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大明王朝1582(1 / 3)

最失敗的教育

我們知道,曆史跟人生一樣,總是充滿了遺憾。

就大明王朝的曆史而言,我覺得最大的遺憾既不是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殺了執拗的儒生方孝孺,也不是亡國的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邊關大將袁崇煥,而是明代嘉靖到萬曆年間,曾經產生過一位明代曆史上最好的老師,也曾經產生過一位明代曆史上最好的學生,而且,這位學生的身後還有一位最好的家長和一位最好的陪讀,當然,還有當世最好的教學條件,可這一切最好的元素加在一起的結果又會是什麼呢?

你絕對想不到!

一個最好的老師,加上一個最好學生,加上一個最好的家長,再加上一個最好的陪讀,四個一加在一起的結果並不等於四,它甚至不等於三,也不等於二,也不等於一,它實際的結果竟然是等於零!等於一場幾乎是有史以來的最失敗的教育!

這場最失敗的教育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爆發出驚人的毀滅力,直接為明王朝的終結拉開了大幕。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樣的教育事件是不是特別值得我們來研究、分析一下呢?

最好的老師

我們先來看看這位最好的老師。

說起這位明代最優秀的老師,他第一個突出的特點倒還不在他的教學上,而在於他的長相。

《明史》這樣記載他的長相,說他“為人頎麵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後同)

這十九個字裏提供了兩點信息。一個純粹是外形上的。“頎麵”就是指英俊的麵孔,這種麵形較修長,不是國字臉,有點類似於梁朝偉在《赤壁》裏扮演周瑜的那種儒雅風流的長相。在這張英俊的麵龐上長著一雙細眉毛、長眼睛,這細眉毛、長眼睛用專業術語來說,那就叫臥蠶眉、丹鳳眼。這還不算,頜下還有一縷長髯。說這個胡子長得太漂亮了,“須長至腹”——美髯一直垂過胸前,那就是一個標準的美髯公啊!這要是左手拿把青龍偃月刀,右手再一捋長髯,大家說這是誰啊?

對啊,活脫脫就是一個關羽關雲長在世。

那關羽多帥啊,可謂三國中四大美男子之一,至少在劉備那邊兒也就趙雲能與他一拚。而且關羽還不隻是長得漂亮,問題是在漂亮之外還特別有氣質。袁闊成先生講的《三國演義》聽過吧?說關公若是蠶眉一豎、鳳眼一睜,那絕對是要威震華夏的。所以關公最後在民間文化裏就被請到了廟裏給供了起來,就是因為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男子漢氣質的象征。

這也正是明代這位最優秀、也是最帥的老師的第二個特點:“勇敢任事,豪傑自許”就是說他不僅長的漂亮,而且還特別有氣質。什麼氣質呢?和關公一樣,男子漢豪放、勇敢與沉穩的氣質。

擱著現在,這長相,這氣質,隻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酷!

有人會說,這麼帥的一位大帥哥怎麼去當老師了呢?

這話說的,好像古代當老師的都隻能是私塾裏那種幹癟的小老頭、就不能有英俊瀟灑的帥哥一樣。這位明代的大帥哥還就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教育崗位,用畢生心血擔負起了一項特殊的教育工作。

說這項教育工作比較特殊,是因為他這輩子隻教過兩個學生,而且是兩位極為特殊的學生。這兩位學生是父子,他是教完了爸爸教兒子。如果不是因為他死得早,我估計他教完了兒子還得去教孫子。

那麼,這兩位父子學生憑什麼能請得動這位明代最好的老師呢?而這位最好的老師為什麼又要為之傾盡畢生的心血呢?

那是因為這一對父子學生的身份太特殊了。

爸爸的名字叫朱載垕,兒子的名字叫朱翊鈞。

有人會說,這誰啊?名字不熟嘛,好像沒聽說過。

不要緊,他們還有許多其他的名號,你保準聽說過。這位父親朱載垕還被稱為是隆慶皇帝,他死後的廟號叫明穆宗;而兒子朱翊鈞則被稱為萬曆皇帝,他死後的廟號叫明神宗。

原來,這父子倆就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任和第十三任皇帝,怪不得他們可以請動天底下最好的老師。

那麼他們請的這位最好的老師是誰呢?

