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篇:承教的感動(7)(3 / 3)

讓我們向在座的女性致敬!謝謝各位!

此文為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於香港國際創價學會

舉行的“母教成人與成才”專題講座上的演講稿

連環圖世代的經典

——《三國演義連環圖》代序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度過童年時期的我們,啟迪我們閱讀,哺育我們成長的恩物是連環圖,我們屬於“連環圖世代”。傳播知識和信息的新媒體會不斷發明、不斷出現,不同媒體本身在文化教育上並沒有善惡的區別。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起正麵或負麵的作用,責任是應用新媒體的人。當前流行的漫畫也好,網絡也好,亦應如是看。二十世紀初、中期流行的連環圖,就是最佳的例子。當是時,連環圖是青少年娛樂的恩物,對他們的成長、增長知識、培育人生價值,起過重要的作用。我自己就是其中的受恩者。

我生長於農村,非書香世代,家中沒有幾本書,自小就喜歡閱讀。初小階段,識字不多,所以能在初小已養成閱讀的興趣習慣,實拜連環圖所賜。記憶所及,初小階段,我看閱的課外書,大都是連環圖。連環圖,俗稱“公仔書”或“小人書”,是一種橫向釘裝、如同成年人手掌般大小的圖書童書。價錢便宜,輕薄短小,易於攜帶。少時的我,衣褲袋,總帶上一兩本連環圖,隨時閱讀,讀得真不少。我母親對我買連環圖和看連環圖,從沒有異議,隻在我一邊吃飯一邊仍在著迷看書時,會說上幾句話。鄉村沒有書店,要買書看,得待某星期天,與一二位同村同學,結伴徒步好幾個小時,走到幾十裏路的鎮上,才能買得到。

當時連環圖品類豐富,可根據自己興趣,選擇閱讀。當是時,我閱讀的範圍挺廣、挺雜,但到底看過了些什麼,至今大部分不省記了。但是,《三國演義》與《紅樓夢》這兩套連環圖係列,印象最深刻,不僅故事情節,連圖畫中人物造型至今仍然清楚得很。特別是《三國演義》,不僅追讀得入迷,也是我臨摹學畫畫的模板。“三英戰呂布”、“長阪坡趙子龍”、“孔明草船借箭”等等場麵,都臨摹過。

日前,編輯部送來新版式的《三國演義連環圖》樣本,如見故人。揭開第一頁,禁不住一口氣看完一遍。懷舊情緒以外,作為中國流布最廣的名著,《三國演義》五十年代精工細筆的連環圖版本,真是經典之作,至今依然魅力萬分,依舊引人入勝,不因年紀、閱曆、學養的增長而減低其吸引力,這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所以成為中國小說中經典之經典的地方。五十年代出版的《三國演義連環圖》,不但畫工精細,畫麵生動,而且人物造型、服飾穿戴,以至生活習慣,盡可能參考曆史的真實。所以能讓小孩比閱讀純文字的圖書更具真實感,更有興味。圖畫內簡短卻典雅的文字說明和對話,是我們這些“連環圖世代”語文教育的最佳教材。因為看閱得多,連環圖題材寬廣,在語言文字上的得益,甚至超越過正式的教科書。這是我們“連環圖世代”增益語文修養的幸運,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高小即可念大部頭純文字的圖書、書寫基本流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