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角色越演越精彩、越重要,有人的角
色越演越灰暗、越輕淡。有的人會終生從事一種
職業,有的人不斷改變謀生手段;有的人一生平
淡無奇,有的人一生跌宕起伏。平庸的人在人生
的頂點也沒有精彩的演出,傑出的人即使在低穀
也上演著精彩的故事。
給最高領導進言的目的是為了領導能夠采納正確的意見,一切進言都要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努力。進言的秘訣在於:必須掌握最高領導喜歡聽什麼樣的話,喜歡什麼樣的方式,在什麼時 候最適合;既要讓最高領導聽之、受之、納之,又要保護好自己,以防被“穿小鞋”、“抓辮子”、“扣帽子”,兩全齊美方是進言的最高境界。
鬥爭隨角色而變149第五章
人的一生會扮演很多角色,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會出演不同的角色,在家為父母、兒女,在單位為領導、群眾,在商場為經理、職員,在部隊為軍官、士兵。不管你扮演什 麼角色都會有鬥爭,鬥爭隨著角色變化而變化,角色決定鬥爭的策略、技巧,有什麼樣的角色就有什麼樣的鬥爭策略、技巧,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鬥爭策略、技巧,相同的鬥爭策略、技巧在 不同角色身上的效果不一樣。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在什麼角色做什麼事。
有人的角色越演越精彩、越重要,有人的角色越演越灰暗、越輕淡。有的人會終生從事一種職業,有的人不斷改變謀生手段;有的人一生平淡無奇,有的人一生跌宕起伏。平庸的人在人 生的頂點也沒有精彩的演出,傑出的人即使在低穀也上演著精彩的故事。
一、正職及決策者的鬥爭
水滿則溢,位高樹敵,權重招忌。位高權重的正職及決策
者一定要收斂自己的勢態。
正職及決策者是製定路線、方針、政策、舉措的人,是最後拍板人,是一錘定音者,是極大影響乃至決定別人命運的人,是統領全局的人。15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正職是一把手,指君王、宰相、主席、書記、司令、經理、廳長、處長等等,不是一把手不是正職。決策者是指那些擁有決定權、否決權的人,雖然不是一把手,但卻擁有決策權。慈禧不 是皇帝,但能決定文武大臣和國家的命運。正職及決策者的決策對他人及其管轄的範圍有著至關重要乃至生死攸關的影響。正職必須明白自己言行的影響力和後果,所以必須考慮周全、謹言 慎行。
正職容易犯的十大錯誤:好為人師、高人一等、睚眥必報、猜疑無常、翻臉無情、薄情寡義、陰險殘暴、軟弱仁厚、偏聽偏信。
正職必須把握的十大關鍵問題:決策、用人、賞罰、正位、擇善、預見、大度、距離、防備、平衡。
正職及決策者大多在智力上有過人之處,在對人對事的敏銳性、前瞻性、洞察力、分析力等方麵都異於常人,所以多好為人師,自以為是,高人一等。唐朝後期德宗皇帝李適喜歡與大臣 們爭論,他自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大臣若堅持自己的意見和反駁,他心裏就非常不高興。
正職及決策者並非都是大度之人,相反他們中的許多人睚眥必報、薄情寡義,身處高位之後更是不可一世。陳勝起義後當上楚王,親戚朋友紛紛前來投靠,嶽父也隨同前來,陳勝竟把這 些人當做普通賓客接待,作一個揖而已,並不下拜。嶽父生氣地說,對長輩傲慢,決不能長久,遂不告辭起身就走。親友越來越多,經常跟陳勝談論昔年往事。有人建議說:“大王那些老朋 友客人,愚昧無知,喜歡亂說話,恐怕影響形象,降低威望。”陳勝就把老朋友客人殺掉。故朋舊友,遂紛紛離去,沒有人再跟陳勝親近。
正職及決策者,特別是那些身處權力塔尖的人,多為翻臉無情、薄 鬥爭隨角色而變151第五章
情寡義、陰險殘暴者。明朝開國者朱元璋出身微賤,起義之時注意收買人心,奪得天下後,翻臉不認人,大殺功臣、朝臣。據史書記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案總共殺人達10萬之多。朱 元璋在位30年,殺人20萬,基本上將功臣殺光。連毫無二心的幼時放牛娃朋友徐達也不放過,可謂冷酷殘暴到了極點。朱元璋賜給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竟因為嫉妒砍掉了美妾的手。 因此,朱元璋派人殺了常遇春的元配,將其肋骨砍成小塊煮熟,分發給常遇春及眾大臣食用。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過於“剝皮楦草”,就是將一個活人的皮剝下來,再塞上草。朱元璋在各州 縣設有“剝皮亭”,官員一旦被指控貪汙,無須審判即被剝皮,懸皮於亭中,以示警戒。朱元璋死後,用46名妃妾、宮女殉葬。在以後的70年中,這種野蠻的製度又在皇帝與諸王中流行。故 此,朱元璋在曆史上獲得了暴君之稱。
