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大明王朝1582(3 / 3)

所以清代的《廣陽雜記》記載清人蔡岷瞻就評價說:“明隻一相,張居正是也。”

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明代近三百年的曆史、前後共一百六十七位閣臣中,也隻有張居正能算得上是個有本事、有成就的宰相。事實上,很多史學家也認為,明朝276年的曆史,這尾巴上的76年那都是靠張居正一人之力才賴以延續的。

那麼,張居正的改革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呢?

我們知道那位被列寧稱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他的變法運動和張居正變法號稱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最為著名的兩次變法運動。但王安石變法卻是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的,甚至在後來的七百多年裏,曆代封建王朝都認為宋代之所以滅亡,根源都在王安石那場失敗的改革。

但張居正的改革,就當時的成效來看,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曆史上唯一一次徹頭徹尾的成功的改革。到萬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張居正死的時候,經曆了改革洗禮的明王朝已經徹底扭轉了嘉靖以來的頹勢。

而這,張居正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當然,這一切跟張居正的才華與能力不無關係,但也跟他這位最好的老師教了小萬曆這樣一個最好的學生,以及這位皇帝學生背後的那位最好的家長、還有那位最好陪讀的支持不無關係。應該說,是這個大明曆史上難得一遇的“四最”組合為萬曆新政提供了最理想的權力保障。

可更讓人奇怪的是,也正是這個最為理想的“四最”組合,在萬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突然把創造力改變成了毀滅力,在張居正死後沒多久,就把張居正苦心經營的萬曆新政的成果一下子就吞噬殆盡了。

正是這位曾經最好的學生萬曆皇帝,親手把他最敬愛的老師張居正一生的心血都摧枯拉朽似的毀滅掉。這還不算,張居正一死,他就對他這位曾經最敬愛的老師反攻清算,把張家逼得家破人亡,甚至差點要把張居正從棺材裏拉出來鞭屍。

一直到了萬曆朝結束的時候,那個長大了的小萬曆隻做了一件事,就是完全消耗和毀滅掉張居正改革所獲得的一切成果。

而那位最好的家長李太後卻也一改常態,並不再管自己兒子的倒行逆施,眼睜睜地看著小萬曆把大明江山的資本給揮霍一空。萬曆朝結束之後,世間再無張居正!大明朝自此算是真正踏上了走向滅亡的不歸路!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裏頭固然有很複雜的發展過程,但我覺得,根本問題還是出在這個最理想的“四最”組合上。這也是我們說這“四最”加起來等於一場最失敗的教育,而這一場最失敗的教育才是大明朝最大遺憾的道理所在。

反思一小下

還是要來看一下這個教育過程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在小萬曆還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李太後每天一大早就會拉他起床,哪怕這個十歲大的孩子賴床不起,李太後也會讓人把他給架起來,替他洗漱完畢,最後看著兒子上學去,臨走前還要熱切地囑咐一聲:“兒啊,一定要聽張先生的教導,要聽張先生的話啊!”

到了課堂上,每堂課不論上什麼,那個“大伴”馮保都會站在小萬曆的旁邊陪著聽。每當小萬曆學累了有些懈怠的時候,或者張居正張老師講到人生大義、慷慨激昂的時候,這個陪讀的馮保都會大聲地在旁邊喊皇太後的那句名言:

“皇上要聽先生的話啊!”

一堂課至少要喊上個七八遍。他一喊,小萬曆立馬就又老實了。

等到放學後,李太後還要親自檢查小萬曆的功課,若有生疏、不會的地方,最嚴厲的處罰就是讓他那個已經當皇帝的兒子罰跪,而且一跪就是一個時辰——兩個小時!

這就是最好的家長與最好的陪讀經常幹的事兒。

那這位張老師呢?更不用說了,扼殺小萬曆學書法的興趣那還算是比較委婉的。

據《明通紀》記載(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卷六言《明通紀》載其事),說萬曆帝漸漸長大之後,有一天上課,一位助教在給他講《論語》,講到“色勃如也”這一句,朱翊鈞把它讀成了“色背如也”。因為這個“勃”字在做通假字的時候就讀作“背”,但明人通常照讀“勃”。

這時候在旁邊聽著的這位班主任張老師突然大喝一聲:“當讀作‘勃’。”

結果這一嗓子喊出來,萬曆帝當時的反應是“悚然驚起”,就是被他嚇得一下子就站了起來,而且渾身直打哆嗦。

要知道這並不是普通的課堂,萬曆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學生。作為一個皇帝,張居正這一嗓子就能把他嚇成這樣,這孩子要是有朝一日回過味來,他會怎麼做呢?

明代《定陵注略》這本書裏就對此評價說:“人知江陵威福自恣,不覺聲色卒震於幼主之前。後來之禍,宜其及矣。”這話也就是說,張居正已經位高震主了,將來必將因此而得禍,可惜他自己還不覺得。

一直到了萬曆十八歲那年,據《明神宗實錄》(卷106)記載,說他犯了個大錯。說起來是大錯,但其實他隻是飲酒大醉,鬧事打人。現在的中學生有時還打架鬥毆呢,這完全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一種躁動。可這件事,馮保打了小報告,張居正與李太後的表現則是極為氣憤。

張居正上書激烈批評萬曆帝“宮中起居頗失常度”,就是說這種生活作風太不像話了。

李太後因此氣得甚至要廢掉萬曆,另立萬曆的弟弟潞王為帝。最後雖然在萬曆的萬般哀求下原諒了他,但還是逼著萬曆寫了一篇《罪己詔》,也就是寫檢查,而且還是一篇向全天下公開的檢討書。

這件事之後,萬曆帝就徹底開始消極怠工了,而他這時最寵愛的一個姓鄭的貴妃也開始代替母親與張老師成為他的情感支柱。就這樣,一年半後,也就是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等那位既慈祥又嚴厲的張老師一死,他就開始了對張居正本人以及張居正改革的清算。

我們列舉了這些教育事件說明了什麼?

不可否認,張居正是個好老師,也不可否認,他教到了一個好學生。作為一個改革家兼皇帝最敬愛的老師,張居正無疑是想通過教育把小萬曆培養成自己改革事業的接班人。但應該說,也正是這位張老師的強勢教育最終毀滅了這種完美的組合,也最終毀掉了他自己的改革成果。

他一生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兩件事——一個是培養一個改革的接班人,一個是完成一場成功的改革——這兩件事兒最終竟成為了一對矛盾體!

事實上,創造這對矛盾體的人——張居正,他本人也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矛盾體。他一方麵既無私,另一方麵卻又有些偏狹;他既勵精圖治,又有些貪圖享樂;他既勇於實踐,巧於謀劃,又有些固執己見、飛揚跋扈,以致為身後的悲劇埋下了禍端。

他身上有著數不盡的優點,這些優點促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促使他一手開創了一個中興的萬曆王朝,這完全值得後人去深入研究與學習;但他身上也有些去不掉的陋習與缺點,這也使他沒能夠很好地籌劃到他的身後事以及將來的改革發展,以至於多年心血,功虧一簣,這些更值得我們反思並引以為鑒!

所以讓我們走入張居正的世界,來重溫一下這位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明代唯一一位政治家”的風雨人生。

說到張居正的家長式教育促使萬曆皇帝長大後表現出強烈的逆反來,我們不由得會猜想,張居正他自己小時候又會是怎樣成長的呢?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童年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據史料記載,張居正幼年可比他那位最得意的學生小萬曆還要厲害得多,和唐伯虎、徐文長一樣,張居正少年時就是大明朝有名的天才,可這位天才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居然以最好的成績“落榜”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請看下集:《天才“落榜”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