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篇:承教的感動(6)(2 / 3)

我是念中國近代史的,常閱讀近代名人自傳。在大多數自傳中,傳主都會懷念青少年時期在學時的情況,他們大多對母校和對影響過自己的良師,難以忘懷,滿溢感激之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一代良師》的文章中說:“我常常想到過去的很多老師……我覺得我這一生是幸運的,在當學生時碰上了很多好老師……”近代民俗學先驅鍾敬文先生說:“我現在已經九十三歲了,離開先生的教訓也已經七十年了。我對先生的懷念是伴隨著個人生命的增長而不斷伸展的。”“見麵雖然再無緣分,但是,對老師的懷念,卻沒有因此斷絕。……像老師這樣的人格和學恩,是不容易在學生的頭腦中消逝的。”(《滄海潮音》)雖時代相距好幾十年,我的感受確如他們兩位長者一樣。

近代名人對承教老師的懷念和感激之情,大都來自老師的一言之提示,一語的啟迪,一事的處理,一物的安排,受用終身,感念終生。正如我自己的記憶中的一言一語、一事一物承教的感動。

社會上很多人篤信風水命理,風水命理先生的一句話,奉為金科玉律。但我的經驗,改變一個人命運常常是一位老師。老師一言一語之提示,一事一物的安排,令承教者醍醐灌頂,影響終身。教育的本質,首先在於人的教育,然後才是知識的教育。人的教育是針對一個人一個人的教育,教育是輔助一個人一個人的成長。

成人與成才

——母親的角色

一、當前兒童教育的一些反思

最近幾年,中外社會似乎一樣,青少年問題特別嚴重,時有驚心動魄的倫常慘案,香港亦不例外。

反諷的是,二十一世紀即使是富足而文明的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兒童和青少問題?關心社會、關心教育的人,不能不去思考。有人歸咎,這是由於單親家庭、貧窮等社會問題造成的。我們得承認,社會愈益複雜,家庭和學校教育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單親、貧窮,也為教育下一代增加困難。但這不是完全的理由。事實上,完整而富裕的家庭所出現的青少年問題不見得少。我是讀曆史的,看過很多近代名人自傳,包括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等,他們的青少背景,大多是貧窮和單親的,為什麼他們能成大才呢?我又想到我自己和一些朋友,不同程度,在成長期間都是單親家庭,家庭經濟環境也不好,雖然比一般人困難,也不妨礙我們的正常成長與奮發成才。我在小學五年級前,生活在貧窮落後的傳統中國農村,父親在香港,像單親家庭。母親隻受過小學教育,早寡的祖母目不識丁。到今天如果算是一個人才的話,我反思一下,母親和祖母居功至偉。我想從自己從近代人物,觀人察己,去體會兒童成人與成才的一些經驗,供當前社會參考,這是我此次演講的目的。

二、母教:中國社會傳統的重要角色

在座大部分是女性,女性肩負兒童教育的作用最大。中國人講“家教”,在家教中,母親的角色特別重要。傳統中國社會,母親養育孩子,是她最大的貢獻和職責。其實很多人不但“成長”靠母親,“成才”也是靠母親。

孟母是中國母親的典範。孟子生於單親家庭,家也很窮,母親隻靠紡織維持生計。如果孟母隻想“養大”孟子,便不會有“三遷”,沒有“三遷”,也沒有千古傳誦的孟母。孟母所以要三遷,最大原因要讓孟子成才。孟母三遷的精神,的確是教育孩子成長與成才的典範。我為證實母教的一些想法,我重新翻閱近代不少名人自傳。大部分近代名人在自傳中,不但緬懷母親對他們的養育和慈愛,時時還將所以能日後成才,歸功於母親。

三、成功的母親,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