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下篇:曆史雜說(4)(1 / 3)

中國曆史,自有文字記載所見夏商周三代開始,直到滿清自東北的入關,長達三千多年,同樣大筆勾勒,可視為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農業文明和北方草原的遊牧文明,持續衝突和不斷融合的曆史。這種說法或嫌粗疏,卻是中國曆史發展的秘密。南北兩種文明長時期互相對峙的同時,南北內部,也分別不斷進行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整合。有意思的是,南北內部各自的整合,常常來自南北衝突的牽動。直到近代,最終搏擊而成一個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和文化,宣示了一個現代型民族國家由長期的自在而自覺的最後完成。而南北的最終整合,某種程度是來自近代東西不同民族和文明衝突的牽動。

從人類整體曆史看,近代以前的地球,雖然有著歐亞幾大不同文明體係的幾個世界。但這幾個世界隻是相對的分隔,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封閉。其中的關鍵,是有著若幹條彙通這幾大文明體係的一條天然紐帶。其中之一是歐亞北部的大草原。草原紐帶,比絲綢之路出現得更早,彙通的振幅更大。馳騁於草原上的騎馬民族,幾千年來,掀動起一浪接一浪的波濤,一次又一次衝擊歐亞文明和民族的版圖,不斷在改寫人類的曆史。

崛起於中國蒙古高原東北的成吉思汗及其創建的蒙古帝國,從中國曆史看,從世界曆史看,特別深刻地表現了歐亞草原與人類整體曆史的關係。成吉思汗及其蒙古族,繼中國前代的東胡、鮮卑、契丹等草原騎馬民族之後,南下衝擊中原王朝,第一次以北方民族統治了整個中國。也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繼月氏、烏孫、匈奴、突厥等草原民族之後,西向衝擊中亞和歐洲大陸,終建立起亙古未有、橫跨歐亞的陸上大帝國。成吉思汗及蒙古族是崛起於蒙古高原東部的草原民族勢力的集大成者。

蒙古高原是解剖中國曆史,也是理解世界曆史秘密的一部大曆史。這部《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就是我們要打開這部大曆史書的初步嚐試。

二十年來,我們努力去展現中國曆史文明的畫卷。其間不斷發現少為人知的文明畫卷,並將之重現世人眼中,回報我們的是發現的興奮和喜悅。蒙古高原的幾千年遊牧文明畫卷,又是一幅封塵已久,相信看後會讓人怦然心動的畫卷。

這是本館與內蒙古文化廳及其領導下的內蒙古博物館和考古所合作出版的草原文化係列的又一種。先前我們已出版過大型畫冊《草原文化——遊牧民族的廣闊舞台》。我們之間的合作,不管是單位或參與其事的個人,都是基於要彰顯草原文明史,進一步推動更完整認識中華文化的共同願望。這亦是我們合作無間,克服無數困難的主要動力。在工作中我們的意外收獲是種下了深深的友誼,這裏對以趙芳誌副廳長、蘇俊處長、王大方副廳長和邵清隆館長為首的內蒙古朋友,表示由衷的謝意。

名作家金庸先生,不僅以其武俠小說而名世,他對中國曆史的研究,寢饋功深。金庸先生的曆史著作,筆觸引人入勝,情理並茂,書內的《成吉思汗家族》是其中的代表作。今承金庸先生慨充轉載,衷心銘感,同時得見他亟亟於推廣中國文化的用心。生於中國內地,成長於香港,現居於台灣的名畫家和作家席慕蓉女士,是蒙古族,在她的身上,即可體會到中國多元化和多元民族的曆史特征。承她惠賜文章,對本書具有特別的意義。

原載《發現草原》,香港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一年

敦煌的時空

自一九〇〇年敦煌藏經洞傳奇性地重新發現,經過一百多年,敦煌研究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敦煌也成為世界文化旅遊的熱點。

眾所周知,敦煌自十六國的北涼(公元四〇一年至四三九年)至元代(公元一二七九年至一三六八年)保存了綿延不絕、長達千年的以佛教為主體的藝術,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文化寶庫。敦煌在曆史上曾經是古代歐亞大陸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的東部咽喉,地位重要,敦煌研究之所以備受重視,敦煌的旅遊考察的價值,不難理解。問題是,對於敦煌,如果我們能從更深廣的曆史時空予以認識,更能理解它在中國以至世界曆史文化上的獨特地位。

歐亞古文明的互動腹地

歐亞大陸是地球麵積最大的陸地,在地理結構上也屬不可分割的整體。歐、亞兩洲同是人類最主要古文明的發源地。人類文明首先勃興的是西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南亞的印度河古印度文明、東亞的黃河流域的中國文明、東南歐的愛琴海的古希臘文明,以至非洲和亞洲接壤的尼羅河的埃及文明。這些人類最重要的古文明,都位於歐亞大陸範圍的周邊。由之而相繼遞嬗興起的諸種文明,風起雲湧,遍布歐亞大陸。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歐亞大陸一直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