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楊灣故事一(1 / 3)

南方小鎮楊灣在1972年冬至1973年春發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在南方農村和城市連接的地方,這樣的小鎮本該是很多的。或者說就像一大片海灘上零亂散布的卵石一樣。那麼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像那許多粗粗細細的沙子一樣。這個比方也許很蹩腳,旨在說明1972年冬至1973年春發生在楊灣的事情是多麼的細小而平凡。

當然楊灣和別的小鎮也許略有不同。首先楊灣不是一座新興的商業小鎮,楊灣是一塊古地,這就決定了楊灣的性質。很自然楊灣肯定出過一些名人。楊灣政府有厚厚的一套人物誌,專門記載楊灣籍名人的軼事。弄得好像一部野史,修誌的任先生,從前做舊政府稅務局的稅務員,他對此類事極有興趣。

不過在1972年冬至1973年春或者更長一點的日子裏,任先生一直沒有修誌。

現在來回憶1972年冬天的氣候和溫度,對修誌是不是有一些幫助呢?

事實上1972年冬天是一個十分溫暖的冬天。老百姓把農曆一年內兩次交春的現象叫做“一年兩頭春”,逢上“一年兩頭春”的年頭,冬天必定暖和,但來年的收成必定不好。所以這句話完整起來是這樣的:一年兩頭春,餓死經濟人。這是題外話。

1972年冬天開始的時候,陳小馬正在為一條湖藍色的腈綸圍巾傷腦筋。她已經到百貨店看了5次,圍巾的價格是5塊,而她正好有5塊錢。如果陳小馬沒有5塊錢,她就不會來看這條湖藍色的圍巾,但問題在於這5塊錢是家裏給她的一個月的零花錢,倘若買下這條圍巾,整一個月就沒有錢花,所以陳小馬是應該好好考慮的。

陳小馬家裏並不窮。請注意事情發生在1972年冬天。陳小馬那時候是中學生,1972年冬天楊灣小鎮的中學生每月有五塊錢零花,這也是說得過去了。當然陳小馬家裏也不富。

陳小馬的爸爸陳四柱,是縣人武部的副部長。當時他的級別大概在16級至14級之間,月工資相應在130元至150元之間,這在1972年南方小鎮甚至在縣城裏都屬於高工資無疑,問題是陳小馬的爸爸媽媽曾經在8年之內生了5個孩子,這樣就把陳部長的家庭經濟水平從高工資階層拉到了中層的水平。

陳小馬兄弟姐妹排列狀況是這樣的:大哥陳小虎二哥陳小龍三妹陳小馬四妹陳小羊五弟陳小弟。陳部長的4個孩子都以生肖屬相為名,屬虎的叫虎,屬龍的叫龍,這和陳部長的文化水平多少是有一點關係的。據說陳部長有了第一個孩子一直沒有起名,就按當地的習慣叫做小毛頭,但小毛頭這樣的名字是不能報戶口的,不報戶口就領不到口糧。陳部長的家屬催陳部長,多少有點埋怨,陳部長想來想去,想不出個好名字,後來說,他屬虎,就叫小虎,以後大了再改嘛。後來陳小虎長大了,不僅沒有改成陳大虎或陳其他什麼,而且連他的弟弟妹妹也都受了他的影響,被叫做小龍小馬小羊。陳部長最小的兒子屬雞,本意也是要跟著哥哥姐姐叫小雞的,可是遭到丈人丈母以及老婆的一致反對,小雞這樣的名字以後會被人家篡改成“小**”或者“小X”之類的綽號,小馬小羊什麼的,已經給人家笑夠了,這一次決不妥協,連幫人家倒馬桶的劉阿姨還給兒子起“建國”、“為民”這樣的名字等等,聽起來確實對陳部長有點意見。陳部長哈哈大笑,說不叫小雞就不叫小雞,叫什麼你們定吧。但麻煩的是他們為這個最小的孩子起了一百多個名字,還是決定不了用哪一個,最後丈母娘說,先叫小弟吧,長大了再改。據說陳部長聽說小弟,哈哈大笑,說小弟和小雞,不是差不離嘛。當然陳小弟長大以後也仍然叫做陳小弟,這是否該稱作習慣勢力。

這一切和陳小馬的湖藍色腈綸圍巾沒有直接的關係,隻是說明一下陳部長家因為子女多,家庭經濟就不能太盡人意;在這同時是不是也順帶著傳達了另外的一些信息,比如陳部長脾氣不膩,極爽快;比如陳部長不是知識分子型的軍隊幹部等等。

陳部長無疑是北方人,確切地說是北方農民,雖然不是很北,但對南方小鎮楊灣來說,他是絕對的侉子。陳部長渡江南下,跟著部隊開到南方的一個縣城以後就駐紮下來。陳部長是帶著北方農民老婆孩子熱炕頭春耕秋收二畝地的理想當兵的,那時候他必定不會想到以後他連自己的根都移到南方來了。

陳部長的婚姻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再回頭彈這個老調會使人厭煩,要說的是高中生陳小馬的事情,而不是填寫人武部副部長的履曆。但是這裏邊就有一個問題,陳小馬既然是陳部長的女兒,她怎麼會在小鎮楊灣念中學,為什麼她不跟父親一起住在縣城呢。

事實上住在楊灣的不隻是陳小馬,還有陳小虎陳小龍陳小羊陳小弟以及他們的母親王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