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篇:承教的感動(7)(1 / 3)

胡適的母親二十二歲就守寡,隻有一個兒子,俗語說是“心肝蒂”。胡適說他與母親一起九年,除讀書外,給他做人訓練的是母親。“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天明,即令適著衣上早學,九年如一日,未嚐以獨子而有所溺愛也。及適十四歲,即令隨先三兄洪駓至上海入學,三年始令一省歸。人或謂其太忍。先母笑頜之而已。”胡適十四歲到上海追隨哥哥讀書,每三年才準許他回家一次。孩子那麼小,親戚鄰裏覺得胡適母親很忍心。胡適心底明白,母親為了兒子的前途,好像很高興送他出去,其實內心很痛苦,很不舍得。我也有這種經驗。我算是母親的獨子,她從來不把我困在家裏。須知鄉下地方,隨時河裏溺斃,樹上跌死,蛇咬死,風險之多,不一而足。她從不禁止我與其他孩子結伴遊玩,隻叮囑小心。長大我明白,每離開她身邊,她都會提心吊膽。不放我出外,隻會成為廣東人所說的“裙腳仔”。後來離開她來港,四周親友都覺得她很忍心,我母親卻說:“他不出去是沒有前途的。”跟胡適的母親想法一樣。年前的新聞報道,孩子進了北京的大學,在福建的母親怕孩子吃不慣,每星期坐飛機帶食物給孩子。這是什麼母教?!

胡適母親很嚴格,如果他做錯事,她一定會罰他,但在房裏,不會傷他的自尊心。“我母親管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麵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隻對我一望,我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眼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好等到晚上入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然後行罰。”

名作家蕭幹終身記著的是他母親常常教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和“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兩句話。

陳獨秀談到母親說:“母親之為人,能幹而疏才仗義,好打不平,親戚本家都稱她為女丈夫;其實她本質還是一個老好人。”“母親時常當衣借錢濟人之急,又時常教訓我們,不要看不起窮人,不許罵叫化子。”(《獨秀自傳》)相信他母親行為對日後的陳獨秀有大影響。張治中說:“她(母親)常看著兒子的大處遠處,教我,提醒我。她把一句我們家鄉的格言‘咬口生薑喝口醋'給我作座右銘。這句格言,就是叫青年要嚐盡酸辛,曆盡艱苦,才能成人立業。我之有今日,是由於這種教育。”國民黨元老鄒魯說:“我的母親有了空閑,從不同我到熱鬧的地方去,卻常常引我到隔壁的孔子廟玩耍,而我母親又把她所知道關於聖賢豪傑的故事,講給我聽,勉勵我效法聖賢豪傑。我毫無疑問地接受,覺得隻要好好讀書敦品,並不難成為聖賢豪傑。如是我的讀書敦品的欲望,可說由此啟發了。”

真正的慈母,會懂得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生價值的培養,自少灌輸的是獨立精神、責任感,以及刻苦耐勞和向上的精神。幾乎成才的人大都覺得個人的人生價值,來自母親的教導。由此可知,母親不隻是在養育,更是傳授道德精神和人生價值的施予者。

香港社會相當富裕,不少家庭有傭人,這卻造成香港的一種社會積弊。對傭人來說,孩子要什麼便可以給什麼,要怎樣就予以遷就,重要是不要向顧主投訴。她們這種態度無可非議,因為她們隻是打工,無承擔教導的責任。家中長輩才應擔負教導下一輩的責任。教導下一代責任不能托付給傭人。好多父母卻不明這種道理。一切做人的價值觀通常是“三歲定八十”,從小的價值觀已決定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由以上征引近代名人一些例子,母親給他們的,不隻是溫飽甚至富足。最重要的是教導,尤其關係道德培育和人生價值的灌輸。

在母教的經驗,重視子女教育幾乎是日後成才的先決條件。近代中國,婦女多半目不識丁。但實際督導孩子學習甚至盡自己所能教育孩子的,是母親。

梁啟超就說:“我為童子時,未有學校也,我初識字,則我母教我。”

胡適父親去世,遺命是一定要讓孩子讀書,所以胡適母親為了教導兒子,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兒子交學費。他母親督促甚嚴,每日天未明就要胡適起床,然後向他細說父親的做人處世之道,她說:“我一生隻知道有此一個完全的人,汝將來做人總要學老子。”胡適又說:“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她醒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