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宮闕(2 / 2)

我發現隻要風格單純,建築就好看,一旦設計師想在建築裏實現種族大團結、各文化大統一,結果就是不倫不類,似是而非。一座簡簡單單的樓,偏要裝上阿拉伯式的葫蘆形門窗,顏色又漆成非洲人的大紅大綠、鮮黃翠藍,看了讓我捶胸頓足。有一座巨型辦公樓完全是按遠洋客輪的形狀建造,甲板、船舷全有,連顏色都仿照遠洋客輪漆的,遠看就是泊在綠色叢林中的輪船。由於求形狀逼真,樓內必然被切割出許多無用的零碎麵積,以及死角。設計師隻顧讓他的想象力瘋狂起舞,把實用性忽略了。還有一些樓房,通體貼滿花哨的大理石,有些土紅色大理石本來很美,做了這種用途不但不顯得華貴,而顯得豔俗。而且任何豪華的東西大麵積堆砌的效果等於一個女人渾身掛滿首飾,讓看的人目不暇接,氣都喘不上來。我的趣味當然不能替代大眾。但我相信審美是有一定原則的:比如能用一根線條達到效果,不應該再多加一根線條。真正貴氣的東西,往往在外觀上內斂、沉著、大拙若巧。還有一點,就是人性化,即無論建築設計的追求怎樣偉大,它應該為人服務。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聖瑪克(LibraryofSanMarco)圖書館建於文藝複興時代,以它的寧靜、樸素、極度和諧使人感到人性化的高境界。意大利北部的爾比諾,有一座宮殿角杜考(DucalPalace)也是線條流暢,開闊而和諧,一反宮殿的繁臃。它們之所以成為建築史上的經典,並使當代人在欣賞它時沒有身處文物的感覺,就因為它的簡約、明快、人性化。並不應該排除華美,隻要是華美得精致、細膩、工序到位,也是精品。華美的建築典範在東方和西方都很多。華而不美的例子也很多。最可悲的是醉心豪華又對美完全麻木,後果就是住起來麻煩,看起來醜陋的建築敗筆。

看來最早的殖民主義者留下的影響是很難肅清的,而且這並不是貴族的影響,而是醉心貴族的人的影響。我可以想象,離開英國,來到安危未卜的黑非洲開種植園、進行貿易的探險家們都屬於什麼社會等級。貴族是不願意來的,他們離開了上流社會圈子、離開他們的生活方式很難生存。隻有不怕輸光的人,也就是,沒什麼可輸的人,才會在危險中尋找機遇。也不排除生性不安分的人,他們好奇心過剩,生命的追求在於揭曉他們心目中一個又一個疑謎。這類人是人類精英,占極少數,而大部分殖民者是為生存所迫。

大概剛剛落成的美國大使館辦公樓是全城最現代的建築了。銀灰樓體,線條簡約,造型具有幾何感,大氣中不乏精致。裏麵裝飾牆麵的畫都很抽象,全是經過了精心的整體設計。家具也非常酷,流線體,色彩是這幾年流行的明朗色彩。樓體離馬路很遠,全部鋪著水泥,烈日之下光輻射令人目眩。一眼望去,這座建築有一點未來世界之感。像是世界毀滅之後,再生出來的全新的異化的文明。沒什麼可說的,這是一座工業大國的建築代表作。但我隻去過兩趟,為了使用大使館時常暢通的email(我家裏的線路時常不通),就再也不願意去了。反省起來,我想我反感這座建築冷酷無情、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大部分設施不是為了人在裏麵自在和愉快,而是為了防範。精力財力不為遊人花費,而是為敵人花費。周邊的開闊地絕不是因為審美所需的距離,而是為了防彈。一旦人肉炸彈衝進去,可以有足夠距離周旋。還有就是要以如此的冷麵嚇退本來就心中打鼓的簽證申請者。所以非人性化的建築,輝煌是空泛的、無機的,再精致也不美,至少在我是這樣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