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篇:承教的感動(8)(2 / 2)

雖然是形式的事,直到現在,從裝幀設計、封麵插畫,以至排版用紙,作為雜誌,我個人認為當時的《明報月刊》是很經典的。在六十年代,中文出版界印刷出版尚未發達的時候,當時的《明報月刊》的樣相,在中文雜誌中很突出。每期封麵選的都是有關中國經典的高質素的藝術圖像,封底和上下內頁,或是中國或是世界的各門類藝術圖像,不但提高雜誌的品位,潛移默化地也增加了讀者對美的感受和認識。甚至直到現在,我仍以為其時《明報月刊》的封麵用啞粉紙,典雅大方,反而現在雜誌多用光粉紙,顯得俗氣了。

趁《明報月刊》四十年刊慶之際,匆匆撰此文以為祝賀,亦抒發個人感謝之情。

原載香港《明報月刊》二〇〇六年七月號

從《名家談》說書緣

《名家談》是一套重新編選的叢書,主要內容出於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三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十卷本《藝林叢錄》,文章大都是一代名家的作品,大多寫於五六十年代之交,所涉幾及中國傳統人文學科的各個範疇。《藝林叢錄》脫銷已逾三十年,本館編輯部屢欲重版改編而不果,今終重新編選,並賦予新的出版形式和裝幀,總算完成一樁心願。文章如人世,有過眼煙雲,有曆久猶新。值得存世的文章,不但要讓其流傳,並宜按時代需要,賦予新的生命,讓它再放光芒,這是出版者的責任。

與藝林結緣

即使如何的喜歡讀書,一個人手頭常翻動、常讀的書相信不會太多。《藝林叢錄》卻是三十年來,我常翻、常讀的手頭書,至今興味不減。到今日,個人對中國人文學科尚能有較廣泛的知識,尚算懂得寫文章,部分要歸功這套《藝林叢錄》的啟牖。這套書的重編出版,引發我與《藝林叢錄》的一段書緣的回想。

書是在七十年代初購買的,時正就學於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其時的新亞,學術和讀書氣氛濃厚,師生同學之間,辯學問難的風氣也盛。在此氛圍和風氣的默化下,求知若渴,要讀、想讀的圖書很多。自己主修的曆史學和修讀的各科圖書,就夠讀的了。“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當時新亞人文學係的老師,不乏通人,講求知識的淵博。耳濡目染,影響所及,喜讀書、想做研究的同學,無不追求博覽群書。但限於時間,有心無力,何況乏人指導,無從入手。《藝林叢錄》對我來說,像是中國人文學科的一套“大百科”,我視之為引導走進各門類學問的鑰匙。

閑適的閱讀感覺

大學時代,青年慕遠,尤鍾愛宏觀和理論性的著作。日吃大部頭圖書或看大塊文章,每隔相當時日,難免有不能承受之重的感覺。在我來說,《藝林叢錄》是調節閱讀壓力的良伴,不會浪費讀書光陰,又可用較閑適的心情去閱讀。書的內容廣泛,舉凡語言、文學、曆史、哲學、書畫篆刻、各類藝術,以至人物掌故,幾涉及中國人文學問的所有範疇。隨興所至,不為時限,任意瀏覽,有如走進知識的密林,東張西望,信步而行,一步一新奇,一步一景象,不感疲累,有的隻是閱讀的愉悅和知識的滿足。尤好睡前、早起的時段閱讀。真有點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