尊貴,但侍奉皇帝,態度恭敬,每次前往金殿朝見,不過三五個騎兵隨從。政府發生大事,掌權人物總要征求他的意見。於謹每次也都竭盡忠心,提出具體 建議。在元老功臣中,於謹特別受到親信,10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對他的禮遇,十分優厚,從始至終,沒有一點猜忌。於謹常教訓他的兒子:要心存恬靜,凡事寧願退後一步。
比金錢、美色更能化敵為友的寶物是理性,理性是人生真正可以信賴的朋友,理性是人生黑夜裏的明燈,理性是指引人類走向真、善、美的天使。周恩來在大躍進和“文革”中表現出超 人的克製力。1956年,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兩人之間發生了嚴重分歧,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急躁冒進的周恩來,先後八次受到堅持高速度、反 對右傾保守的毛澤東的批評。周恩來在極度的矛盾與痛苦中,一邊一次又一次地在各種會議上作自我批評,一邊又在指導實際工作中盡可能地避免冒進。在1960年夏天全國範圍出現糧食緊張 和大量人員非正常死亡的情況下,周恩來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日夜工作,調運糧食。如果沒有理性的克製,周恩來很難渡過這段異常艱難時期,那樣,一方麵他自己將受到打擊,另一方麵 ,他也無力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新任領導上台之初,部下不會自然而然地服從領導,聽從安排,都會受到部下或明或暗的挑戰較量。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方法處置不當,就會留下隱患。擺在新領導麵前的有幾種選擇 :一是向更高級別的領導報告,二是誰對自己有看法就明火執仗地和誰鬥,三是用自己的實績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能力。三國時期,年輕的陸遜受命擔任吳國總司令,所屬的將領或老將或尊 貴,都有強硬的後台,不情願聽從命令。他完全可以向吳主孫權報告,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用威嚴整治軍隊發布命令,用道理激勵將領士兵,最主要是的用謀略取得了一個一個的勝利,最 後才使將領們心服口服。
成在理性敗在莽103第三章
衝動是理性的敵人,是籠罩在理性頭頂的陰雲,使人看不到理性燦爛的光輝。當理性的利劍刺向敵人的時候,衝動卻使它調轉方向刺向自己。怒火使朋友遠離自己,辱罵把朋友趕到敵軍 陣營。怒火往往是在不該出現的時候而出現,這是最可怕的怒火,必定會產生惡果的怒火。辱罵了不該辱罵的人、在不該辱罵的時候辱罵了,是最愚蠢的辱罵,辱罵是刺向朋友的利劍。狂熱 將使自己不顧一切,狂熱將使自己變成一頭不知死活、不知好歹、不計後果的野獸。狂熱是人生道路上的惡魔,它把人指向歧路,使人生長途跋涉在泥沼裏。
人都有血性,越是英雄豪傑、越是精英領導,越是有血性。而越是成大器者越是能夠克製自己的血性,在順境時如此,在逆境時更應如此,忍辱才能負重。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 差打敗,越國要求講和,吳國的條件是要勾踐夫婦到吳國給夫差當仆役,勾踐隻好答應。他們住在山洞石屋裏,要親自給夫差牽馬;有人指罵他,他低頭順眼不在乎;夫差病了,他親自嚐夫 差的糞便,都為的是討夫差的歡心。夫差終於被勾踐打動,讓其回到了越國。勾踐回國之後,臥薪嚐膽,20年後滅掉了吳國。勾踐如果不能克製自己,不能在逆境中忍氣吞聲,他就隻有滅亡 ,就不能複興自己的國家,消滅敵國。
韓信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後,背井離鄉,別無它物,隻有一把祖傳寶劍隨身。一次,一個無賴少年欺侮他,讓韓信從他的胯下鑽過去,當時眾人圍觀,韓信雖然感到難堪,但為了脫身, 便忍氣從無賴的胯下鑽了過去。韓信是用兵多多益善的大將軍,是一個有血性的戰將。早年在逆境中,他遇到了很多挫折,他完全有能力打敗欺侮他的少年,但在那樣的環境下,如果他真的 用武力打敗了對手,接下來不知要發生怎樣的10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複國的故事,最後在中國凝結成一個婦孺皆
