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文化人陽翰笙說:“稍微大一點,我讀書了,母親給我講的故事,講的戲也多了,也深入了一些了。”(《風雨五十年》)母親講好多故事,他四五歲時母親就教他唱山歌、頌唐詩、講彈詞。
蕭幹說:“她(母親)還是我的啟蒙老師。她認識不少字,看過許多演義,能整本地講《濟公傳》、《小五義》或是《東周列國誌》。她會唱許多動人的兒歌和民間曲調。”
我自己也是如此。我未入學已讀完小學三年級的書,是母親教的。我未入學時,她跟我講“李陵碑”的故事,教我背詩。在中國近代史上,這些例子很多。我發覺,當時的婦女把培育子女,督導孩子學習看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著名史學家羅爾綱說:“我母親生於那個苦難時代,連名字都不曾得到一個。她青春守寡,度過苦難的一生。她沒有別的什麼希望,隻有把全副心血教子成人。她也不要什麼,更不要兒子歌頌。我今天不過是把蘊藏在自己心底裏的心聲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罷了。”(《生涯六記》)
以上隻是母教種種的一些舉例,即如此,我們不難發現,當時母親,自己教育程度極低,甚至目不識丁。但在教育她們孩子,卻有大識見、大智慧、通大體。道理何在?
胡適即說,他外祖母不過是普通的老太婆,他說:“外祖母亦慈祥好善,所生子女稟其家教,皆溫厚有禮,通大義。”
陳獨秀也說:“我的母親雖然未受過任何教育,當時傳統的忠孝節義之通俗教育標語,她是知道的。”
陽翰笙說:“我母親讀過三年書,能看《水滸》、《三國演義》、《說嶽》、《殘唐五代》,以及宣傳佛教思想的善書和種種戲文。到我出世時,她有一箱子書。她喜歡看戲,這對我影響很大。”“小時候我當然還不知道這些戲大多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但我記住了故事和人物,在幼小的心靈上也無形中種下了善惡美的種子。我國農村的教育工具主要是戲曲。”
代代相傳的家教,平日民間勸善懲奸的彈詞戲曲的娛樂,是她們吸收人生道理和知識的來源。她們亦將這些人生價值觀教育了她們的子女,培養他們的是非觀、善惡觀和進取的人生觀。
我祖母不識字,但她深明大義,談吐得體,舉止優雅。她喜歡聽彈詞,看大戲。大戲的對白變成她的語言。戲劇裏的好人變成她的老師、榜樣。那些價值觀成為她教導後代的價值觀。在我印象中,祖母是女中豪傑。
現在很多孩子考試不合格去跳樓,不買名牌球鞋去殺害祖父,動不動就鬧情緒。富裕的日本社會卻有兩百萬個隱閉青年,終日無所事事,躲在家裏。諸如此類的社會現象,最大責任來自家教。現代父母除溺愛之外,沒有將人生超越個人利益的較遠大的理想、理念和價值灌輸給自己的小孩。父母教導孩子最重要的是自己、是自了漢。電車有空位快快跑去霸位,而不是讓給應讓的人;最好的東西,孩子先吃,等等,不勝枚舉。從小育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少考慮人家。長大後心中隻有自己。這種性情,是誰養成的?是家庭養成的,是父母養成的。我常勸一些年輕父母,如果你不想孩子因為考試不合格、因為父母不肯買名牌而跳樓,就要從小灌輸他更大的人生價值。生命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是屬於家庭的,屬於社會的,屬於國家民族的,屬於人類社會的。你越是灌輸他有較大的理想和價值觀,他們會越有誌氣,越會長進,越有責任感,越堅強,越能忍耐,氣魄會越大,人生的成就會越大。你越教他占盡便宜,越以自己利益為利益,他便越自私,越自私便越快跳樓。即使從功利的角度看也不劃算的。許多人不明白這種道理。小時立誌的,有大價值觀的,有大理想的,他受得苦,受得住艱難,越珍惜生命的價值。自己自殺,母親怎麼辦?家人怎麼辦?他們豈不很痛苦。如果你教他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他便會覺得生命隻是自己的,全世界最重要是自己,生命與人無關。現代社會這種自私的價值觀是最可悲的,對人對自己皆如此。
四、尾語
兒童成長的教育,母親的角色是最重要的,通常小孩子最接近的是母親。小時候,即使父親想發揮對孩子在教育上的影響力,也不及母親重要,這是天性使然。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有決定性的影響。如不覺說得過分,“有怎樣的母親就有怎樣的孩子”。我初抵日本留學,覺得日本人固守“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很封建。許多日本母親讀過學士、碩士、博士之後做家庭主婦,豈不浪費?最後,對此我有些改觀了。日本小孩的成長,母親的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兩類參觀者為數最多:就是中學生和帶著小孩子的母親。如果母親未受過良好的教育,怎會去這些地方?怎會有這樣的文化品位?我們不一定要好像日本社會般“男主外,女主內”,但它給我們一些啟示。香港社會,父母要一同工作才能養家,環境不得已。但條件許可下,母親的工作應該是輕緩一點,多留點時間照顧培育子女。然而不少家庭,父母日夜拚命工作、拚命賺錢,到假期便一家人去遊山玩水,吃喝玩樂,讓孩子享樂個夠。覺得這樣就盡到父母責任,補償平日照顧的不足。其實,要孩子成才的角度,可否賺少一點,放多些時間在家裏培育孩子呢?這是價值觀的問題。除了政府的教育外,家教也是很重要的單元,而母親的角色至關重要。母親真的很偉大,培育一個出色成才的孩子,母親也是居功至偉的。出於對當前社會的感慨,我從數百本自傳中總結出人才育成的一些體會——關鍵是有一個雖覺平凡其實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