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鬥爭隨角色而變(2 / 3)

Dou Zheng De Yi Shu

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李世民親自給魏征書寫墓碑。魏征因李世民而成為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唐太宗采納了魏 征之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開創了千古稱頌的輝煌盛世“貞觀之治”。

正職的第十大關鍵問題是防備。正職及決策者對權力利益的決定取舍應該在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當秘密泄露,石頭就會砸自己的腳。因為正職的重要決定,會影響人的利益、人的前途, 甚至人的生命,所以重要的決定必須嚴守秘密,並且應該在實施之始,或實施之後才可公開宣布。南宋皇帝劉義隆打算廢除太子劉劭,但遲遲下不了決心,一再保守秘密,卻告訴了一個妃子 ,這個妃子又告訴了太子,於是太子先下手,使人殺死了皇帝,然後偽造詔書登位。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正職及決策者要適當放權,放權給部下、下屬。位高權重的正職,不宜事必躬親。事必躬親,必精力不濟,精力不濟則身心疲勞,疲勞交瘁則壽不久矣。諸葛亮盡心輔佐劉備,後又受劉 備托孤之重輔佐阿鬥,殫精竭慮,形疲神困,死於祁山五丈原前線,年僅54歲。

麵對馴民,正職及決策者應該以仁待之,以德治之,實行聖賢、王道之治。

麵對烏合之眾,正職及決策者必先用嚴刑峻法,再施懷柔恩惠,以法規之,以禮約之。

麵對不服從的下級,正職及決策者必須恩威並重,賞罰並用。 鬥爭隨角色而變161第五章

二、副職及助手的鬥爭

同僚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關係,遠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遠了,在關鍵時候,同僚不會為你說話;近了,就會有利害衝突。

副職是指副席職位上的人。助手是指協助正職的人,雖然沒有副席職位,但具有相當於副席的權力地位,如助理、巡視員、參謀長等。副職及助手的職責是協助正職做好工作,參與決策 ,做好分管範圍內的工作。協助正職的意思就是,聽從正職的主張,自己的主張要順從正職的主張,正職說東即東,說西即西;不能行自己的主張。參與決策,就是不能製定決策,不能對事 情拍板,可以對決策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建議淩駕在組織之上,淩駕在正職之上。做好分管範圍內的工作,也是在協助正職做好工作和參與決策的前提下,不能理解為分 管範圍就是自己的獨立王國,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分管範圍內可以行使自己的主張,但不是惟自己的主張是從;在分管的範圍,最高的主張仍然是正職的主張,而不是分管副職的主張。

副職及助手容易犯的十大錯誤:越庖代俎、擅作主張、欺上瞞下、兩麵三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背叛失信、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縮手縮腳、惟命是從。

副職及助手的十大關鍵問題是:錯位、不敬、欺媚、欺瞞、好鬥、16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不識(上司)、不知(下級)、失言、失信、懦弱。

皇權時代,不管是宰相,還是將軍,一切人在皇帝麵前都是弱小的,都是副職的角色。在集權統治下,副職及助手不能揣摩皇帝的心情、心思,隨時都有免職、殺頭的危險。副職及助手 絕不可越俎代庖、擅作主張。漢景帝劉啟跟禦史大夫(最高監察長)晁錯商討軍事行動,晁錯建設皇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在首都長安,又建議把徐城(安徽省泗縣東南)、僮城(泗縣東北 )一帶,吳楚聯軍還沒有攻下的地方,劃歸吳國,劉啟大為驚駭。晁錯後來被幾位大臣聯名彈劾:“一切行為,不符合主上的恩德信義,打算使主上疏遠群臣跟全國人民,又打算把城市割給 吳國,失去做臣屬的立場,大逆不道。晁錯應該腰斬,父母、妻子、同母的兄弟姐妹,無論老幼,應該全體綁赴街市處決。”劉啟批:“可”。

晁錯對皇帝忠心耿耿,常有明智之策被皇帝采納,但這一次實屬異想天開,竟然建議皇帝出去打仗而由他坐鎮,把皇帝置於險境而自己穩享後方的太平,這不是為臣應有之舉。此外,他 還建議把國土割讓給他國,這相當於賣國。如此做下屬,豈有不敗之理?