這個人在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

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在《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中說他是近三百年大明曆史上唯一的一個政治家。

美學家朱東潤先生稱他是“一個受時代陶熔而同時又陶熔了一個時代的人物”。

明代的大史學家王世貞稱他是“救世宰相”。

他生前的對頭明代思想家李贄在他死後稱他是“宰相之傑”。

而《萬曆十五年》的作者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則稱他是“智慧的象征”。

他在一些曆史課本與教材上最常見的情況是與商鞅、王安石等人並列,被稱為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

這個人,就是明代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四最”組合

有細心的觀眾可能會聽出來,你說了這麼多後人的評價,雖然都很推崇張居正,但沒人說他是明代最好的老師啊?你憑什麼這麼說呢?

確實,前人是沒有從一個老師的角度來評價過這位大明王朝最傑出也是最英俊的宰相張居正,但這並不等於說他就不是大明朝最好的老師。我們從他的從教學經曆裏就可以看出這個“大明朝最好老師”的評價並不過分。

張居正給隆慶當老師的時候倒並不突出。隆慶登基之前就有一個講師團在負責他的教育工作,張居正隻是這個講師團中的一個,而且在這個講師團裏按資曆和地位排他隻能排老末,所以他並不是隆慶老師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按現在的學校教育打個比方來說,他也就是個年輕的副科老師,並不是主科老師,對隆慶的教育也不負主要的責任,所以至於他在教隆慶的時候,他的教育事業到底怎樣,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史料可以提供參考。

我們說他是明代最好的老師,那主要是從他教育小萬曆的過程中看出來的。

隆慶六年,也就是公元1572年,隆慶帝突然病逝,才十歲的小萬曆就接替了皇位登了基。當時小萬曆的母親李太後很著急,急什麼呢?一怕小皇帝的位置坐不穩,二怕小皇帝的教育抓不好,這兩個擔心讓這位孀居的李太後心裏很是著急。

這時候,從小帶大小萬曆的大太監馮保就給李太後出了個主意,說我可以給你推薦個天下最好的老師,有了這位老師的指導,小萬曆的教育固然不成問題,而小萬曆的江山也將因此固若金湯。

李太後忙問是誰?馮保就說出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張居正!

馮保為什麼會推薦張居正呢?

這裏有兩個原因。一是馮保就是我們一開始說的那位最好的陪讀。他是看著小萬曆長大的,不僅照看小萬曆的生活起居,還要陪著他玩兒,所以小萬曆從來不叫他的名字,隻叫他“大伴”,就是年齡很大的夥伴。馮保當然跟小萬曆是有感情的,他也希望能找到最好的老師來教他,正好他很了解張居正的才華,於是就推薦了張居正。

第二個原因大概更關鍵些,《明史》裏不隻一次說“保與居正深相結”,也就是說馮保與張居正在政治上是同盟的關係,由誰來做皇帝老師這個關鍵的位置,馮保當然要推薦自己的政治盟友啦!

不過,張居正跟馮保這位大太監的關係到底怎樣,兩個人到底是不是盟友的關係,自晚明以來,眾說紛紜,也算是一個曆史謎團。至於事實到底是怎樣,我們在以後會結合事實來分析解讀的。

馮保一推薦張居正,李太後當時心中一動,一下就想起那張“頎麵秀眉目”的俊美的臉龐來了。在隆慶登基前還是做裕王的時候,李太後當時還是李才人,她在裕王府裏就見過張居正,但也隻是見過麵而已,並沒有過交談。

這時候,馮保把張居正請來,李太後當麵跟張居正就有了一番交談。

我們說李太後雖然因為小萬曆的登基而成為了太後,但她的年齡這時候其實也就二十多歲,而死了丈夫的李太後在孤獨無助的時候領教了張居正的熱情與才華,一下對這位張老師就佩服得五體投地。打這兒以後,她就把大明朝的江山和她那位皇帝兒子都托付給了張老師,而且從此以後,她對張老師在小萬曆教育上的各種做法一直都是絕對無條件支持的態度,這種支持與配合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最好的家長才會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