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治療
命門
人體後正中線上與肚臍相對處。 命門,就是生命之門。生命活動要靠命門之火的激發、推動和維持,是補腎的常用穴位。也是常用的強壯、保健要穴。
腎俞
在命門穴旁開5寸處(食指和中指兩個橫指的距離),左右各一,共兩穴。
在中醫學裏有一個概念,就是背俞穴。每一個髒腑都有一個背俞穴,凡是髒腑虛弱,需要補養的就要用背俞穴。腎俞穴的主要功效就是補益腎氣,所以腎俞是補腎最重要的穴位。
委中
在膝蓋後膕窩正中有一條橫紋叫膕橫紋,委中穴在膕橫紋的正中,左右各一,共兩穴。
委中穴是四大總穴之一,是治療腰痛的專用穴位。
上述穴位,每天按摩和炙20分鍾。
圖11:命門、腎俞、委中
食療
杜杞煲豬腰:杜仲30克,枸杞子30克,淨豬腰2個,加適量水及薑、蒜、鹽共煲湯。
核韭炒腰花:核桃仁30克,韭菜100克,豬腎1隻。核桃仁、韭菜洗淨,剖碎;豬腎洗淨,剖開,開水浸泡2小時,去浮沫。起油鍋,核桃仁、韭菜、豬腎同炒,加黃酒、薑、鹽、蔥調味後食用。
羊肉芡杜參杞湯:羊腿肉250克,杜仲30克,枸杞子30克,西洋參15克,芡實50克。羊腿肉洗淨,切成小塊,開水浸泡1小時,去浮沫,置鍋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加枸杞子、杜仲、西洋參、芡實,改文火煲50分鍾,加黃酒、蔥、薑、食鹽、味精調味,分次食用。
送給老人的貼心關愛:巧治老年性膝關節骨痹
老年性膝關節骨痹是指膝關節處的筋骨受損而引起的一種痹證,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痹之一,也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病證之一。
膝關節酸重無力,患者步行,特別是上樓時有腿軟現象,膝關節活動時可聽到摩擦聲。
膝關節僵硬疼痛,這種僵硬疼痛往往在承重,或從一個姿勢轉變成另一個姿勢時突出。比如清晨起床,或久坐站立時最為明顯和嚴重,有的患者大便後常常不能站起,久坐之後行走,有的患者需跛行一段後才能緩解,過度的活動又可使疼痛加重。局部可有輕度壓痛,有的固定,有的不固定,疼痛的地方喜歡暖和,不喜歡寒冷。
膝關節腫脹,有的病人後期可以見到膝關節腫大,有的可出現腫脹。膝關節腫大是因為骨性粗大所致,有的患者肌肉萎縮,膝關節相對就顯得更加粗大;腫脹是因為關節腔積液引起的。
老年性膝關節骨痹可以分為兩個證型進行治療。下麵簡單進行介紹。
肝腎虛損:膝關節酸軟無力疼痛,病程久,長期反複發作,疼痛多為持續性,靜止後再活動疼痛加劇,有時因腿軟而發生跌倒,稍微活動後疼痛可減輕,但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消失,膝關節僵硬現象明顯,受涼或疲勞可使疼痛明顯加重。上樓梯或爬坡十分困難,膝關節活動時有摩擦音,痛處固定,多數患者伴有腰部酸軟無力,頭暈疲乏,小腿肌肉可有痙攣現象,膝關節喜歡揉按。舌質淡嫩,舌苔白,脈弱無力,兩手無名指下的尺脈尤其沉細無力。治療需要用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通絡止痛的方法,方劑可以選用三氣飲加減。具體藥物如下:當歸12克,枸杞15克,杜仲15克,熟地黃15克,淮牛膝15克,白芍15克,補骨脂15在,鹿銜草30克,續斷15克,桑寄生15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蜈蚣6克,土鱉15克。每天1劑,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於飯前1小時溫服。
脾腎陽虛:膝關節沉重、腫脹、疼痛,病程久,長期反複發作,膝關節有明顯怕冷現象,甚至整個膝蓋以下冰冷,膝關節腫大,下肢踝部甚至整個小腿水腫,按之凹陷,食欲不振,麵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不成形,舌質淡胖有齒痕,舌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細,尺脈尤其明顯。治療需要用溫腎扶陽,健脾養血的方法,方劑可以選用白術附子湯加減。具體藥物如下:白術10克,製附子10克,桂枝10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炙黃芪15克,炙甘草6克,杜仲15克,寄生15克,補骨脂15克,麻黃6克,杏仁10克,炒苡仁15克,川烏10克,草烏1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芡實15克。每天1劑,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於飯前1小時溫服。
藥物薰洗敷法:將內服藥物的藥渣裝入布袋內,水煎30分鍾。先薰、後洗,然後取出藥袋敷於膝部疼痛的部位,敷至不熱。加熱後可重複使用,每天2次。
小兒的腎虛
遠離五遲、五軟,養一個發育正常的好寶寶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