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崛起的香港新經濟產業如金融業、傳媒業、廣告設計業、圖書出版業、地產物業、影視業、新形態商場業、連鎖店經營等等,不一而足,而且都能首著先鞭,領兩岸三地的風騷。這不能不歸功於這輩七十年代大學畢業生付出的血汗和創始之功。
就我個人從事二十多年的圖書出版業,香港也是在中國人世界中,最先進入現代形態的。以香港彈丸之地,不足五百萬人口,經八十年代的努力,竟能發展成為中文圖書出版中心之一,殊不簡單;更不用說金融、服務等行業了。
香港受製於人口,受製於不完全開放的兩岸,經十年連續兩位數字增長發展起來的圖書出版業,要進一步發展,縱有天大的本事,難再大展拳腳,這點道理我們心裏是明白的。經一九九三年考察,在危機感中所以會有莫名的興奮,正因為我們遙望到一個新的天地,這個天地會比我們七八十年代開山辟地的天地大得多。正在感歎天地局限而無可施為的時候,讓我們發現,另一個時代的新機遇,正在來臨。一個全新的舞台,要讓我們去表演,所以會感到幸運。
大學生在新機遇的角色
這裏向大家介紹七十年代大學畢業生的發展過程,不為什麼,旨在於揭示一種事實,香港要轉型,固然危機滿布。同時,卻是恩賜的時代的新機遇。中國內地開放是一種機遇,中國進入WTO與世界接軌,是更大的機遇。就我們七十年代畢業的一代來說,當下仍然感到是一種時代機遇,但多少有時不我與之慨歎了。對年輕的香港大學生,就不同了。機遇大了,機會多了,同時要求高了,競爭激烈了,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香港這回社會經濟的轉型,確有過於以前的任何時期。天地不同,規模不同,格局不同,所以要求的條件也就不同。
要考慮香港大學生在新機遇中的角色,首先要認清香港新的定位。認識到香港定位變了,才能確立新的人才角色。
香港過去以借來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起來的,有它的特殊條件和時機。現在時移世易,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都改變。它牽涉到香港自身的變化,中國的變化,世界的變化,所以要重新定位。這處無法詳細說明。總的來說,個人認為,無論從經濟到文化,香港最佳的定位是作為一個多重網絡的交彙中心;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海外華人經濟和文化與中國的交彙中心;是世界與中國的交彙中心;是華南地區的交彙中心;甚至是中國南北的交彙中心;是東南亞與中國的交彙中心;等等。多重交彙中心的角色,是曆史造成的,也是未來發展地理環境和國際趨勢的需要。要造就香港成為一個多重網絡的交彙中心的定位,關鍵是人才。
香港仍然大有人才,值得我們擔心和關注的是香港人才的結構。我們不須擔心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人才,不管社會上的人才以至小、中、大學生,跟哪裏比,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人的地方。我們要擔心的是總體和平均人才素質。我們要擔心的是,是否有足夠人才去建構機遇賜予我們的多重網絡中心的定位。這裏也不能詳細分析其中的緣由。一個事實是,香港人才和社會知識結構大有異於其他發達社會。其他發達社會人才和知識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很整齊很合比例;香港卻是葫蘆式的,分成上小下大的兩塊,不成比例。這樣的結構不利於香港新定位的發展。日後能否改變這樣葫蘆式的結構,關鍵是大學生。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這是老話習話,卻是顛撲不破的定律。未來香港發展是依賴大學生及以上的人才去推動香港的發展。這些人才,要肩負兩種角色。在內,是先鋒者的角色、是啟蒙者的角色:要移風易俗,要扭轉社會風氣,要重塑社會的價值觀;對外,最吃重的角色:是創建者、策劃者、統籌者、整合者。這樣的角色,具備的條件自然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