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下篇:曆史雜說(8)(1 / 2)

大學生自救自強之道

當前政府和社會大眾,都強調人才的培養,這是對的。強調學習以致用,也是無可置疑的,但不夠完整,偏於急功近利。例如,隻強調兩文三語的多種語言能力訓練,隻提倡專業技能,是不足夠的。語言、專業技能、計算機應用,等等,這是人才的基本條件,非優秀人才的充分條件。語言和專業技能,屬技術層麵。掌握技術和專業,隻有加上豐富的學識和完整的教養,才能成就最出色的人才。正在轉型的香港尤其需要這樣的人才。香港在殖民地時代,培養本地人才的傳統目標,已不合時宜。以前培養的主要是幫助管治的技術官僚,以及相對封閉有保護傘的專業人才,都是從專業技術的層麵著眼,他們走不出、也不必走出鯉魚門,自供自足,不假外求,亦不會向外輸出。所以在教育上,不必有香港以外的視野和遠見。所以香港其實長期缺乏綜合人才培養的傳統。所謂綜合人才,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具有係統的分析能力,具備穿透時空的視野。否則,不能適應全球化和大中華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何況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結構重整,專業轉換急速的時代,隻有具更廣寬更遠大視野和豐富的學養人才,才能應付自如,才能建構香港多重網絡中心定位的要求。

相對其他地方,香港最有足夠條件和環境去培育上麵所要求的人才。如同香港整體競爭條件,優勢隻有幾年的光景,是否能捕捉住時機,及時行動,就看我們自己了。

香港人才和大學生,當下最需要的是自省、自救、自強。自省,大的方麵要去反思香港新的形勢新的定位,小的方麵要反思個人發展的素質要求和努力所在。自救,是要克服和超脫不利因素社會環境,包括補救多年教育上積弊及其遺害;要超越當前香港急功近利社會風氣;要擺脫有反智傾向以及以庸俗嬉戲為尚的過俗的文化環境;要從目光不出鯉魚門的信息中抽身出來,張眼望天地。既自省而自救,因勢利導,不失時機,發揮優勢,讓香港再出發,就是我們自強之道,也是當前大學生最重要的角色。

原載《信報財經月刊》,二〇〇二年五月,總三〇二期

信息時代與香港青年人的前景

一、前言:充滿遠景的年代

我們是香港六七十年代之間入大學,七十年代陸續走進社會,在香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人。我們是艱苦中成長的一代。當是時,香港經濟尚未發展,社會生活艱難。大部分人出身於貧窮的家庭,生活清苦。自少,大都有課餘穿膠花、做小幫工、靠補習、做暑期工找學費和零用錢,甚至用以補助家中生計的經曆。雖然貴為罕有的大學畢業生或者半工半讀而在外國留學歸來的,仍然會為工作而彷徨不已,更不要說理想的工作。那時香港尚是一個傳統的商埠,讓青年發展的機會太少了。幸運的,我們同時也是身預香港社會經濟的新轉型,為香港經濟開天辟地而艱苦奮鬥的一代。很多當前的青年人,羨慕這一代的機會和日後的成就。在我看來,反而欣羨當前年青一代的機會。這是千年難逢的機會,最少也是百年來中國人所僅見的機遇。所以這樣說,當然有它的理由。

二、時代的機遇

1.千載難逢:新世紀的開始

世界人類的文明,進化到今日,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從“猿人時代”的進化,經過好幾百萬年。人類懂得使用粗糙、簡單的石器以求生存的“舊石器時代”,進化要經過幾十萬年。人類懂得使用精心打磨的石器,作為生產和生活的工具的“新石器時代”,演化過程也經好幾萬年。至於人類曆史進入了文明時代,距今不過一萬年。進入了文明起源的“農牧文明”,要有好幾千年。代農業而興的“工業文明”時代,隻經曆了幾百年。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交替期間,傳播媒體一直出現“信息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的名詞。這新名詞,確宣示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新時代的到來,並非由於人類紀年由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的自然轉稱。人類文明發展,剛好在這個時期,開始取代工業文明或後工業文明,而邁向“信息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其進程與二十一世紀到來,幾乎同步,與世紀的自然轉換,隻是時間上的湊泊。我們正遇上一個人類文明大變革的時代。上麵用極其簡略去表述人類文明進化的曆程:原始人時代的幾百萬年;舊石器時代的幾十萬年;新石器時代的幾萬年;農業文明的幾千年;再到工業時代進化的幾百年。人類文明的進化的軌跡,是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推進的。我們大家不妨大膽的想象一下,我們身處其間、剛剛踏入時代門檻的信息時代,按此發展規律,其演化曆程可能隻需幾十年。我們不僅目睹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年青的一代,更能身預其完成的全過程。這不是千載難逢的大時代機遇嗎?曆史可以證明,凡屬大轉變時代,都是人類文化大創造大發明的時期。“信息時代”也好,“知識經濟時代”也好,顧名思義,這個新時代的主導力量和核心動力是文化知識,比之人類曆史上的任何時代,文化知識更突顯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