副職及助手絕不可欺上瞞下、兩麵三刀。唐德宗李適剛登極時,崔祐甫當宰相,待人處事,極力寬厚,李適的聲譽十分美好,被認為有二任帝李世民在位時的“貞觀之治”風氣。後來, 盧杞當宰相,知道李適外貌雖然寬厚,實際上卻是一個非常猜忌的人,遂利用這項弱點,挑撥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感情,也開始建議李適對臣屬部下,用嚴格的態度。如此一來,無論中央或地 方,都大失所望,唐帝國遂更加不可救藥,盧杞小輩罪該當誅。現實中,盧杞之流大有人在,這種人是單位、組織、國家之禍,是百姓之禍,必須遠離這種人,這種人一旦露出苗頭,就必 鬥爭隨角色而變163第五章

須加以遏製,永遠不予重用。

副職及助手要揣摩正職的心理,要了解正職的喜怒哀樂,這是頭等重要的事。有各種各樣的正職,有正派的,有陰邪的,有大度的,有狹窄的,有君子的,有小人的,有為善的,有為惡 的,有仁厚的,有險毒的……副職要忠心於正職,忠心於可忠心的正職,忠心於正派的、德才兼備的正職。對於不值得忠心的正職,作出表麵的忠心即可。副職如果不忠心於正職,正職就會 不信任副職;副職如果既得不到正職的信任,又得不到下屬的信任,那麼副職就永遠是副職。

副職及助手與正職及決策者之間的關係不外有以下幾種情況:聽從、服從,乃至順從,基本惟命是從;有時聽從、服從,有時消極應付,甚至對抗,以服從為主、消極反抗為輔;經常消 極應付,時常對抗、反抗,以服從為輔、對抗反抗為主;明裏服從,暗裏反對、對抗。

對待正職及決策者,副職要尊敬、服從,而對待陰邪的、險惡的、小人類的正職及決策者,更要格外小心、態度謙卑。公元三世紀一十年代,漢趙(即前趙)帝王劉聰殘暴濫殺,然宰相 劉殷得以平安壽終。他從來不在君王麵前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然後順著事情的發展,進言規勸,對國家的幫助很大。劉聰每次主持禦前會議,劉殷都不作批評,等到大家告辭,劉殷單獨留 下來時,才向劉聰分析事理,深入研究。劉殷為何在殘暴無常的君主身旁能夠保全自身,能夠在驕橫凶暴的朝廷中保全富貴,且不失美好的名譽?他的做法是,小心謹慎,態度謙卑。他把經 驗告訴子孫:“侍奉君王,要利用機會進言。對一個平凡的人,尚不可以當麵斥責他的過失,何況君王?利用機會進言的目的,跟當麵強烈反對,沒有不同,隻是不暴露君王的缺點,所以比 較有效。” 劉殷既支持正職164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的工作,維護了正職的威信,又堅持原則,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可以說是一個正派的、優秀的副職。

副職及助手與正職及決策者之間時常會發生意見、看法、觀點不一致的情況,對於正職的錯誤意見和看法,說服、堅持、抗爭需要運用智慧技巧。狄仁傑在唐高宗年代擔任大理丞,善於 斷案,正直坦蕩,不畏權貴。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不慎砍伐了昭陵的樹而獲罪,唐高宗詔令立即處死他。狄仁傑上奏,認為他的罪過不當處死、應當免去其官職。唐高宗氣得變了臉色, 左右群臣都示意狄仁傑退出宮廷,狄仁傑說:我聽說冒犯龍顏,違抗君王,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我認為並非如此,如果處在桀、紂時代,的確很難辦;但如果處在堯、舜時代,就容易 做到了。我有幸遇到了堯、舜一樣的賢君,所以不怕像比幹那樣被殺掉……”然後又敘述漢文帝、魏文帝是如何納諫的,以及製定了法律就應該依法辦事的道理,說得唐高宗終於消了氣,免 除了權善才的死罪。