知的成語:臥薪嚐膽。它在我們的文化長河裏時刻提醒人們,克製、
忍耐、勿忘的重要意義。
情況,極有可能他會受到眾人的圍攻,那樣豈不是很危險,所以,他克製了自己的衝動,采取忍辱的辦法而保全自己。
朋友或者是對手明明欺騙了自己,但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必須克製自己的衝動,寧願受辱,也不要拚死反抗,因為這樣的反抗毫無結果,徒勞無益。在這種情況下,克製自己的衝動而 采取理性的做法就是勝利。劉邦與項羽起事時約定,先到關中為王,等到劉邦先行打入鹹陽之後,項羽並不兌現當初的承諾,項羽當時兵強馬壯,遠在劉邦之上。項羽聽從謀士的計策要把劉 邦趕到偏遠的巴蜀,劉邦立即意識到項羽暗藏殺機, 成在理性敗在莽105第三章
從容答道:“我好比霸王您胯下的一匹坐騎,何去何從全由您做主。”之後快速奔向巴蜀,躲過了項羽的鋒芒。
身臨險境,在弱勢的時候,絕不能逞強,必須顯弱、裝弱。隻有顯弱才能容易騙過對手,而對抗隻能招來對手更有力的打擊。必須忍,並且一忍再忍。朱元璋死後立他的孫子朱允炆為皇 帝,新皇帝手下沒有兵,對擁兵自重的叔叔輩的諸王十分憂慮,便與翰林學士、尚書等人密議,對諸王治罪的治罪,下獄的下獄。感到身臨險境的燕王朱棣便佯狂稱病,以圖躲過惡運。後來 ,有人揭發燕王有不軌行為,皇帝命人拘殺了朱棣手下的幾個軍官,下詔責備朱棣,朱棣便謊稱病情加重。皇帝在燕王所在的北京周圍布下精兵強將,使宮中派出的人指揮調度看守王宮的士 兵。
暫時弱小而內心強大的人不能也不會一味地忍,忍隻是手段,忍是為了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並隨時準備反擊。這時,朱棣被逼欲起兵反抗,但三個兒子在京師南京,便謊稱自己病危, 乞求皇帝放回他兒子,讓父子見上最後一麵。同時,朱棣暗中加緊備戰。朱棣待兒子們安全回到北京,與人密謀,命手下人把八百勇士偷偷帶進燕王府,然後設計殺掉了皇帝派來監視自己的 將領。經過三年的內戰,終於占領了南京,即位稱帝,是為明成祖。
克製的最大敵人是氣憤、憤怒,氣憤、憤怒是衝動的孿生兄弟。氣憤、憤怒會使自己瘋狂,會使自己喪失理智,喪失理智必然會使自己做出錯誤的決策,錯誤的決策必然把自己推向失敗 和滅亡。秦國要攻打齊國,派宰相張儀去說服楚國與齊國斷交,以陝西商縣至河南內鄉一帶六百裏的土地割讓給楚國為條件。這明顯是一個圈套,但隻貪圖利益而看不到危險,且愚蠢的楚懷 王羋槐(先秦時的“姓”和“氏”是兩個完全不同10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的概念,楚懷王應是羋姓,熊氏,名槐。所以,曆史上楚懷王名字有稱“羋槐”,也有稱為 熊槐”。)不聽大臣的勸告竟然答應了。後來得到的答複是六裏而不是六百裏。
楚懷王顯然是被無情地捉弄了。當時秦國強大,楚國已經衰落,既然已經捉弄了,忍氣吞聲也就罷了,但憤怒反擊,必敗無疑。可是楚懷王氣憤至極,又不聽勸告,執意進攻,結果楚軍 大敗,官兵陣亡八萬人。已經大敗,但楚懷王還不認輸服氣,還不改變策略,因為憤怒已經使他發狂,結局就是把自己逼進死胡同。楚懷王氣得渾身發抖,喪失了理智,征召所能征召的部隊 再次與秦國作戰,結果又大敗。此時,韓國、魏國乘機向楚國發動進攻,楚國無奈隻好向秦國投降,割讓兩個城市,締結和約。
作為政治人物,無論是哀怒還是喜樂,都必須適度、適中,且在公開、公眾場合往往要把這些情感藏在心裏不表露出來。因為政治人物的喜怒哀樂不僅是感情的表達,在外人和公眾眼裏 會發生各種猜想,多被看作是一種政治觀點、態度、立場和個人能力、素質、情緒的顯示。在許多情況下,觀點、態度、立場、情緒的顯示,就會使自己的真實想法、目的暴露出來。在自己 沒有能力控製局勢,甚至被局勢所控製的情況下,想法、目的暴露勢必會招來或明或暗的敵手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