在我國古代的曆史上,每一個盛世局麵的出現,都跟當時最高統治者的賢明分不
開的。在一個接一個的王朝更替過程裏,他們的胸襟和抱負是影響當時時代文明程度
的主要因素。
15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正職及決策者,特別是那些身處權力塔尖的人多猜疑無常、偏聽偏信。清太宗皇太極率蒙古大軍繞道內蒙古直撲京城,明朝大將袁崇煥緊急率兵從山海關回京馳援。皇太極鑒於以往的作 戰經驗,深知袁崇煥率軍,則關外諸城很難攻下,便巧施反間計陷害袁崇煥。時皇太極屯兵南海子,先是俘獲明朝太監兩人,後又命人故作耳語,讓兩太監聽到,說皇太極與袁崇煥有密約, 然後暗縱兩太監歸去。太監回報崇禎皇帝,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後來處死。皇太極隨後攻克了關外四城。
對於正職及決策者來說,軟弱仁厚和過於寬宥是大忌。前秦帝國天王苻堅每次生擒叛徒都加以赦免,此舉無異於鼓勵他的臣屬去試一試叛變,最後招致滅亡。柏楊評點說:寬容是一種高 貴的美德,可是對一個政治領袖而言,過度寬容,隻看見麵前兩行眼淚,卻看不見天下千萬人悲哭。寬容遂變成姑息,一定破壞法律的尊嚴,瓦解社會的穩定。
正職的第一大關鍵問題是決策。對於一個人來說,決策最重要的是走什麼路。路走對了,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路走不對,人的目標就無法實現。走對了路,你又是走在前麵的人,自然 會有從眾,自然會有追隨者。決策正確,就會有號召力,決策不正確,就會失去人心。
袁世凱平生非常羨慕帝王的神威,把做皇帝視為人生權力、榮譽、享樂的極峰。1912年3月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袁世凱不顧朝野的反對,一心想當皇帝,於1915年12月12日宣布接 受帝位,登上了皇帝寶座,於1916年1月1日改中華民國國號為“中華帝國”,定年號為“洪憲”。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做法激起了全國人民一致聲討,他手下許多親信大將也紛紛反對,日本和 西方列強由過去對他的支持轉而要 鬥爭隨角色而變153第五章
求他取消帝製。內外交困的局麵使袁世凱不得不於當年的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製,這場荒誕的皇帝夢僅僅做了83天便宣告結束。到了當年的5月下旬,袁世凱已是眾叛親離,四麵楚歌,開 始坐臥不安,情緒發生很大變化,一度喜怒無常,不吃不喝,精神不振,經診斷,係因腎結石轉為尿毒症,很快病勢加重,於6月6日命歸黃泉。
在清末以全麵學習西方為目標的新政中,袁世凱是新政的關鍵人物,在軍事、警察、郵政、司法、行政和教育等諸方麵都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甚至如果沒有袁世凱的推動,預備立憲 肯定不會迅速施行。袁世凱由於實力和眾望所歸當上民國大總統,且罩著“民主共和”的光環。倘若袁世凱就此打住,好好地當大總統,履行“民主共和”總統的職責,那麼袁世凱在中國曆 史的地位與後來就會有天壤之別,就不會是遺臭萬年,而是流芳百世了。
正職的第二大關鍵問題是用人。用人是決策的一個方麵,也是決策最重要的方麵之一,但不是決策本身。用人,且善於用人,才能得天下,鑄大器,成大業。墨子說:國有賢良之士眾, 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士而已。”正職領導著一個群體,無論這個群體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單位、家庭,這個群體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顆心,就 有多少個想法,而正職的職責是讓這些人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在一個旗幟下,為著一個目標而奮鬥。不能聚人心,則不能成事業,正職及決策者要籠絡人心,人心是決策者事業 成敗的關鍵。