狄仁傑敢於向皇帝提意見、抗爭,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同時又善於提意見,讓氣憤中的皇帝能夠聽得進去,此外也給氣憤中的皇帝戴上高帽子,而不是直接頂撞,這樣做既維護了法律, 又達到了說服皇帝的目,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給最高領導進言的目的是為了領導能夠采納正確的意見,一切進言都要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努力。進言的秘訣在於:必須掌握最高領導喜歡聽什麼樣的話,喜歡什麼樣的方式,在什麼時 候最適合;既要讓最高領導聽之、受之、納之,又要保護好自己,以防被“穿小鞋”、“抓辮子”、“扣帽子”,兩全齊美方是進言的最高境界。

進言不是拍馬屁,不是媚上,不是出餿主意,不是進讒言,這是小 鬥爭隨角色而變165第五章

狄公案在民間流傳甚廣,狄仁傑神乎其神的斷案手法一直為老百

姓所津津樂道。狄仁傑在經曆兩朝巨變後依然能身處最高權力核心,

並不是偶然的。不論是在官場,還是決斷疑難要案,他的機智和謀略

都值得人們學習。

人經常用的手段,是卑鄙的行為,君子不能為之。進言是正確的計策,是正直的聲音,是積極的、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出於公心而不出於私利,是良言。君子當以進言為責。

唐德宗李適喜愛與手下的宰相們講道理、爭是非。崔祐甫性情偏激166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急躁,李適如果多問幾個問題,他就緊張過度,言語失去條理。楊炎對事情的見解,也有獨到之處,但氣勢粗野,臉色傲慢,李適隻要有一點意見,他就勃然大怒,連君王跟臣屬之間的禮 儀都不能保持,所以李適每次一見到他,就怒火上升。盧杞小心翼翼,李適所說的話,他沒有一句不順從,而又沒有學問,不能跟李適來回辯論、據理力爭,使李適覺得自己學富五車。其他 宰相,則都不敢多說話。

李泌和他們都不一樣。李適的話恰當,李泌臉上露出欣喜;李適的話不恰當,李泌常常滿麵憂慮。雖然時常對李適頂撞,有不順耳的話,但李適仔細考慮,都是在事情發生前,曾經警告 過的話;言辭雖然深刻,卻切中要害,而又態度謙卑,氣色溫和,從不盛氣淩人。李適反複向他盤問,他也從來不肯順著李適的意思,可是卻沒有爭強好勝之心,一直使李適把心裏的委屈說 完,不得不向理性屈服。李適對李泌說:“這正是我常常暗中慶幸能有你這麼一位宰相。”

這是聰明的、正確的、令人稱道的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說服了最高領導,使最高領導采納了正確的意見建議,又沒有傷害最高領導。既贏得了忠誠、正直的美譽,又保全 了自己。

副職及助手不僅要處理好與正職的關係,還要處理好與其他副職和助手即同僚之間的關係。副職及助手和同僚之間天然地存在著差異和矛盾衝突,表現為:一是角色上的差異。同僚,級 別相同,職位相同,但分工不同。分工不同,則權利不同,或管人,或管錢,或管物,或管事。二是責任上的差異。由於角色的不同,在負責或處理一件事情上,有的成員負主要責任,有的 成員負次要責任,有的負直接責任,有的負間接責任。三是利益上的差異。在一組織裏,整體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此基 鬥爭隨角色而變167第五章

礎上,存在著分管範圍內的工作和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存在著部門的或地方的利益,極易出現縱向之間令不行、禁不止,橫向之間壁壘森嚴的現象。差異就會產生矛盾衝突,副職及助手之 間的矛盾衝突十分普遍。

同僚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關係,遠了不行,近了也不行。遠了,在關鍵時候,同僚不會為你說話;近了,就會有利害衝突。同僚之間的關係最好是敬而遠之,即尊敬他,但要遠離他 。

