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勇於承擔和奮發自雄的精神。新亞校歌中最為同學熟稔,甚至廣為香港文化界認識的,是“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與“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兩句。這兩句話,自是四九年後浪跡至香港的新亞早期師生們的真實寫照。經過了早期新亞師生的實踐,已超越一時一地的境況,而提升為一種勇於承擔,奮發為雄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熏浸刺提的感召下,出了校門,三十年來,是我一直奉持的信念。大學剛畢業,遭逢世界不景氣,求職困難,我曾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日校和夜校任教兩年多。期間,盡心教書外我並視之為一種磨練和人生體驗,結果也確實如此。留學回港,我接受極其低薪的職位,而且幹過值班要燒開水、掃地和洗廁所等工作。八十年代初在中國內地跑動,極之艱苦,雖然我不能說甘之如飴,但確做到安之若素。多年後雖然升任為公司總經理,但在九七金融風暴下的艱苦經營情況,實不足為外人道。“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是我當時的精神支柱,並以此去激勵同事。年前開始擔任集團的總裁,卻有自出道以來前所未有的“千斤擔子兩肩挑”的壓力。三十年來,即使在任高職的今天,我一直感覺自己在“艱險困乏”中行進的,而且“路遙遙,無止境”。隻要仍有理想,無論遭逢什麼環境,我沒有灰心過,放棄過,退縮過。這就是承擔。不僅不會灰心、放棄、退縮,而且保持積極、樂觀、關愛、平和與愉快的態度,這就是“多情”。是新亞培育了我敢於承擔和奮發為雄的精神。記得前年,我們七三屆畢業同學在母校聚會,唱校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唱。我相信不全在懷戀大學時代唱校歌的輕鬆日子,而是內心真的動情了。是大家在不同崗位,經過三十年人生的奮鬥,深深體會到新亞校歌內散發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我們表達了我們的感激。
我想再指出一點,以供大家思考。新亞創校的一個重要使命,“是發揚中國文化為教育之最高宗旨”,倡導人文精神的教育。所以在新亞就讀的學生,多少都會重視中國文化,富有人文精神的色彩。在香港,新亞有很多在社會上有建樹的校友,他們都有一種特點,重視文化。隨手所舉而較為人熟悉的,如作家小思、專欄作家岑逸飛等不用說,連我們的警隊一哥李明逵是儒將,彙豐大班鄭海泉、新亞校董會副主席梁英偉、金融家兼作家的張健雄和香樹輝都是儒商,都沾染新亞文化因子。新亞教育向以重視文化,側重文史哲作為教育的理想和使命。近日如果大家留意社會新聞,連香港一些頂級大亨如李嘉誠、郭炳聯、胡應湘都在研究和倡導閱讀中國曆史文化。香港一批專上學院的校長如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副校長梁天培,港大副校長李焯芬,城大校長張信剛等教授都是研究曆史文化的專家。對他們來說,曆史文化的研讀不是一種消閑興趣,是他們日漸認識和理解曆史文化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發展前途,說到底最重要的是文化。文化對社會、對個人並非不切實際,其不迂闊。對當前香港以至整體中國未來的發展,最關鍵的不是經濟,不是國力,是文化。新亞自創辦到現在,時代在變,但人文精神的教育與弘揚中國文化的信念,應該不變而薪火相傳。及早對此有認識對各位日後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