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下篇:曆史雜說(3)(3 / 3)

或者近代中國曆史太波瀾壯闊了,讀這些自傳常使人遺憾而感到不足的是,大多傳主所記的內容,太著墨於牽涉時代的大事件和多關涉個人的事功上,輕忽了沉積千百年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以至生命情態的潛移默化。事後我們才發覺,平常事物雖至微,往往最能透露出文化價值本質的遷變,而且是我們最願意了解的。本書作者別辟蹊徑,通過大量的自傳材料,從中捕捉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條分縷析串聯組合,而且充分利用了自傳的原材料,如實活現了中國傳統社會流傳有緒、行之久遠的童年生活形態及終經西風美雨的洗禮而一去不可複返的曆程。童年的生活不是“小兒科”。童年的成長過程,小的關乎一個人的一生;大的關乎一個國家民族的童年成長和教育形態,以至該國家民族民眾日後的文化素質和生存價值。

作者本書在描寫傳統中國童年生活及其遷變而使之成趣味盎然的知識外,文字間另有深意,一言以蔽之,是對文化生活價值的終極的關懷。一個國家的曆史文化不可閹割,對於外來的文化也不宜移植,隻可接枝,經接枝的文化最具生命力,最富創新性。文化也不隻是一兩個抽象的概念,文化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形態,對一事一物的認識,是理解文化的基礎,否則遊談無根。吟味本書展現的傳統中國童年生活形態,對當前生活價值的追求、對日後文化發展的探索,提供了我們可思考的餘地。

原載張倩儀著:《另一種童年的告別》

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

蒙古高原與遊牧文明

——《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序

蒼茫草原,絕漠荒磧,莽林重山,這些蒙古高原上極目無垠的自然景觀,似亙古未變。其實,在蒙古高原近乎原始狀態的自然景觀的後頭,是一部尚未為大眾揭開的大曆史。

早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九六一年,著名曆史學家翦伯讚先生,在蒙古高原,經過近兩個月、行程一萬五千裏的實地考察後,就曾揭開過這部大曆史的一角,要讓人認識。可惜,隨著翦氏在“文革”中飲恨去世,被揭開的一角再次掩蓋上了。翦氏在《內蒙訪古》中,說他這回的考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說他“揭穿了中國曆史的秘密”。作為一個在中國通史卓有成就的學者,我們有理由相信,說“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不是出於謙虛;說“揭穿了中國曆史的秘密”也非誇談。森林是人類最漫長、最原始的生活原鄉,草原遊牧與農業定居原是人類同步跨進文明的兩大生活形態。可惜,森林和草原這兩部人類大曆史,長期掩蓋,未被揭開,讓人讀讀。

在中國以至世界,長期以來,曆史著作記敘的是以農業文明為主體的曆史,表述的是以農業民族為主導的曆史觀。工業文明承接的也是農業曆史的源流。幾千年根深蒂固的曆史知識和觀念,長期固蔽了人們對於農業文明同步發展、同時塑造了人類整體文明的草原遊牧文明的應有認識。

近代以來考古發現證明,整個歐亞大陸,自東到西,從南到北,陸續發現了史前人類的遺跡,說明同樣都是人類的發源地。進入曆史時期,在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中亞的兩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地中海沿岸發展起來的農業文明,以其經濟和文化的優越,從史前到十六世紀,一直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主導。但是,從中國的東部綿延到歐洲西部的整個歐亞大陸北部逾萬公裏、成帶狀的草原地帶,同時存在的一種遊牧文明騎馬民族,與南麵農業文明的定居民族長期對峙。在長達萬年的人類曆史中大筆勾勒的,是這南北兩種生活形態不同的民族和文明,持續衝突和不斷交融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