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下篇:曆史雜說(2)(1 / 3)

著作,最有價值、最動人的,常會是作者用生命譜寫的作品,雖學術著作,也不例外。《黃河青山》(台灣聯經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則是黃仁宇教授用生命寫成的史著。黃仁宇教授這部著作在一九八〇年動筆,經三年的多次修訂而成,原用英文撰寫。定稿後,即束諸高閣。出版卻在二〇〇一年,是家人和出版者遵作者生前意願,在他棄世之後才翻譯成中文出版的。黃仁宇教授已辭世,《黃河青山》自是他的最後遺著了。這隻是從出版時間上說。該書讀畢,給我浮現一個很奇怪的印象,黃教授撰寫之初,立意已將之作為存世的遺著。所以讀是書時,會感受到作者拚盡氣力、傾注一切情思的動力。一九八〇年,是作者很悲涼的一年。奔走努力多年,不僅著作不被認同,出版無門。連日後成大名之作的《萬曆十五年》,擾攘多年,也未能出版。《黃河青山》是作者近三十年的學習思考,蔚然形成係統的曆史觀,沛然積蓄在胸,卻無法宣泄於世,其內心的鬱憤可知。更且,年屆六十二歲之齡,竟遭大學辭退教職,失業在家,彷徨無計。作者是在這種悲涼和悲憤中,開筆撰寫的。書中作者就明白地說:“三年前我開始動手寫這本書時,隻想要一吐怨氣。”全書以詳細描述被辭退作開始,終章亦以此事作結。這種布局和章法,也得見作者撰此書的緣由和心情了。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書影

初讀《黃河青山》,作為自傳,對作者撰寫該書的主旨、體例和風格,是不大能理解的。全書布局,雖以時間為經,平生遭遇為緯。但是全書體例不純,不同的內容交互混合,不同層次的論述交錯出現。何況自傳中,他對諸多曆史研究的成果和見解的闡述,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萬曆十五年》、《放寬曆史的視界》、《中國大曆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從大曆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以至《新時代的曆史觀》等著作中,都作過係統的分析和論述。閱讀時相信不少讀者,都同樣有這種迷惑。直到閱畢全書,再尋繹作者的撰寫時間和當時境況,才恍然有所悟了。窺作者撰寫此書時,感覺誌不獲伸,心情鬱結,意圖將生平所感所思,所學所論,一股腦兒的,撰成一書,以作“遺世獨立”的著作,以存於世。所以對作者來說,此書有“遺著”的味道。作者自言“我的大曆史觀點在美國麻省的劍橋碰到嚴重考驗。這件事件讓我至今仍無法釋懷,不過也讓我堅定意誌,決定繼續固守我的立場”。幸好,作者因《萬曆十五年》一書而聲名鵲起,隨之《放寬曆史的視界》和《中國大曆史》接連出版,聲譽漸隆,終大器晚成。寫成於一九八三年、個人秘藏的《黃河青山》所涉諸多方麵的曆史研究和論述,也就得以專著形式,一本一本的陸續出版麵世了。他倡導的大曆史觀,傳播於世,其本人亦成為近十年最受矚目的史學家。不僅在行內,在整個中文讀書界,他的史著受歡迎的程度,亦一時無兩。明乎作者撰寫背景和當時心情,《黃河青山》的全書結構和理路,就容易理解得多了。《黃河青山》內容龐大,正如作者自說,包含了幾十個故事,層次紛紜;兼且作者采用不同內容交錯融合,時隱時現的表達結構,對讀者來說,難免感覺有頭緒繁多之弊。其實,作者意圖以時間推移為經,個人閱曆為緯作為全書的脈絡,而龐大內容,始終貫穿其間的,集中在四大主題。隻要把握住這四大主題,閱讀本書就明曉清楚得多了。

第一大主題,是作者自述其不尋常的平生經曆。這個主題,是作者要透過他個人的閱曆,表達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遭遇的切身體驗、觀察和思考。這些體驗、觀察和思考又如何促成他走進曆史研究的學問領域,如何造就他成為一個曆史學家。書中不乏作者的自我解剖的表白。他說,“我所以成為曆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於中國的動蕩不安。但在美國數十載後,我也了解到”,在美國的“這種無所依歸的狀態有時讓人十分寂寞,然而,超然的態度卻讓我多少能客觀檢視自己的生命,希望這種客觀將來能讓我有資格成為中國當代的史學家”。甚至認為對他來說,“大曆史的概念是無意間得之,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第二大主題,是描述他在學術見解和研究方法上的掙紮中,最終鍛鑄成自成一家的大曆史觀。他在中國和美國相等日子的特有生活經曆的體驗,對百多年中國現代化過程極盡曲折的道路尋尋覓覓的思考,再就中國與世界文明進程廣闊的比讀,殫思竭慮,才慢慢形成自己的曆史觀點、研究方向和曆史視野的。但是,他的曆史觀點、研究方向和曆史視野,卻與戰後以美國長青藤大學漢學權威主宰下的既成學統相侔,甚至相去甚遠。這種相侔,使他個人事業、著作出版以至人際關係,吃盡苦頭,曆盡磨難。但作者在毫無退路的狀況下,保持勇氣,堅守自己研究觀點,長期作不屈不撓的抗爭,終於鑄就自己成一家言的大曆史學家。西方漢學在二十世紀初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在朝鮮戰爭之後,在歐美成一時顯學,美國尤居領導地位。半世紀以上,即使中國學者尤其海外學者,也追隨浮沉。這在中國現代學術史和世界史學研究中,是重要的一頁。甚至理解中美政治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頁。黃仁宇教授以第一身感受,闡述了他對西方漢學的理解和批評,似是海外華人學者的第一人。書中這部分內容為了解和研究戰後西方漢學史,留下了重要的文獻。我建議何炳棣教授撰寫他的自傳,其原因之一也要為世界中國史研究思想史留下珍貴的記錄。黃仁宇教授很清楚地表明“探取這樣的立場讓我孤立無援”。“批評美國漢學研究,提倡曆史研究曆史觀點在美國麻省的劍橋碰到嚴重考驗。這件事件讓我至今仍無法釋懷,不過也讓我堅定意誌,決定繼續固守我的立場。和十二年後的今天相比,當時的我還不清楚事件的真正意義。”他以為“把漢學變成翻譯局,讓別人來寫曆史的做法,我可從來不相信”。他甚至擔心,簡化的理解和不理性,“傷害會加諸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對外國貼上詆毀的標簽,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傷害,但我們可能從似是而非的假設中訂定錯誤的政策,受的傷害反而更大。即使現在不必付出代價,遲早有一天要麵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