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乞丐創造的神話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曆史上稱明太祖。他是一個從乞丐堆裏麵打拚出來的草根英雄,他身上特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伴隨著他的整個奮鬥生涯。這也是朱元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魅力永存、眾口相傳的最具吸引力的秘密所在。
很小的時候,朱元璋以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吃盡了苦頭。1344年,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到處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先後病死、餓死。孤苦無依的他隻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不久,災情越來越嚴重,寺廟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討吃就食。於是朱元璋就做了遊方僧,到處乞討,受盡了風霜之苦;但同時也使他認識了民間疾苦,增長了社會見識,這就是他“自強不息”的起點。
1351年,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1352年,朱元璋就投奔了郭子興的隊伍。由於他勇武過人,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此後,朱元璋以戰功先任鎮撫,後升總管之職,成為濠州紅巾軍中統兵一方的大將。
一個乞丐最後能成為皇帝,在朱元璋身上,免不了有一些很神奇的傳說。傳說他在八九歲時,領著一村的小孩做扮演“做皇帝”的遊戲。朱元璋在台上坐著,其他小孩向他拜倒,三呼“萬歲”,他在台上坐著四平八穩,沒有一點事兒。可當別的小孩扮演皇帝時,朱元璋每向他磕頭時,那些小孩就都會從台上摔下來。
另外一個傳說是,在朱元璋十一二歲時,劉伯溫為了尋找天子之氣,一路尋訪來到鳳陽一帶。一天,劉伯溫遇到了正在睡覺的朱元璋,隻見他四肢張開,形同“大”字,而他頭下枕有一條扁擔,正好合成個“天”字。過一會兒一側身,朱元璋將扁擔移到了腰間,用胳膊抱著頭繼續睡覺,這種形狀正好像個“子”字。劉伯溫一驚:這人不正是未來的“天子”嗎?因此,博學多才、能掐會算的劉伯溫後來就棄元投明,死心塌地地輔佐朱元璋共創大業。
傳說終究是傳說,朱元璋的成功是因為具有同古往今來許多成功的領導者一樣的素質:胸懷大誌,果敢堅毅,善於用兵和用人,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這才是他能夠從放牛娃成為一朝天子的真正原因。
當時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勢力都與朱元璋旗鼓相當,究竟先攻打哪一方勢力呢?朱元璋的許多下屬看到張士誠的軍事實力低於陳友諒,就建議先攻張後打陳,但朱元璋卻做出了與他們相反的判斷。因為他認為,張士誠缺乏進取心,陳友諒卻習慣進攻,如果先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會全力來攻打自己,使自己腹背受敵,而如果先攻打陳友諒,依照張士誠的性格,肯定會猶豫不決,不會參與他們的戰爭。於是,朱元璋做出了果斷的決定:先和陳友諒交手。後來的形勢發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部下們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判斷。
後來,朱元璋又采納了部下諸將的建議,製定出了“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進兵元都”的正確戰略決策,因此終於在1368年,建立了大明政權。
在中國曆史上,平民百姓經過努力終於封侯封爵,在亂世稱王稱霸的很多,出身布衣最後黃袍加身、改朝換代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成長為皇帝的,隻有朱元璋一人。他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從一個乞丐、放牛娃、小和尚而成為一個開國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