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招安(5)(2 / 2)

二、《水滸傳》中的招安

《水滸傳》中的“招安”是很令讀者矚目的故事,首先,“招安”是《水滸傳》精彩篇章的終結,讀到這裏,仿佛是《三國誌通俗演義》讀到“隕大星漢丞相歸天”,《紅樓夢》讀到“林黛玉焚稿斷癡情”,從此而後,一回比一回更敗人意。似乎中國古典小說作家都不善於寫收尾。招安給人的負麵印象是如此之深,向慕“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英雄的讀者,對“招安”故事感到掃興,進而發展成為氣憤,近幾十年來更是把它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加以口誅筆伐;思想較為正統的讀者,認為老當“強盜”也不是個了局,“招安”也不失是一條出路,但對施耐庵寫的那種悲劇性的招安不滿(這是“大團圓”意識作怪),有的續寫者甚至把《水滸傳》剩下的殘餘好漢送到海外去當國王,給喜愛《水滸傳》英雄好漢的讀者一些安慰。至於那些現實生活中的“梁山好漢”怎麼看待“招安”?當他們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招”正統王朝“安”的時候,他們也是常把它掛在口頭的,作為一種向統治者討價還價時進退自如的手段。例如到了明代,“招安”這個詞兒已經在官方文書中隱退(這與明統治者對民間的反抗鎮壓更為嚴厲有關),而那些民間的造反者仍然常常據《水滸傳》而大談“招安”。崇禎十五年(1642年),刑科給事中左懋第上給皇帝的《題本》中說,“盜賊”李青山等竊據梁山,“日日破城劫獄,殺人放火,而日日講講招安,以為玩弄將吏之口實”,並且研究如何“招安”(轉引自《水滸傳資料彙編》卷四)。可見“招安”不僅在統治者那裏是弭“盜”之策,在“盜賊”那裏也成為一種鬥爭策略,所謂“打打談談”也是這一策略的發展。因此《水滸傳》中“招安”故事給民間武裝抗爭的影響也不完全是負麵的,這一點後麵還要詳述。

1“講史”體例的約束:《水滸傳》為什麼寫“招安”的原因之一《水滸傳》寫了梁山“招安”這個情節,使得現代一些研究者感到迷惑不解。劉茂烈提出梁山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宋王朝傾其全力,想要一舉消滅梁山全夥,但最終以慘敗告終。此時“按照事物的發展邏輯,梁山軍理應乘勝追擊,‘殺到東京’,推翻黑暗腐朽的徽宗王朝,建立梁山軍的政權,實現‘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社會理想”。令劉氏感到“奇怪的是,宋江並沒有這樣做,甚至連想也沒有這樣想”,而是積極籌備招安。(《坐遊梁山泊·梁山軍何以走向毀滅之途》香港中華書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