劉秀奪取皇位之後,沒有像漢高祖劉邦那樣大殺功臣,而是大封功臣365人、外戚45人,賞給他們可觀的封地,眾多的民戶,大量的錢帛,15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並彰揚他們的功勳。這樣東漢初期王朝內部沒有發生內訌,劉秀用贏得人心開創了東漢初期太平盛世。而曹操攻破袁紹後,收繳了許多自己的部下與袁紹示好的來往書信,曹操一笑置之, 當場全部燒掉,那些曾經示好於袁的部將無不感恩戴德,從此忠心於曹操。當初,袁紹跟曹操一同起兵攻擊董卓,袁紹問曹操:如果大事不成,什麼地方可以據守?曹操請教高見,袁紹說: “我南靠黃河,北靠燕、代,收容外族兵力,南下奪取政權,豈不是可以成功?”曹操的回答是:“我不在乎土地,而隻集結天下英才,正確領導,在什麼地方都行。”
用人,最關鍵的是知人善用,揚人之長,避人之短。用錯了人,在關鍵時候用了不當的人都會招致失敗,正職及決策者關鍵是用人當則成,用人不當則敗。用人必察,須慎之又慎。關鍵 時候,關鍵地方,關鍵事情,必須審慎用人,用人正確,則事成;用人錯誤,則事敗。
秦國與趙國作戰,趙國雖一敗再敗,但大將廉頗堅守陣地營壘,不出應戰,秦軍難取得根本性勝利。秦國大臣範睢用黃金20萬兩,在趙國內部發動謠言攻勢,說秦國最恐懼的是趙奢的兒 子趙括,趙括一旦當統帥,秦國想逃已不及了,廉頗已老,容易對付。趙孝成王趙丹正對廉頗的一連串失利和躲避戰略大為不滿,於是下令趙括接替廉頗。藺相如勸諫孝成王這樣做很危險, 趙括的父親趙奢不同意,他的母親也不同意,但孝成王一概都聽不進去,堅信趙括的能力比廉頗強。結果隻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被秦將白起打得大敗,被坑殺40萬人。
雖有用人之誌,然無智辨別賢愚,雖有他人之良意,然以己意為是,趙孝成王用人不察,招致了徹底的失敗。趙孝成王對敵人的離間計不察,對趙括的實際能力不察,不顧他人的反對而 貿然用之,此戰之敗責不在 鬥爭隨角色而變155第五章
趙括,而在孝成王。
正職的第三大關鍵問題是掌握賞罰二柄。正職手裏拿著官銜、名譽、利益,掌握著升降沉浮和生殺予奪大權,可一手給之,可一手奪之,聰明的、優秀的正職總是善於賞罰並用,恩威並 重,剛柔相濟。
正職的第四大關鍵問題是要正位,即正職要擺正位置,做好正職應該做好的事。不同正職要做好不同正職的事,正職不能越位做事,不能隨心所欲做事。正職做與身份和工作不符的事, 就是錯位,而這樣的錯位不僅給自己帶來損失,還會給自己領導的單位、組織、集團、國家帶來損失。
君王要做好君王的事,書記要做好書記的事,總經理要做好總經理的事。南唐後主李煜,詞做得非常好,但國家治理不好,南唐滅在他手裏。宋徽宗趙佶和兒子宋高宗趙構都是中國曆史 上才華橫溢的藝術大家。宋徽宗吹拉彈唱,書畫詞賦,樣樣精通,不僅是中國畫史著名的大畫家兼大書法家,還是中國畫奠基人之一,他獨創的“瘦金體”挺拔秀麗,飄逸犀利,800年來獨步 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宋高宗趙構的才氣直追其父,他的書法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獨創一體,所書《草書洛神賦》為中國書法史名作,其文采也斐然。後人對父子兩人的評價是:諸事 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其他本事再大,沒有治國的本領,也是一個不合格的皇帝。
作為一國之君,最重要的能力是治國之能力,而不是其他能力。一個好的國君要治國能力強,其他能力強不強都沒有關係,絲毫不影響一個好國君的形象。單位、組織、公司最高領導人 的水平高低,不是他看是否有這樣或那樣的才華,而是看他能否把自己管理範圍的事情做好,這是評價一個領導好壞、合格不合格、優或劣的主要標準。
15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正職第五大關鍵問題是擇善,即擇善而從。正職並不全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更高明,不可能事事有主見,而是能夠在眾多意見中選擇正確的意見。劉邦起義造反之前不過一個平常之輩 ,他年輕時遊手好閑,出身於地痞流氓階層,文化程度基本上是文盲。然而,他是一個優秀的統禦人才,能作出正確判斷,能夠承認錯誤、改正錯誤,能夠寬容別人的過失,胸襟坦蕩,不拘 小節,具備一個理想領袖的條件。
