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琵琶語(1 / 2)

李漢生個人主頁消息再次更新:

“一首琵琶曲,送給大家。”

“我們張總說:這是繼是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和《孟薑女哭長城》之後,再創【四大名劇】之一的配曲。”

“老樣子,下麵是音樂視頻MTV鏈接,無損音質……”

(《琵琶語》視頻MTV鏈接)

(《琵琶語》是由林海作曲,蔣彥演奏的純音樂,時長4分19秒。)

~~~

很多著急的純音樂發燒友,直接點開了《琵琶語》。

網友們從聽到《琵琶語》的那刻起,有一種淒清婉轉的情緒,讓人流連忘返。

特別是開頭短短8秒前奏後,清脆的琵琶聲響起,就像古語說得:“大珠小珠落玉盤”

一聲聲琵琶聲,突然闖進每個人的心扉。

張少雲這個五音不全的人,都覺得開頭很牛掰,讓人難以忘懷。

反複的前奏,將人帶入一種纏綿悱惻、欲說還休的境界,淡淡憂傷的琵琶聲。

加上琵琶所獨有的 “泣泣私語訴衷腸” 之特點,感情就這樣一步一步被吸引,最終讓人沉醉在琵琶語境裏而欲罷不能。

其間,小提琴、中提琴、鋼琴、洞簫、時隱時現,很好地與和聲融合,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點,又豐富了該曲目的表現力和思想感情。

此曲,最精彩最令網友們感到驚奇的是曲子中間有一段,這時鋼琴突然變成主奏,琵琶變成伴奏。

配上一段有如天籟般吟唱的女聲,在琵琶聲泣泣的背景下,將琵琶語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曲尾,再度重複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琵琶聲過後,如同夜幕隨著故鄉的夕陽落下,情感的爆發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重點推薦林海這人,出生音樂世家,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像另一首純音樂《癡情塚》也是他的代表曲,其他太多,不一一介紹。)

(樂評人稱他為“右手東方、左手西方”的殿堂級音樂大師,國風音樂教父。他有自己的“林海-聽覺新音樂工作室”。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有他的配樂身影。)

~~~

“啊?乖乖隆滴隆,四大民間愛情故事,四大名劇,還有這麼多說道?”

“不會吧?二爺有這麼多存貨?非常不科學啊?為什麼不一起發出來?好難受。”

“很奇怪嗎?最多幾萬字,你們沒有看那個《竇娥冤》嗎?字數少的可憐。就是不知道《竇娥冤》,是不是二爺說得四大名劇之一?”三級作者大毛。

“我是幾千字都寫不出來,二爺難道經常隨手就能寫一個民間故事?”老炮-單身狗。

“二爺那是才思敏捷,泉思如湧啊,你們是沒有看昨天那場直播嘛?直接甩出12首情詩,首首經典,我有點懷疑二爺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哈哈……”從小聰明絕頂。

“嗯嗯,和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高人。很期待,二爺能不能快點把兩個四大補齊?不要這麼折磨我們。”小葵花。

“靠,二爺這個老坑人,《誅仙》小說,沒有坑到我們,現在擺明車馬,提前透露了有八個故事版本……簡直是吊我們胃口……貧僧佩服佩服……”老衲掐指一算。

“…………”

嗬嗬……張少雲就是這樣想地。

既然《誅仙》小說虐不到你們這些在他評論區“蹦迪”的老夥計們。

張少雲和李漢生一合計,幹脆來個“一箭雙雕”:

一是刺激刺激這些鐵粉們,這樣“粉絲互動”,才有粘稠劑;就連前世華仔還每年有歌迷見麵會了,這樣才能長紅。

別看張少雲是“資本小老板”,他也是需要時常和粉絲們互動,才能維持長久。

他不是為了長紅,而是需要榮耀值。李漢生以為老板需要影響力。

張少雲不認為他是財神?沒有那個網友們應當和必須做他的粉絲。

二是這樣能吊起大家胃口,讓大家保持關注作品本身。

既然取名:四大民間愛情故事,四大名劇,你這樣敢為人先的私下封好名字。才能讓網友們,注意力放到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傳統文化地。當然,張少雲也有大把流行文化。

張二爺野心就是全部都要,既要大眾網友們,又要學院派的高知分子們。

因為,學院派高知分子,能帶來上層影響力,同時,提升加冰文娛公司升級價值。

………

三大學院的院長激動壞了,終於等到後續了。京都兩家想要新戲劇劇種,上戲音樂學院想要更多的純音樂。

所有關注網友們跑到張少雲浪客圍觀。可以這麼說,張少雲慢慢的把粉絲們口味都開始提升了不少。

網友們一看,雖然,張二爺這人有時候坑點。但是,在正式解釋自己作品時,那是非常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