副職及助手可以成為正職,前提是機會,隻要抓住機會就能成功。機會稍縱即逝,千載難逢,隻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的人很難抓住。機會是等來的,也是主動創造來的。主動創 造,就是早作謀劃,精心運作,做好鋪墊,留下伏筆,待機而發,但這一切都要做到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不動聲色。

成為正職的另一秘訣是膽量和自信。有無膽量和自信是衡量常人和偉人的分水嶺,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偉人,第一是他們有超人的智慧,第二是他們有充分的自信,第三是他們有過人的 膽量。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東晉最高指揮、南郡公桓溫是一代梟雄,其見識和才幹在東晉群臣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本可以取代年幼力弱的皇帝司馬昌明,他不是不想,而是沒有膽量和 自信。德國名將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提出:“有人以為戰爭理論常勸人選擇‘最謹慎的’,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如果理論確有所勸,以戰爭本質而言,它必勸人選擇最有決定性 的,也就是‘最大膽的’,永遠勿忘:沒有膽量,絕不會成為偉大的統帥。”諸葛亮一生太過謹慎,雖不至於大敗,但也永遠不能大勝。

政治家必須三分渾沌,才能把反對力量減少到最低程度。政治家固然不能沒有敵人,但絕不能故意製造敵人。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團結得168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多多的,把敵人排斥得少少的。副職及助手對中層及其手下的人,要盡可能多地爭取團結在自己的周圍。要區分若幹類,有一類人可以信任他;有一類人要表麵尊敬他,實際很冷淡;有一 類人要提防他,防止他掌握自己更多的情況,否則容易被抓到把柄;還有一類是專心與你作對、作惡的人。對第一類人要幫助他們上升,給他們好處;對第二類的人要隨波逐流,幫不幫他聽 其自然;對第三類人要時時警惕,不給他們提供抓住你把柄的機會,不要讓他們接近你,並要不時或偶爾敲打他們一下,以提醒他們不要忘乎所以;對與你作對、作惡的人,要毫不留情地壓 製他、打擊他。

麵對正派的正職及決策者,副職及助手應該敬而不欺,知無不言,誠心誠意,協助支持。

麵對不正派的正職及決策者,副職及助手要敬而遠之,保持距離,對正確的決策要執行,對不正確的決策要表明自己的觀點。

麵對奸邪的正職及決策者,副職及助手要設法逃離,如長期身處其中或同流合汙,或必遭禍端。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鬥爭隨角色而變169第五章

三、中層及群眾的鬥爭

同事之間,相處不易,都是給上司幹活,處事處人的原則是得

饒人處且饒人。

中層是指一個單位、部門、係統裏處於中間階層的人。在當下中國幹部體係裏,廳級、處級是國家的中層;在省部級地區、部門,廳級是上中層,處級是下中層;在地市廳級地區、部門 ,處級是中層;在縣處級地區、部門,科級是中層。在大中型企業,各處室、事業部是中層。中層是執行層,是溝通層、橋梁層,上通領導,下接群眾。任何組織機構都有中層,都離不開中 層。

中層最常見的十大缺點是:阿諛奉承、欺上壓下、推卸責任、背信棄義、兩麵討好、兩頭樹敵、眼睛向上、遠離群眾、恃才狂傲。

中層的十大關鍵問題是:畏上、遠上、壓下、狂傲、越位、推諉、妄斷、不睦、愚直。

不管是在企業、事業單位,還是在黨政機關,總有相當一部分人處於組織序列“夾心餅幹”的中間部分即中層。中層的特點是,上傳下達和上擠下壓,其秘訣是,吃準上情,把握下情; 遵照上情,理順下情;上敬領導,下親群眾。

中層必須了解、掌握正職和副職的心理,尤其是正職的心理。執行170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決策是中層必須做到的,所有的中層都可以做到,但隻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因為任何決策是決策層共同協商的產物,其中也包含著正職的妥協,而在執行這些決策時,正職的希望是通過執 行層麵來實行自己目的的最大化。如果不掌握正職的心理,僅僅是執行決策,並不一定能夠討得正職的滿意乃至歡心,隻有最大限度地執行了正職的意願,才能讓正職滿意。