擇善而從不僅僅是聽順耳的意見,關鍵是能聽取不同的甚至是反對的意見。不能聽從別人意見,哪怕是錯誤的意見,就可能作出錯誤的決策。拒絕采納別人意見,和采納錯誤意見的結果 一樣,都注定要失敗。劉邦北擊匈奴,婁敬勸阻,等到劉邦白登突圍,狼狽逃回,第一個想起的是婁敬,不但立刻釋放,加官進爵,而且深自檢討,向婁敬致歉。袁紹跟謀臣田豐之間的關係 位置,幾乎是劉、婁二人之間關係位置的曆史重演,但做法卻相反,結果自然也相反。袁紹在官渡與曹操作戰,不聽田豐之計,大敗而歸,惱羞成怒,竟然殺了田豐。袁紹起事之初有幾十萬 大軍,遠在曹操之上,又有謀臣許攸、郭圖、沮授、田豐、審配、辛毗等人。他為人寬厚文雅,很有氣度,喜怒不形於色,但剛愎自用,對自己的智慧能力評價過高,對正確的建議不能采納 ,所以終歸失敗。相反,曹操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所以成功了。
正職的第六大關鍵問題是預見,即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正職及決策者應有高人一籌的洞察力,這樣就可以在事情發生之前采取應對之策。大眾總是隨波逐流,隻有傑出的人才能從微 小的事情上看出變化。風總是起於青萍之末,但有幾個人能夠察覺出來?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作為正職必須有在千裏之堤上察覺出蟻穴的能力,如果沒有這種能力, 鬥爭隨角色而變157第 五章
當蟻穴變成洞穴的時候,大堤將要崩潰,那個時候,堵已經來不及了。具有高人一籌的洞察力,據此分析人和事的未來趨勢,從而采取相應之策,方可遇事不亂、遇難不敗、遇堅可克。
人不能,也不可能事事都聰明,都不糊塗;相反,許多傑出的人,小事都很糊塗,但大事卻不糊塗,大事都十分清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糊塗一點,給他人以自由的空間, 這一點空間,對他人來說,就是自己的隱私,就是自己的安全地帶,如果沒有這個地帶,他就會離你而去。宋朝開國宰相趙普主持中書省時,認為呂端奏事,受到嘉獎未曾高興,遇到挫折不 畏懼,也不在言語上表露出來,具有宰相的氣度,宋太宗就任命呂端為左諫議大夫。後來宋太宗想任命呂端為宰相,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正職的第七大關鍵問題是距離,即正職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正職之間是一種惟妙的關係,特別是一個集團、一個單位內部的正職之間。因為有利害衝突,所以必然存在著相互 競爭。正職之間的互鬥,必須把握以下的原則。第一,不至於兩敗俱傷,這樣的結果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第二,不至於自己受傷,自己受傷顯然事與願違;第三,能夠打敗對方;第四,較好 的辦法是表麵和氣,暗裏爭鬥,這樣給對方以麵子,也不連累他人;第五,最後的辦法是,經過鬥爭之後,達到新的平衡、和諧,和則兩全其美。
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惠文王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上立了大功,便拜藺相如為上卿,地位在身經百戰的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放出話要當麵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就避免 與廉頗碰麵,並對手下的人說,他並不是懼怕廉頗,而是如果二人相鬥必然兩敗俱傷,如此秦15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國就有了可乘之機,忍辱是為了國家利益。廉頗聽到此話之後,脫下上衣,光著脊梁,背上荊條,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兩人推心置腹,結成生死之交,演繹了一段千古佳話“將相和”。
