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嗣位之謎與銜恨
在努爾哈赤臨終前的數年間,關於他立嗣的問題傳說紛紜,其中有:“謂貴永介曰:‘九王子當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根據這一條材料,近年諸多著作認定此為事實,也有的著作持完全否定意見。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略加分析、判斷。
(一)大貝勒失政
天命四年(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在薩爾滸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四月初三日,努爾哈赤決定移兵於明朝邊境駐紮,在界凡山築城。經過兩個月施工,便於當年六月初十日,將都城暫時遷到界凡城。然而,盡管天命五年(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三月,有大福晉事件衝擊,努爾哈赤對大貝勒代善不滿,卻“不欲加罪其子”,便借“大福晉竊藏綢帛、蟒緞、金銀甚多為辭,定其罪”,休廢於另室,代善便躲過了罪責。當然,從根本上說,代善沒有什麼過錯。而當時的努爾哈赤一心隻想國家必須“得遼而後生”,不進入遼沈地區將無法生活,關於繼嗣問題不再提起。因統一事業發展很快,當年十月又決定臨時遷都。代善作為合法汗父嗣位人,應當胸中有數。然而,在住房問題上他卻弄得很複雜。先是他看到長子嶽建的宅院比自己的寬敞,想要移入。本來父子之間可以自行協商,但他卻以關心汗父姿態,希望汗父移出自建的狹小院庭,移進自己宅院。努爾哈赤很是高興,認為“果較其欲居住之地頗為寬大”,於是宣布:“大貝勒住我整修之住地,我居大貝勒整修之地。”而代善沒有看上汗父宅院,認為太狹窄,不便裝修。暗指撥嶽宅院給自己。諸貝勒不知道他葫蘆裏裝的什麼藥,他又不明說。大家都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莽古爾泰沒有與諸貝勒商議,請示汗父派工千餘人給代善重新建築宅院。新宅院完工後,代善仍不滿意,提出“該地優佳,請汗居住”。努爾哈赤前往觀看後,決定進駐,並將代善原先建築的宅院作為諸貝勒會議大衙門,將自己初建的房屋仍賜給代善。代善沒有達到願望,指使阿敏再次請命。努爾哈赤隻好從新建的“優佳”宅院搬出,回到自己初建的宅院中。
代善是努爾哈赤諸子中最勇敢善戰的將領,功勳赫赫。但是,做出如上蠢事,實在令人失望。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不識大體且相當自私。同時,他還怕老婆。繼婦虐待次子碩管理牧群,肆行無忌。致使碩無法生活,造成極壞影響。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達爾漢蝦等都曾勸告他,竟遲遲不能改悔。早年李朝使者曾讚揚他寬宏、能得眾心,將來必然承繼汗位。而今天卻批評他“特尋常一庸夫”。天命五年(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他發誓說:“我不恪守汗父教導之善言,不聽三位弟弟、一位蝦阿哥之言,而聽信妻言,以致喪失汗父委托於我指揮之大政。我乃殺掉我的妻子,手刃我之過惡,日後若仍以是為非,以惡為善,懷抱怨恨和敵意,我願受天譴責,不得善終。”這段誓詞,如同認罪書。事實不難看出,在努爾哈赤的心目中代善已黯然失色。
(二)兄弟間相逼
從天命四年(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至天命六年(1621年,天啟元年)的三年中,後金政權圍繞李朝問題,內部發生較大爭論。主要是兩個問題,即對待李朝戰俘和出兵李朝。薩爾滸大戰結束後,李朝都元帥薑宏烈率領3000兵投降。代善與薑宏烈在戰場上共同盟誓講和。代善想先移兵都城,令薑宏烈等朝見努爾哈赤後,將李朝官兵再釋放回國。而努爾哈赤知道這批官兵有很強的戰鬥力,將對後金構成威脅,除采取分散辦法,將一部分分到村莊外,借口殺掉數百人。代善認為雙方已講和,“陣上之約不可負”。同時,他鑒於後金“四麵受敵,仇怨甚多”,大非自保之策,對於李朝“極力主和”,堅決反對殺害李朝官兵,喪失信譽。皇太極和莽古爾泰等主張屠殺投降官兵,並主張出兵李朝,然後再進攻遼東。因此,在李朝問題上兩個代表人物代善與皇太極“和戰異議,所見相左”,爭論十分激烈。兄弟爭論最終裁判自然是汗父。從正常人情道理說,真理是在代善一邊。努爾哈赤無奈,表態說:好!好!“當從汝言”。而皇太極和莽古爾泰早就摸清汗父心思。因此,這場軍事路線的大爭論,也是努爾哈赤對代善嗣位動搖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