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2)

【7】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仁愛、中庸,道家的清靜無為,佛家的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都是以克製自己的欲望,給予別人的幫助,保持內心的寧靜為出發點的。

【8】隻有人人都強調奉獻,克製欲望,幫助他人,人類才能和平共處,才會有社會的和諧。這是社會的健康,是人類群體的健康,也就是健康的社會環境。

【9】人類隻有淡漠名利,保持內心的寧靜,才能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所以《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中在討論上古之人為什麼都能活到百歲而動作不衰時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肖不賢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也。”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國醫學的核心理論。中醫學的理論認為,內心的寧靜是氣血暢行,五髒安和的基本條件;而氣血暢行,五髒安和,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抵禦外邪,保持健康的先決條件。這是人類個體的健康,也是人類健康最重要、最顯著的標誌。

【10】自由競爭強調實現自我,張揚個性,表達訴求。鼓勵人們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手段實現目標。自由競爭是積極向上的動力,是通向成功的動力,是實現自我的動力,其實也是滿足欲望,獲得名利的動力。但是,自由競爭和中國清靜無為,保持內心寧靜的傳統養生理論是背道而馳的。

【11】自由競爭會加劇內心衝突,使人處於興奮、緊張、焦慮之中。內心的寧靜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能量消耗,促進體能的恢複。過度的情緒波動,使人無法保持內心的寧靜,使能量消耗增加,並且無法使消耗的能量得以恢複。中醫學認為,情誌因素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同情誌是不同髒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應,心在誌為喜,肝在誌為怒,脾在誌為思,肺在誌為悲,腎在誌為恐。過度的、持續的情誌刺激會損傷相應的髒腑,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憤怒會出現脅下疼痛,兩脅是肝髒的經脈循行的部位,所以脅下是肝髒所主的部位;思慮過度會出現不能吃飯,因為脾主運化,思慮傷脾,不能運化水穀,所以不思飲食;過度悲傷會出現胸悶氣短,呼吸不利,甚至會有窒息的感覺,所謂的“悲痛欲絕”,因為肺主氣,司呼吸,悲傷肺,肺不能主氣,司呼吸,所以會有胸悶氣短,呼吸不利的感覺;過度恐懼會尿褲子,因為腎主閉藏,主前後二陰,恐傷腎,腎不閉藏,膀胱失約則會尿褲子;《範進中舉》中描述的是過喜傷心的例子,因為心主神明,喜傷心,心不主神明,則會出現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不同的情誌太過會損傷相應的髒腑,但是髒腑的損傷最終會波及到腎。

【12】大家一定聽說過“過勞死”,經常聽說某某名人因為心髒驟停而死。那心髒驟停與腎有什麼關係呢?心髒的搏動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來源於什麼地方呢?就是腎,腎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主“藏”,藏什麼呢?藏的就是生命的物質和能量。生命的能量是來源於腎的,雖然過勞死的人表現為心髒驟停,但根源是腎精的耗竭。人們常說人死如燈滅,燈滅的原因是燈油耗盡。人的心髒就像汽車的發動機,而腎就是油箱。

【13】中醫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即“五髒所傷,窮必及腎”。五髒的虛損,最終都會影響到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