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篇:承教的感動(4)(3 / 3)

農圃道新亞真的很小,比起現今的大學規模和設備,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就是這僅有的活動氛圍,全校師生大多認識熟絡,容易“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雖然位於九龍土瓜灣市區,當時感覺學校卻不在煩囂,別成洞天。這是我當時真感受,至今留下的回憶印記,感覺依然。或許這就是陶淵明“心遠地自偏”的境界。從此我亦領悟到,大學或以上的教育環境,與社會應保持一種若即若離、既入且出的境界,這就能在塵網而不囿於塵網,保持理想的清新。

作為剛離開中學的我們,一入新亞,校歌就為我們曉示了全新的人生境界。濃厚的學術和文化氣氛,重視價值和理想的追求,催生了我們終生對文化價值的認同並願為之獻身。我們的老師,不在乎知識的灌輸,而在乎知識視界的開拓,觀念的提升,尊重客觀的研究精神,踏實而開闊的研究方法,建立自由自學的學風,這都讓我們脫胎換骨。讓學生脫胎換骨才是大學教育的使命。作為以承傳弘揚中國文化為建校目標的新亞,也讓長於彈丸之地香港的我們,跳出了鯉魚門,接續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四方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大學問。

學問之外,我們終身懷念一些老師的氣派、氣魄、氣度,他們為我們樹立了身教的風範。

“學校小,氣象大”,這是四年新亞學習生活的最大體悟,也是書院製“新亞精神”所在的最終認識。

附三:農圃四年素描

我沿襲了傳統中國讀書人的習慣,為自己起了一個書齋名,曰“農圃齋”。以“農圃”為齋名,無疑表示我對農圃時代大學生活感念之情。農圃四年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一生中一段愉快豐盛的日子。

我從一九六九年入學,一九七三年畢業,是農圃道時代新亞書院的最後一屆畢業生。整整四年,我都住在宿舍,學習於茲,生活於茲。新亞校舍坐落在九龍的土瓜灣,其大環境以馬頭圍道為分界線。東麵及南麵屬居民區,市民生活和市容是香港舊小區的典型,也是我們在學校以外的生活區,購物、飲食、娛樂,都在這裏,離學校不遠,走路不用十分鍾,極之方便。其時的新亞同學,大都一般家庭出身,這種平民小區,很合我們的口味。北向的大環境就不一樣,新亞而外,有協恩中學,西麵有鄧鏡波中學、有東莞同鄉會小學,再遠點是佐治五世國際學校,儼然是一個學校區,校園和運動場環繞,加上西向的天光道是滿植大樹的林蔭大道,通向九龍中上住宅區的太子道,整體環境,疏朗幽靜,遠離市區煩囂,呈現的是另一番景象。這區是我們偷閑散步、晨晚跑步運動的地方。新亞坐落市廛與靜雅的環境之間。個人以為,學校與現實社會,最佳是隔與不隔之間,校舍位置亦然。新亞校園雖位於鬧市之中,而有其閑靜幽雅的一麵,自成天地,是讀書的好地方。

現在作為一間中學校舍,在香港的環境,尚算可以,當時作為學院,未免有點淺狹。幸好當時學生人數不多,沒甚擠擁感覺,反而有一派人氣親切的氣氛。農圃道雖是正門,我們多從天光道側門出入。進了校門,南北西三麵建築物環繞,中間空曠,視野開闊。東麵是透通的籬笆和矮圍場,與校外街道樓房視野相連,校內校外樓房皆不高,可遠眺天際,不覺局促。入校門後最當眼的是籃球場,再望過去,樹木婆娑和一片綠草地中屹立著一座圓亭式的大講堂。四周建築物之間有回廊作通道,回廊曲折轉彎處都種植了花樹和小草,校園不大,卻富園林景致。這種建築布局,深諳建築藝術借境之妙美。

校園內南北相向的兩邊建築物,分別是文、理科的課室,最上二層分別是男女宿舍,遙遙相望。西麵主體建築依次是禮堂、食堂、教務處、圖書館。食堂總不會冷落,除了用膳外,是各種團體開小會與三三兩兩的同學擺龍門陣的場所。正如圓亭前的草地,總有三幾個同學,或躺或坐、無所拘束地聊著。這兩個地方算是新亞校園內的“海德公園”,是培育友情、激發智慧、開啟視野的溫床。我喜歡閑聊、討論,這兩處都是我課堂間、晚飯後以及星空夜喜歡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