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之謎》 嗣位之謎與銜恨(2)(1 / 1)

經過兩年爭論,轉眼之間已是天命六年(1621年),嗣位問題已成了燙手山芋,想拿拿不得,想放放不下。九月初十日,努爾哈赤遇到叔兄弟阿敦,閑聊起來。這位阿敦是一位“勇而多智”的人物,在後金將領中“超出諸將之右”,往昔各次戰陣幾乎“皆其功也”,現任鑲黃旗滿洲固山額真,是努爾哈赤身邊的智囊人物。努爾哈赤遇事一向獨斷專行,而在嗣子問題上卻聽阿敦意見。他開口便問:“諸子中誰可以代我?”智慧的阿敦聽到這樣的敏感話題,哪敢輕易插言,巧妙地說:“知子莫如父,誰可有言?”努爾哈赤告訴他說說無妨。阿敦仍不肯直接點出名字,隻說:“智勇雙全,人皆稱道者。”努爾哈赤明白他所指的就是皇太極。可見,努爾哈赤放棄代善嗣位,已有意於皇太極,從“人皆稱道”這句話可知,皇太極在官民中的口碑不錯。

然而,阿敦對待這樣的嚴肅問題,卻采取不嚴肅態度,他將與努爾哈赤的談話內容告訴代善,使代善心情不安而怨恨。皇太極摸到汗父脈搏,便同莽古爾泰、阿巴泰等頻繁秘密交往。阿敦洞察到其中隱情,便悄悄地警告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等“將欲圖汝,事機在迫”,你要做好準備。阿敦本是好心,讓他提防,可哪裏想到代善竟跑到父親跟前哭了起來。努爾哈赤十分愕然,問清緣由,原來是阿敦從中有話。為弄清真相,努爾哈赤將皇太極等招來盤問,而他們都矢口否認。結果阿敦以在諸子中“交媾兩間”罪被幽禁,籍沒家產。從實而論,盡管代善經過種種挫折,嗣位已基本喪失,而皇太極仍不放心,對兄長幾乎是落井下石,在社會上已形成一種氛圍,連李朝使者都已洞察到,他們“兄弟位次相逼”,指出皇太極“恃其父之偏愛”,“潛懷弑兄之計”。當然,阿敦在愛新覺羅家族中是智謀高遠人物,努爾哈赤在嗣子問題上,任何人的意見都不顧,偏偏征求他的看法,說明他已引起努爾哈赤的特殊擔心。然而,他一時不慎卻給努爾哈赤抓到把柄,借機將他殺掉,防止身後亂政。這就是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李朝使者對此惋惜地說,努爾哈赤“是自壞其長城也”。

(三)八家同理政

自從褚英被殺,努爾哈赤經過7年努力,解決嗣子問題宣告失敗,諸子相爭,愈演愈烈。於是他在剩下的5年中,無可奈何地實施八和碩貝勒共同治理國政方略。這個方略的提出和實施共有四個問題:其一,總結曆史教訓。努爾哈赤在訓誡諸王時,說他的思想來自祖宗六王時代,即“我祖六人及東郭(棟鄂)、王佳(完顏)、哈達、夜黑、兀喇、輝發、蒙古俱貪財貨,尚私曲,不尚公直,昆弟中自相爭奪、殺害,乃至於敗亡”。從這段曆史教訓中他得出結論:我“以彼為前鑒,預定八家”。實際上,他也是吸取自己的曆史教訓,因為他為爭權奪勢、利益、政見分歧,竟殺弟、屠子,當他進入64歲高齡時,反悔過去,展望未來,不寒而栗。所以,天命六年(1621年,天啟元年)正月十二日,他教訓諸子:“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令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實際上,開殺戮之端者、不善者正是他自己,今天隻是希望諸子不要重蹈覆轍。事實證明,努爾哈赤晚年推行的治國方略,與吸取曆史教訓大有關係。其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經濟內容是要求“重義輕財”,凡得財務,八家平分;政治上,從諸貝勒中推選出一人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