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機
我們常會問——“愛一個人到底會愛多久?”
我覺得這取決於你是怎樣愛上他的,而他又給過你怎樣的震撼。
這不僅限於男女之情,就像張居正一生敬愛顧璘,不僅是因為顧璘把年少的張居正看成了忘年交,也不僅是因為顧璘當初與他初相遇就“一見即許以國士”(《張太嶽集·卷三十五·與南掌院趙麟陽》),就是一見麵就認定他必將會是國家的棟梁之才。而是因為顧璘對張居正中舉的阻撓,是因為這種阻撓背後的愛護與期望給年少的張居正帶來了巨大的震撼。所以張居正終其一生,都把顧璘當作是他人生的精神導師。
同樣,要回答“恨一個人到底會恨多久”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拿張居正來做一個典型的案例。
這就要說到我們在上一講中留下來的那個謎團了。
我們曾經提到過張居正的爺爺張鎮年輕時是個遊手好閑、也有幾分遊俠仗義的人。當初張居正的曾祖父,也就是張鎮的父親張誠還很嫌這個不務正業的孩子不爭氣。但後來張鎮突然變好了,原因是他找了一份好工作,到當時荊州的遼王府謀了個護衛的工作,也就是到遼王府去當保安。因為是給皇室宗親遼王那兒當保安,所以他這個保安在當時還有公務員的性質。
這一下,張鎮的家境不僅改善了,而且張鎮這個人也徹底改變了。這個當年遊手好閑的張鎮後來居然兢兢業業,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話說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40年的一個傍晚,在荊州遼王府內正在上演著一出決定一些人一生命運的悲劇。
十六歲的遼王朱憲火節從母親毛妃那裏回來,一走進自己的房間就開始摔桌子、砸板凳,發泄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皇室宗親的滿腔怒火。
其實,說起來毛妃還不是朱憲火節的生母。因為朱憲火節的父親死得早,他父親的元配王妃,也就是這位毛妃,就成了他名義上的母親。
朱憲火節隻是第六代遼王跟一個小妾生的孩子,因為毛妃沒生孩子,所以憲火節就繼承了王位。又因為憲火節是遼王王位的繼承人,所以他的生母反倒沒有權利管他,而毛妃則成了朱憲火節的法定監護人和教育、管教者。
因為毛妃一向對憲火節管得很嚴,就像後來張居正、李皇後對萬曆帝的教育一樣,所以朱憲火節和後來的萬曆帝一樣,表麵上都很老實,但骨子裏都很叛逆。
這不,剛剛毛妃又把這位已經繼承了王位的朱憲火節叫去訓了一頓。其實,這頓訓說起來也沒什麼來由,朱憲火節本身雖然遊手好閑,但最近也沒犯什麼錯。但有一件事卻讓毛妃對比著看出了朱憲火節的不足來了,那就是與朱憲火節同歲的好朋友張居正考中舉人了。
那麼有人會問了,張居正考中舉人關遼王朱憲火節什麼事呢?毛妃為啥又去訓朱憲火節呢?這就關係到一個很普遍的教育問題了。
前幾天,我上小學的兒子參加一個數學競賽,拿了個第四名,回來蠻高興的,我自己也覺得他還是考得不錯的。但當我知道同住一個小區的他的另外一位同學考了個第一名的時候,當時就忍不住說了他一句:“你看人家誰誰誰,怎麼能考第一,你咋就不能考個第一呢?”這話一說出來,我就知道錯了,因為他那本來蠻興奮的樣子立馬就沒了。我心裏怪自己,隻好又安慰他說:“嗯,第四也不錯,留著第一下次拿吧。”
你看,做家長的大概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攀比情結。這個毛妃也這樣,再加上朱憲火節又不是她親生的,所以她在言語中就更容易對朱憲火節形成不自覺的打擊。而這個用來當作打擊朱憲火節的力量就是張居正。
張居正十二歲考中秀才的時候,就早已是名滿當地的小天才了。後來,毛妃偶然了解到這個天才兒童的爺爺居然就在自己的府裏當護衛,就很高興。在張居正考上秀才之後,就讓張居正的爺爺張鎮帶自己這個天才孫子到遼王府來玩。
毛妃看到張居正之後,越看越喜歡,就讓張居正跟與他同歲的朱憲火節做好朋友。兩個人年歲相當,還是有共同語言的。況且朱憲火節作為遼王王位的繼承人,平常被管得很嚴,根本也就沒什麼朋友,所以一下子也就跟張居正玩到了一起。
但是毛妃對自己家這個紈絝子弟朱憲火節總是看不順眼,所以就當著所有人的麵教訓朱憲火節說:“你這樣不上進,終有一天要給張居正牽著鼻子走啊!”
