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教授對中國曆史的研究和史學觀點的發揮,以明清史為中心,並以此作起點,上下延伸。先上溯宋唐、漢秦,再向下涉獵近現代,貫穿兩千年。這次介紹的《新時代的曆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是他生前最後的一本著作。《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嚴格來說,是經人整理翻譯而成的遺著。《新時代的曆史觀》是討論百年中國曆史進程為主軸的著作。據邀請黃教授出版這本書的台灣著名出版人郝明義先生麵告,說黃教授自己很重視他這本著作。該書原是演講稿的整理而成,加上黃先生年事已高,未有充分展開論述。所以全書不到一百頁,篇幅很少。寫作體例,有點像提綱。不要說非曆史專業的讀者,則研讀近代史的,也不容易對該書的論述能有充分的理解。
這書出版後未如他一些著作獲得應有的認識,相信與他這種高屋建瓴、未充分周延論述的寫作情況有關。作為專事中國近代史研究個人來說,黃教授原非近代中國史研究專家,但是對近百年來中國進程的看法,很具曆史的識見,很有個人見解。這得益於他的大曆史觀,再加上他個人親身的體驗。當中對中國今後的發展的觀點,很富啟發性。至於該書不以論述內容和理論為書名,而冠以《新時代的曆史觀》的書名,也可以透露出作者對本書的價值,不全在對百年史事的見解上,而更重視他的曆史觀的建立和闡釋。如所言不差,這本書也是我們可用之去了解黃仁宇整體曆史學觀念的著作。
關於近現代中國,黃仁宇曾有《近代中國的出路》(台灣聯經出版社和香港中華書局版)的專著。一些觀點在此書中已有所發揮,可結合閱讀。當然,如讀過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等著作,對《新時代的曆史觀》的內容和觀點,相信更容易理解。
首先,讓我簡單介紹黃仁宇在該書中,關於近代中國進程的一些觀點。
“中國需要大規模改造之由來”是第一講。作者提出由於百多年前,西方開其端、繼之日本的強大外力的逼迫,傳統中國要通過“近代化”的過程,作大規模的改造,才能避免亡國滅種之禍,才能重新站立於世界。這種改造規模之大,是中國曆史洪荒以來所未有的,甚至在世界曆史裏也少見。何以要大規模,著者認為“中國在公元前,即因防洪、救災、及防禦北方遊牧族之侵犯,構成一個統一的局麵,以文官治國,實行中央集權,在世界曆史去衡量,政治上在曆史發展上屬初期早熟。這種發展構成中國文化的璀璨光輝,可是也因為如此,日後中國人需要付出至高之代價。”由於中國在政治上的早熟,在政治製度、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諸方麵,很早相對定型,湮塞了中國自我不斷提升和進步的機製。到了明清集權的登峰造極,生產、財政、管理形態的走向逆向發展,更與世界商業化、工業化進程背道而馳,加大了中國與世界先進進程的距離。這種距離的困迫,在清代末期已充分暴露出來。在這種內外交迫的情況下,才出現近代中國“需要全麵大規模的重造”,而且要“藉著這種撼天動地的局麵完成”。這就是中國近代進入一個長期革命的背景。
“近代西方政治哲學與經濟思想之大勢所趨”是第二講。在這講中,作者在整個西方思想體係中,在眾多的西方思想家中,選取其中八人及其代表作的重要觀點,連綴起來,讓中國讀者理解西方近代大轉變中,重要思想家在思想觀念上所作的先導,在思想觀念上一步一腳印並為西方近代化進程的發展作了先容的艱辛曆程。這八個人及其代表作分別是:波丹的《國事六講》;馬基雅弗裏的《君主論》;霍布斯的《利維坦》;洛克的《政府論二講》;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馬克思的《資本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黑格爾的《法哲學》。這一講的目的,作者試圖讓讀者能透過與西方近代化思想進程作比對,加深對中國近代進程能有“積極性的看法”,思想轉化的艱辛,時間的漫長,襯托出中國近代化過程並不容易。最後黃仁宇認為中國以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推進中國向前邁進三百年,是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