正職的第八大關鍵問題是平衡。正職及決策者要善用平衡之術,在不同觀點、行為方式的屬下之間平衡,以實現自己的方略。一個組織機構內,一定會有若幹個或緊或鬆、或大或小的利 益小集團,這樣的小集團永遠不會消滅幹淨,永遠存在,今天消滅這個,明天就會生長出另一個。正職駕馭一個組織機構,不是所有的力量都可以依靠,你隻能依靠這個團體內的一部分力量 ,而當所有力量都不能依靠的時候,你也就離失敗、倒台不遠了。而小團體的明爭暗鬥在一個大集團裏常常左右著決策及集團的方向,為了控製這個大集團,保證大集團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正職必須在小團體之間平衡。平衡的目的,是不讓任何一個小團體變大,不能大到威脅自己掌控的地步。
王安石與司馬光在經學上誌趣多有相合,二人交情素來深厚;不過政見截然相反,交往越久,議事時就越是意見不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頒行新法,實施新政改革,而司馬光竭力反對, 主張沿用舊製。宋神宗一邊任用王安石頒行新法,一邊征求新舊二派意見,平衡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的關係。
水滿則溢,位高樹敵,權重招忌。位高權重的正職及決策者一定要收斂自己的勢態。漢桓帝劉誌時最高統帥梁冀倚仗皇太後的勢力,一家滿門權貴,把持朝政,皇帝不敢發作。梁冀肆無 忌憚,皇帝終於忍無可忍,精心策劃,設計除掉了梁冀。
正職及決策者要掌握手下人不當或犯罪行為的證據,拿在手裏,以 鬥爭隨角色而變159第五章
約束他們,聽命於自己。正職手裏要永遠擁有掌握他人秘密的牌,這是控製人最好的辦法。張居正是一代名相,在主政過程中,他一方麵取悅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同時也對宦官采取非常措施 ,宦官奉旨出使,張居正派禁衛騎士暗中打探他們的行徑,以便製約宦官。
正職的第九大關鍵問題是大度。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責問給太子李建成當僚屬的魏征:“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魏征從容自信地答道:“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 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放在一般人手裏,魏征當即就會人頭落地。但李世民卻被魏征這種不畏強權和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心眼裏欽佩他的人格,且早慕他的才幹,因此,不但沒 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魏征被授秘書監,聽說經長孫皇後同意太宗下詔將一官員才貌出眾之女聘為妃子。魏征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人家,便立即入宮進諫,太宗聽後收回成命。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 泰山封禪,借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隻有魏征表示反對,理由是國家還很虛弱,唐太宗封禪之事就此作罷。有一年,中牟縣丞向太宗上書反映,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 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要治此人誹謗之罪。魏征諫言,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征說得入情 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縣丞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禦史。魏征曾先後陳諫200多次,勸誡唐太宗以曆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采納。貞 觀十三年(639年)魏征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感歎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160鬥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