這句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少年的朱憲火節當時就狠狠地盯了一眼旁邊的張居正,心裏仇恨的種子就開始種下了。
弗洛伊德說過,童年的一些心理傷害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毛妃這句話對朱憲火節自尊心的傷害真的就影響了他的一生。
後來,張居正鄉試落榜,這種傷害大概在朱憲火節的心裏減輕過一些。可等到張居正又以十六歲的年齡成為當地最年輕的舉人的時候,這種傷害又加重了。
這時候朱憲火節已經成了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尤其是他這時守孝期滿,已經繼承了遼王的王位,成了個飛揚跋扈的第七代遼王。因為毛妃越來越管不了朱憲火節了,但看到張居正的中舉,又借著這個話題把朱憲火節數落了一頓,所以朱憲火節這個十六歲的逆反少年才會在回到自己屋裏後摔桌子、砸板凳地發泄起來。
按道理,這樣發泄一下也就完了,可這個朱憲火節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十六歲少年,他現在可是遼王啊,人的身份一旦特殊起來,心理就會相應的膨脹起來。所以他摔完東西之後,突然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想出了一個狠招來。
什麼狠招呢?
這個十六歲的少年決定痛下殺手,一泄多年來因張居正而受的惡氣。
他以遼王的身份專門擺下一桌酒席,隻把正在當班的張鎮請來,說是要為他的好朋友張居正的中舉慶賀一下。
張鎮當然高興得要命啊,自己的孫子高中舉人,自己的老板又擺酒祝賀,所以什麼也沒想,高高興興地去喝這鴻門宴了。
小遼王朱憲火節一杯杯的賜酒,張鎮就一杯杯的喝,最後張鎮實在喝不下了,可遼王不答應,還是逼著他喝。這一下張鎮也懵了,但問題這會兒已經醉得不行了,自己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兒,反正遼王讓喝還得喝啊。喝到他自己已經醉得不醒人事,杯子也拿不起來的時候,遼王朱憲火節還要讓他喝。張鎮自己喝不了,朱憲火節就讓人架著張鎮把酒給他不停地灌下去,一直灌到灌也灌不下去了,朱憲火節才作罷。
大概這個朱憲火節也並沒想過一定要搞出個什麼結果,他就是想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報複一下張居正。可現實的結果卻是,張鎮,這個張居正敬愛的爺爺最後給灌死了。也可以說是醉死了。
這一下,張家從張居正中舉的快樂裏一下跌落到張鎮猝死的悲傷裏。但誰也不能說就是朱憲火節害死張鎮的,因為張鎮是為了慶祝張居正的中舉而醉酒死的,這隻能說是樂極生悲的偶然事件。你能說是遼王賜酒慶祝是有意謀害嗎?不能啊!所以,張家也隻能把這事打落了牙齒往肚裏咽。
尤其是張居正,他的這個爺爺我們上一講說過,少年時遊手好閑,但也有幾分遊俠仗義,後來做了遼王府的護衛,多少有點回歸了他們張家原來的軍事傳統。所以我想,張鎮的這種性格和尚武習氣對張居生幼年的影響一定更大,要不然成年後的張居正也不會跟戚繼光等人結成莫逆之交了。所以,少年時候的張居正對這個爺爺一定很敬愛。遼王朱憲火節灌死了他爺爺,他心裏應該跟明鏡似的,可這件事兒之後他還是跟遼王一如既往地作好朋友,並沒有因這件事兒跟遼王有什麼不愉快,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這就要說到張居正的性格和我們稱他為天才的地方了。
天才
我們知道當時人稱張居正為天才,主要是因為他的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