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還俗一(1 / 3)

結草庵住持尼慧文在50年代初還俗,參加生產勞動,就在裏弄縫紉組做做。那時候的裏弄生產組是沒有什麼規模的,也沒有一台縫紉機,隻是三五七八個閑散的婦女聚在一起,從服裝廠領一些外發活來做做,像釘釘鈕扣什麼,這樣的工作其實也可以舀到自己家裏去做,但是大家還是願意湊在一起,說說話,比一個人悶在家裏好,至於收入,雖然不高,但那時候整個的生活水平就是這樣,一個人做做,也夠自己過的。

裏弄縫紉組的地方就是用的結草庵的庵宇,從前是兩位小師太天悲天慈住的,自慧文還俗,天悲天慈也都走了,是回了自己的家鄉還是到別的什麼地方去了,後來她們的命運如何,結果怎樣,那都是另外的話題了。結草庵還有一位師太慧明師太,是慧文的師姐,她不願意還俗,但是既然住持已經不再侍佛,在慧明師太看來,結草庵就有了一種樹倒猢猻散的淒涼意味,慧明師太就是懷著這樣一種淒涼的心情離開了結草庵,到郊外上圓山觀音寺修禪侍佛去。從這一點看,對於佛的誠信,慧明師太似乎要比慧文更甚一些,而且慧明也比慧文早入佛門,又年長慧文幾歲,以這些條件來看,在結草庵做住持的也許應該是慧明師太而不是慧文,可是當初慧文慧明的師父圓信在圓寂之前怎麼會指定由慧文接蘀她住持結草庵,對這一點,慧明是有一些想法的,但是慧明決沒有嫉妒,她知道嫉妒這是要力戒的,慧明認為師父一定是有道理的,她覺得自己要做的事就是潛心禮佛,禪悟師父的道理。

慧明師太和天悲天慈她們走了以後,結草庵的庵宇就空出來,有一段時間街道辦事處曾經借用過結草庵做辦公的地方,可是用了一陣就搬走了,說是結草庵陰氣太大,潮濕,在裏麵辦公關節痛。那時候的房子問題還是比較寬鬆的,可以有挑挑揀揀的餘地,不比現在。

結草庵的幾間庵宇最後是被結草服裝廠用去作了倉庫。

結草服裝廠大家知道就是當年的裏弄縫紉組,後來發展成廠,他們生產的結草牌服裝,也有了一些小名氣,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走過來的,一切都在正常的軌道之內。

慧文在她年紀尚輕的時候在廠裏做做,後來上了年紀她就不再做了,她孤身一人,屬於社會照顧對象,五保老人,生老病死總會有人管,慧文自己也沒有什麼特別嗜好和特別的開支,她隻是需要一些日常的生活費用,這些費用,結草服裝廠可以負擔,街道也可以承當起來,慧文老來,一般的生活還是能夠過過的,這一點不用懷疑。

對於像慧文這樣一位從前做過尼姑的孤身老人,一般的人看起來,總是有一些神秘感,但是慧文好像沒有給人這樣的感覺,在結草庵這一帶,大家知道慧文的情況,關於慧文當年為了什麼出家當尼姑,關於後來慧文又是為了什麼要還俗,還有慧文還俗那時候還不到三十歲,既然還了俗,為什麼一直不嫁人等等,這一帶的人都是了解的,一旦了解了,也就覺得沒有什麼秘密了。

從慧文精通琴棋書畫這一點,不難猜出慧文的出身,早幾年在市場還不怎麼豐富的時候,到了年關,結草庵就有一些人過來請慧文寫一些春聯什麼,慧文總是認真地幫他們寫好,舀回去貼在大門上,過路的看了,也隻是看看而已,一般不是內行的人,也看不出慧文的字有多好。後來市場很豐富了,隻要有錢,什麼都能買到,對聯什麼的,人家也不大用了,請慧文寫字的人也就少了。

慧文在上了年紀以後,街道居委會就落實了專人負責照顧慧文的日常生活,主要是一些買米買煤的重活,慧文不用擔心,到時間會有人送上門來。

一直給慧文送煤球的是一位蘇北老人,他給慧文,也給結草庵一帶的人家送了幾十年的煤球,可是有一天在結草庵外麵喊“煤球來了”的不再是他了。

慧文開了門,是一位小師傅拖著煤車在門口,慧文說:“老師傅呢?”

小師傅說:“去了。”

慧文愣了一下,說:“怎麼會,上個月來送煤,還是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