中層人士常見的缺點是阿諛奉承、惟命是從、眼睛向上、討好上司。公元九世紀四十年代,唐朝上將軍、宦官總管仇士良退休,他告訴黨羽如何加強皇帝對自己的寵愛:“千萬不可以讓 皇上閑著無事,而要使他沉醉在奢侈糜爛的生活裏,眼睛耳朵盡情享受!我們更要日新月異,花樣翻新,使他沒有時間照顧到別的事情,然後我們才可以揚眉吐氣。無

1815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侖率領法軍與英國、普魯士聯軍展開激

戰,法軍慘敗。這一戰,徹底結束了拿破侖的軍事生涯和政治生命,也改變了

歐洲的曆史進程。後世的軍事學家研究這一著名戰役時發現,正是因為拿破侖

的元帥格魯希在關鍵時候死抱著惟命是從的習慣,沒有及時調整軍隊前進的方

向,才使拿破侖失去了最後取勝的機會。

鬥爭隨角色而變171第五章

論如何不要使皇上讀書和接近知識分子,他一旦發現前代興亡故事,心裏憂慮恐懼,我們就會被疏遠。”

中層人士常見的缺點還有欺上壓下、兩麵討好。劉瑾是明朝武宗年間掌管鍾鼓司的人,本沒有什麼權力,但他為人狡詐狠毒。他獲取權力的辦法是取悅皇帝,怎麼取悅呢?他投皇帝所好 ,每天進獻鷹犬、歌舞、角抵之戲,引導皇上微服出行,到處遊玩,皇上非常快樂,逐漸信任重用劉瑾,讓他進內官監,總督團營,後來又掌管司禮監。為了進一步掌握權力,劉瑾每次奏報 ,必定是乘皇上正在嬉戲遊玩之事時。武宗本來就討厭政事煩擾,而這個時候奏報,皇上討厭任何人任何事攪了他的興頭,每每揮手讓他走出。如此數次後,劉瑾便專斷朝政,不再奏報。

中層領導與上級相處的原則:不要讓自己越位,不要輕視上級領導,不要冒犯上級尊嚴,不要衝撞上級領導。中層領導與不同上級相處的法則:善待平庸型上級,寬待老爺型上級,慎待 疑心重上級,試待新來的上級,優待直屬的上級,善待逆境中的上級,虛待腐敗的上級。

上司之意不可不揣摩,不揣摩則不能當好中層或屬下,然有揣摩正確與錯誤之分,能夠揣摩正確且行為正確才是真功夫。正確地揣摩了上司的心意,但卻用不當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使上司 不滿,這樣的揣摩將招致失敗或殺身之禍。

為下的人不要顯得比為上的人聰明。上下有別,為下之人當揣度為上之人的心理。不知為上之人心思的人,當不好為下之人,但這裏有一個嚴格的分寸,即切不可表露出來,特別是把為 上的心思表達出來後又表露自己的才能。知道為上的心思,但不能把為上的計劃說出來,並付諸行動。魏國丞相府主任秘書楊修好揣摩曹操的心意,屢有應曹之策。172鬥爭的藝術

Dou Zheng De Yi Shu

他與曹植友善,預先寫好若幹問題的答案交給曹植,以備曹操詢問。曹操的問題剛剛下達,曹植的答案已送到桌上。曹操奇怪之餘查明了真相,心中十分惱怒。曹操與劉備在漢水作戰,收 兵於斜穀界口駐紮,屯兵日久,一日,夏侯淳入帳請示夜間口號,曹操隨口道曰: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淳大驚問為何,楊修分析說 ,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夏侯淳佩服之餘也收拾行裝,隨後寨中諸將都在準備歸計。曹操知 後大怒:汝敢造言,亂我軍心。”老賬新賬一齊算,當即處斬了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