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招安(6)(2 / 2)

中國人在審美習慣上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特別是宋代以後的通俗文學中,大團圓傾向更為明顯。這與通俗文藝麵向市場是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中多有缺欠的平民百姓,為了求得心靈上安慰,更是喜歡大團圓的故事,買主既有這個要求,賣主就要使買主滿足。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古今小說》卷末所附的《綠天館主人敘》中說:“大抵唐人選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諧於裏耳。”如果我們把這點不隻理解為語言,其內容的“通俗”(例如大團圓的情節)也是為了滿足廣大聽眾的要求。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大團圓。青年人的大團圓是才子佳人,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文人的大團圓是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官員們的大團圓是出將入相,連升三級;平民百姓是生活富足,子孫滿堂……,那麼什麼是武裝反抗的遊民的大團圓呢?我想應該是發跡變泰,具體說就是成為帝王將相,最高的當然是做皇帝,最低也是招安做官。不僅江湖藝人這樣想,觀眾聽眾也是這樣企盼。宋江沒有做皇帝是曆史事實,誰也改變不了,於是,便采用了招安做官。這樣的故事不僅寄托了創作者的理想,也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心理需求。所以說“招安”這個被現代人所詬病的“投降主義”,恰恰反映了廣大平民百姓的善良願望,它更是遊民重要的爬升之路。

3民族的共同願望:《水滸傳》為什麼寫“招安”的原因之三南宋初年,北方蜂起的抗暴的武裝力量大多轉化為抗金隊伍,蜷局在西子湖畔的南宋統治者感到昔日的“盜賊”,現在是他們的同盟軍了。南宋初年,許多武裝造反的人們被南宋朝廷招安,有的還被派往北方參加與金人的戰爭。這是因為金人大舉南侵的鐵騎,踏碎了各個階層人的正常生活,引起全體漢族人民的一致反抗。此時遊民領袖與最高統治者有了共同點,統治者用“官”的虛名(由於時局艱難,當時許多官已經沒有了俸祿)招誘時時刻刻想改變自己門庭和地位的遊民。北方遊民與廣大民眾的奮鬥屏蔽了南方,也給在南方剛剛安定下來的宋統治者以喘息的機會。這些造反者被南宋褒揚為“忠義人”,有的還遙受官號,給他們以鼓勵和表彰。朝廷的做法受到舉國上下的認同。用現代的說法,這就是民族主義的高漲吧!

宋江的故事本來發生在北宋末,後來被招安,這是與南宋建立後在北方的“忠義人”不同而又有相似之點的。江湖藝人在演說宋江等人故事時特別強調“忠義”這一點,在現在來看就是利用民族情緒給人們造成誤讀,仿佛在北宋宣和年間就已經有了招安造反者去抵抗異族侵略者的“忠義人”的故事。《大宋宣和遺事》中把宋江等人的根據地——“梁山ND056”前麵非要加上“太行山”三字,仿佛“梁山ND056”是太行山的一部分。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讚》中更是多次提到“太行”,如玉麒麟盧俊義讚中有“風塵大(太)行,皮毛終壞”;燕青,“大(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張橫,“大(太)行好漢,三十有六”;戴宗,“汝行何之,敢離太行”;穆弘,“出沒太行,茫無畔岸”等。這種地理的錯位,《水滸傳》研究者的解釋是除梁山故事外,還有一個太行山的故事係統,隻是這個故事沒有流傳下來罷了(王利器《耐雪堂集·〈水滸全傳〉是怎樣纂修的》)。我認為宋江故事的原始創作者之所以強調“太行”,是順應了當時的民族情緒的。因為南宋初年王彥所率領的太行山上的“八字軍”是被視為北方“忠義人”代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