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下篇:曆史雜說(4)(3 / 3)

中國一體多元的區域文化的重鎮

河西走廊的東麵是黃土高原西端的隴右地區,與中原核心地帶關中地區緊聯。從上古以至中古,隴右與關中平原常常連在一起,稱為“關隴地區”,是中國文明起源和政治經濟的中心之一。隴右與河西走廊相接,合稱河隴,緊挨著青藏高原、蒙新高原,是中原向外與西南、西部和西北交通的交彙處。由於這樣的地理狀況,自遠古以來河隴地區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處的區域,是中國一體多元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文化,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文明交往最頻密、影響最深遠的地區。敦煌握河西走廊西部的咽喉,是中國境內“綠洲之路”與“草原之路”南北交通的網絡中心,是河隴地域文化的重鎮。敦煌保存的曆史文獻、遺址、文物,尤其是千載以上原封保存的敦煌豐富多彩的石窟藝術,向我們展示的,其實是歐亞多元文明、中原文明與河隴文明交融的真實的曆史麵貌。

原載《敦煌石窟全集》“再現敦煌”卷,

香港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五年

附錄:敦煌所係的中國文化大事

一九〇〇年,二十世紀剛開始,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同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具有世界文化意義的大事。一是清朝乾隆盛世建成的圓明園再遭八國聯軍毀壞。圓明園曾經是世界上最富麗堂皇的園林,糅合了中西建築藝術而建成,其規模史無前例,號稱萬園之園。圓明園的出現,象征自十七八世紀以來,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人類新藝術創造的代表作。這樣的文化結構,終於被毀,隻留下頹垣敗瓦,訴說著一頁無可補償的文化摧殘的曆史。第二件事發生於遠在中國西北的敦煌。慈禧太後因八國聯軍進京而遠遁西安,而敦煌是比西安還要遠的地方。一九〇〇年六月敦煌莫高窟封閉了八百多年、現在編號為十六的洞窟,偶然發現了一個藏經洞,即是今日的第十七窟。洞內藏的是由五世紀到十一世紀的古文書五萬餘件、繪畫一千餘件。這些文書繪畫,對中國、對世界文化而言,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日後因敦煌的研究而著名的斯坦因、伯希以及日、俄等國諸探險考古者,紛紛來到敦煌,絕大部分藏經洞文物從此散失國外。卻因此,明代以來日漸隱身、少為人知的敦煌,聲名再騰播中外,敦煌研究也由此而興,蔚為國際學術的一門顯學。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是《蘭亭序》開篇的幾句話。就是這一年,即公元三五三年,王羲之寫下《蘭亭序》。無論文章或書法,《蘭亭序》都是中國文化上不朽的作品。也是公元三五三年,敦煌文書P2691《沙州城土境》上記載,“從永和八﹝九﹞年癸醜歲初建窟”。

曆史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偶然。同一年間,在中國南方的山陰,即今之紹興,以及在西北的敦煌,竟都開創了可傳之千秋萬代的文化藝術瑰寶。從文化史去深加考察,這兩個藝術瑰寶的出現,宣示了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上的重大發展。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距東晉南遷長江地區已三十六年。在黃河的中原地區,正是北方少數民族主宰曆史舞台,史稱“五胡十六國”的時期。這是秦漢以來,中國曆史未曾有過的政治、社會、民族和文化的大動蕩同時是醞釀大重構的時期。《蘭亭序》是南遷後原來中原文化藝術的自我蛻變及融合南方文化藝術的新創的典範。敦煌石窟是原來中原、北方遊牧和印歐外來文化藝術三者融合的新創的典範。敦煌石窟的文獻、圖像,為我們留下了一千多年的真實素材,其豐富多彩,世所罕見。如同陳寅恪等史學大家寢饋功深、識見卓越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揭示了中國中古以後的曆史文化發展的奧秘;以敦煌石窟為代表所留下來的千年藝術瑰寶,同樣可讓我們了解中古以來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奧秘。這是我們編寫出版《發現敦煌》的命意所在。

原載《發現敦煌》前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