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篇:承教的感動(6)(3 / 3)

中國近代很貧窮,很動亂,社會苦難,絕不像現今香港那般平和、富足。這樣的中國卻能孕育出眾多的人才,為什麼?我們從近代名人自傳中,去尋求出一些母教的成功經驗。就我閱讀理解所得,在芸芸成功母教的經驗中,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

胡適母親十九歲下嫁他父親時,他父親已年近六十,在那個時代,屬高齡,二十二歲則守寡。胡適的哥哥們,即大娘的兒子,年紀比胡適的親母親還要大。父親去世後,主持家庭的責任和重擔,就落在這二十二歲的寡母身上。她原不太識字,下嫁胡適父親後才識字的。胡適母親持家十分嚴格。家用多少,每月每日、一分一毫也要求年幼的胡適記錄下來,讓家中各人知曉,她的當家,不會為私人,挪貪一分一毫。她要胡適記錄,是要讓兒子知道,她的錢是怎樣用的,她的持家公正。這不是一種身教的道德教育是什麼?

蔡元培父親四十多歲過世後,母親帶三個孩子,家裏很窮。親友看到周氏一人拉扯三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要募款濟助,都給周氏謝絕了。她說:“我要一手一腳帶大三個孩子。萬一我辦不到,窮途末路了,宗祠和親戚才支持我吧!”

近代偉大畫家齊白石終身記住他母親小時的教訓:“笑爛不笑補,窮日子要靠自己。”

近代史學大師、新亞書院的創辦人錢穆先生憶述他母親的話說:“先夫在日,自問存心無一毫私圖耳。今棺木未入土,其妻其子,即吃義莊撫恤米,無顏麵見先夫於地下。汝兄弟聞所言否?幸能立誌早謀自立。”

她說先夫從來不會為自己,如果他死後妻子、兒子竟然要靠食義莊,要人救濟,她有何顏麵去見先夫於地下?她說:“我一定要一手養大你們,讓你們自謀自立!”錢穆與大哥聽到都低首哭泣。這就是自尊自重的精神。他母親又說:“汝父汝兄,福命止此。幸汝兄弟三人,各自成立。長孫亦已考入清華大學,我家子孫,首有入大學者。此外我複何求。不餓死,不凍死,我願已足。生活上不願再求舒泰。”(《八十憶雙親》)這是出自一位老太婆之口的說話。

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有很多方麵,首要的是教導孩子自尊和自重,孩子能自尊自重,就會終身發奮。胡適母親如此,蔡元培母親如此,齊白石母親如此,錢穆先生母親如此。

我小時候祖母時常向我說:“唔怕日日褲穿窿,終須有日龍穿鳳。”就是說,窮不是問題,最重要是有誌氣。她雖未讀過書,不通文墨,但我覺得從小的成長,祖母灌輸給我很多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影響一生。屬題外話。我女兒念中學時的好友平日聊天,聽我女兒說到她爸爸,自小從內地來港,家境不佳,母親又不在身邊,好奇要訪問我作報告。在訪問中,她第一句便問:“你當時家又窮,又從內地來港,有沒有自卑感?”驟聽,我很奇怪,為什麼我會自卑?一想當前報章新聞報道和評論,心裏莞爾。由之我忽然明白,自小祖母和母親的教我自尊自重的說話,影響了我的成長。自少,我真的沒有因家窮和來自內地,有多少自卑。從少的自信心和價值觀相信是來自我祖母和母親的影響。如果我自小自卑,可能會走上另一條人生路。

母親印象和形象,對子女是慈祥的。在眾多母教經驗中,我卻發現,凡成才之士的母親不但是慈母,亦擔當了嚴父的角色。她們教育孩子,既善於以慈愛關懷感動孩子,也會有嚴格的要求。

梁啟超說他的家教,最不能饒恕的罪過是“說謊”。梁啟超說:“我父母皆鍾愛我,責罵且甚少,何論鞭撻。然我亦嚐受鞭三次,至今猶曆曆可記。我家之教,凡百罪過,皆可饒恕,惟說謊,斯不饒恕。當時被我母親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數。雲‘汝若再說謊,汝將來便成竊盜,便成乞丐'。”(《我之為童子時》)自此不敢再說謊了。由梁啟超的自述,我也有同樣的經驗。我母親也從不打我,我有一次偷了祖母的幾個古錢去玩,輸掉了,給發覺。母親沒打我,沒罵我,隻是兩天沒理睬我。她兩天後跟我說:“我真想不到你會偷嬤嬤的東西!”當時我很內疚,一生人都記住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