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2 / 3)

明王朝的一位奇人

朱棣大有铩羽而歸的懊喪。他雖然還穿著孝衫,整個隊伍已不再是白盔白甲了,也沒有南下時的氣勢洶洶了。朱棣騎馬,道衍騎驢,兩人慢悠悠地並行在隊伍前麵。

張玉從後麵騎馬追上來,在朱棣前麵兜了個圈子下馬,朱棣也勒馬停下,問他有什麼事?

張玉呈上一個錦匣,還有一封信,他說方才山東參政鐵鉉派人追上來,讓交給殿下的。

朱棣一見錦盒,臉色立刻變了,這不是把東珠退回來了嗎?他像被人打了臉一樣,又羞愧又憤怒,不禁斜了驢背上的道衍一眼。道衍怕他難堪,裝作舉目遠望的樣子。朱棣沒接錦盒,隻讓張玉把信給他。

他看完信,臉色稍稍好了一些,他知道什麼事情也瞞不過道衍和尚,就主動告訴他,鐵鉉把東珠退回來了。話說得盡量平靜,聽上去像是在意料之中,又像是沒當回事。道衍模棱兩可地“哦”了一聲。朱棣臉若冰霜地點點頭,問法師怎麼看?

道衍接過信邊看邊說,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那就不是好苗頭,他顯然是對殿下留了一手,日後不會為朱棣所用。

朱棣強調說,他退還東珠的理由也在理。他信裏不是說明白了嗎?確實,天下隻有兩顆東珠,一顆獻給了洪武皇帝,另一顆在藩王手中還說得過去,倘另一顆落在鐵鉉手中,他會沒有芒刺在背的感覺嗎?

道衍的看法和朱棣相近,他認為鐵鉉退還東珠不是矯情,而是禮太重了。況且,殿下當初送他東珠也是欠考慮的,這不是嚇著他了嗎?如果也像對陳瑛一樣,送他幾百兩辛苦銀子,他就會心安理得接受了。

朱棣還有疑慮,雨中送東珠時,他為什麼收了?道衍分析,一則當眾卻之不恭,會掃了殿下的麵子。二則他當時並未拆看,即使拆開看了,也不一定認得這東珠,更不知是天下奇寶,回去一定有高人指點。

這麼一說,朱棣心情好多了,隻要不是“絕情、決裂”的表示,他就不必計較。他命跟在後麵的鄭和把東珠收了。道衍也認為,隻要鐵鉉不是存心與燕王過不去,退還了倒也沒什麼。

張玉插了一句:“主上借他一個膽子他也不敢啊。普天之下,有多少人想巴結王爺還巴結不上呢,送禮他還不要。”

這一說,朱棣也就釋然了。張玉走後,朱棣繼續與道衍邊走邊聊。

眼前,一片屏障般的連綿山峰橫亙在地平線上,莽莽蒼蒼如一條盤踞的巨龍。朱棣用馬鞭遙指山脈問道衍,那就是泰山嗎?

道衍說,不是泰山主峰,是餘脈。朱棣萌生了想去登泰山的欲望,從秦始皇以來,泰嶽是曆代君王都來封禪的聖山,他也想感受一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

道衍讚成,反正也不急於回北平。不過他說,靠近山東地麵,從泰山蜿蜒下來,有一座徂徠山,他問朱棣是否聽說過?

朱棣隻知道山東地麵有泰山、蒙山、嶗山,這徂徠山可不是什麼名山啊。

道衍笑著提示朱棣,忘了唐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啊。聽道衍這口氣,莫非徂徠山是有仙有靈的了?這裏供奉的是釋迦牟尼,還是真武大帝呀?

道衍卻說此山既不是佛教聖地,也不是道家張天師的道場。但有一個奇人叫袁珙,在山裏隱居。此人會相術,黃老之學精湛,有經天緯地之才。

朱棣一聽山中有奇人,立刻精神陡長,他問道衍認不認識?與法師有交情沒有?甚至急不可耐地要道衍帶他去登門求教。

道衍說他與袁珙也算故交了,雖不常見麵,心卻相通。袁珙雖遁居山坳之中,卻時刻關注著大千世界,也有待價而沽的意思。

“這就好。”朱棣隻怕人家看破了紅塵,不為世間名利所動,那就沒有辦法了。由於對道衍的器重,朱棣認為這袁珙一定是個非同小可的人物,道衍不輕易薦人。於是朱棣臨時決定,安排隊伍到就近的地方歇宿,讓道衍陪他進徂徠山去拜會這位奇人,如果真是一位高人,道衍一定要幫他請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