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下篇:曆史雜說(5)(1 / 3)

香港商務印書館二〇〇〇年七月

馳騁於中國文明的時空

——關於《中國地域文化大係》的編輯構想

一、多年的願望

用豐富的圖像,精美的印製,新穎的角度去重構中國曆史和文明史,是我們二十年來一直努力不懈的出版願望。願望的出現,無可否認或多或少是我們在七八十年代之交,來自歐美和日本出版的影響。看著他們出版印製色彩繽紛、內容推陳出新的有關曆史文明的圖冊,愛不釋手的同時,也激勵我們要比肩世界的出版,啟發我們要為中國曆史文化開拓新的出版路向和模式。

我們很幸運,客觀環境的配合,讓我們能不斷開拓不同類型有關中國文化藝術圖錄的出版,且相當的成功。

以香港啟其端的華人經濟的起飛,帶來生活的改善;教育日益普及和提高,誘發對文化和藝術的追求;甚至乎中國的開放,外國人要張眼看中國;等等,無一不是有利我們開拓各類型文化藝術圖錄出版的客觀因素。在這十多年間,我們編輯出版過不少很有代表性且營銷成功的各類圖冊;我們亦出版過如《千年古都西安》的斷代曆史圖錄。但多年縈繞於心,無時不以之為最大的出版願望的,是編輯出版一套多卷本圖文並茂的“中國曆史圖錄大係”或“圖錄中國文明史大係”。這是中文出版界長久以來的一個空白。以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而驕傲的我們,竟然到了八十年代,外國出版圖錄本國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不知凡幾的強烈比對下,作為一個中國出版人,愧疚之餘,內心不能不燃燒起一種強烈的願望。

二、在挫折中形成的構想

編輯出版一套完整的圖錄中國文化大係,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多年來我們多種構想和合作方案,都未能成功。失望是有的,但我們依然保持願望,繼續探索可行的方案。在十多年的出版策劃中,未有像圖錄中國文化大係如此艱巨的,這不知算不算也是一種“多難興邦”。

中國曆史源遠流長,幅員廣袤,要編得係統完整,必然卷帙浩繁,非集合一班學者專家之力不為功。何況要統合眾多專家學者,使達至共識,確立學術方向,以一家出版社的力量,本就困難。更困難的是圖片。因為是圖錄性質,需要有大量的曆史文物藝術圖片,需要遍布中國大地的曆史遺跡的圖片,需要搜羅能反映中國各地風土地貌的圖片,這牽涉到的人力物力以至調度能量之大,可以意想。所收集的圖片,要既全麵又典型,能反映全地域全過程的中國文明史發展史,單靠一兩家博物館的藏品,實難畢其功。要調動全國各省市的博物館,傾其所藏,以襄盛舉,其不切實際,不說自明。何況,最新的曆史文物,往往在各地的考古單位,尚在研究階段,其他人無從知曉,這又是困難所在。編輯出版圖文並茂的中國文明大係,圖片是我們進行這項文化工程的第一道難關。

不用諱言,這幾十年不重視文化史和文明史研究的結果,是中國文化文明史的基礎研究和著作異常薄弱。即使解放前雖有多種名為文化史的著作,嚴格地說,其實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並非是真正意義的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立體地綜合曆史的各個方麵交織熔鑄而成的文化史。這樣憑借既少,甚至可以說在許多方麵要做鑿空的工作,不編輯出版文化或文明史,而編輯出版一套中國曆史圖錄,固未嚐不可。這種方法跳不出傳統曆史通史的囹圄,創新意義較少。相對而言,文化史圖錄比之曆史圖錄,更豐富多彩,更能發揮圖像閱讀的優勢,更能補救長期以來文化史近乎空白的缺陷。

編輯文化和文明史,牽涉到要組合曆史學和考古學。中國當前學術界的一個突出的現象,雖然研究對象相同,考古學界與史學界,長期相互間少所聞問,甚至兩門學問打成兩橛。雖不敢說,所有的中國學者皆如此,最少筆者能舉出的如國內的李學勤先生,香港學者饒宗頤先生,海外和台灣學者許倬雲等先生,皆擅於利用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成果,無間地結合文獻作研究。但不能否認,這種彙通性的學風到底不普遍。文化文明史的編寫,欲要彙通史學和考古兩門學問,要組合具兩方麵學科的寫作班底,也絕非易事。這是文化史大係出版工程的第二道難關所在。

三、建構中國文化的新圖像

習語說教學會“教學相長”,其實編輯出版亦會“編學相長”。隨著編輯出版不斷開展,我們對近幾十年考古和研究成果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和認識,領悟到中國曆史無論中國文明的起源以至各朝代的物質文化的研究,因之而取得重大的突破。積蓄既厚,中國曆史的研究和知識正麵臨重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