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沉醉於對漢代政論文治國之道的研究,所以疏忽了對八股文形式上的訓練,這就是張居正第二次落榜的真正原因。
這也證明了思考力與政治眼光的訓練才是這個天才成長過程中特別追求的學習內涵。
恩怨
第三個證明,那就是他跟遼王朱憲火節的私人恩怨了。
在朱憲火節害死張居正的爺爺張鎮之後,張居正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而且一直還是跟朱憲火節保持著很好的朋友關係。
比如在踏入仕途後,張居正因為要躲避政治鬥爭,很快就回家休養了三年,這三年裏,他經常跟遼王朱憲火節混在一起。朱憲火節呢,也經常拉著張居正去遊山玩水、詩酒聚會。因為他是遼王啊,所以張居正也不能拒絕,有時候他甚至還得陪著這個紈絝子弟去一些花紅柳綠的地方,所以張居正曾在這一時期的詩裏表現過憤懣與苦惱的情緒,這裏頭固然有憂國憂民的成份在,但也應該有他那位好朋友朱憲火節的成份在。
所以那一段時間,朱憲火節把張居正折騰得夠嗆,大概從十六歲灌死張鎮之後,朱憲火節的心裏就很痛快,心的話當年毛妃非要說你張居正要牽著我的鼻子走,現在看看是誰牽著誰的鼻子走啊?
可張居正也沒閑著,他在這一段時間的文章裏把遼王的一些不法行為,尤其是可以變成日後政治把柄的行為都記錄了下來。
朱憲火節不是天天逼著張居正陪自己玩嗎?於是他的那些糗事,張居正也摸得一清二楚。什麼霸占民女啊,什麼私自另立遼王繼承人啊,甚至私自擅離遼王封地啊,這些對於日後的清算可都是非常關鍵的證據。畢竟在人事鬥爭上,遼王這個紈絝子弟跟天才的張居正沒得比。
這裏頭,有一個細節頗能說明問題。這個細節是一篇文章。
張居正進入官場後,就遇到了權相夏言與奸相嚴嵩你死我活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張居正到底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會有怎樣的心路曆程,這個我們下一講再說。問題是張居正在夏言與嚴嵩鬥爭的縫隙裏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論時政疏》。
這篇文章把當時國家政治危機的幾個方麵分析得都很透徹,體現了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的敏銳的政治眼光。
這篇文章也受到了當時一個重要人物的注意,這個人物是繼顧璘之後,第二個可以稱為是張居正的精神導師的人物。他是誰?我們也暫且先賣個關子。他因此而看重張居正,並著力想把張居正培養成政治接班人,這說明張居正的這篇分析時政的《論時政疏》裏表現出突出的政治天賦來了。
但世人往往並不知道,張居正這篇《論時政疏》所表現出“政治天賦”的內涵並不隻限於治國韜略方麵,這篇小小的文章還透露出了張居正這個“政治天才”的心機與性格。
在《論時政疏》裏,張居正列舉了當時政治危機最迫切的五大問題,分別是“宗室”問題、人才問題、官僚問題、軍備問題與財政收入問題。張居正後來的改革有一篇綱領性的文章叫《陳六事疏》就是在這篇《論時政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份量可想而知。
但仔細分析這篇文章,曾經為張居正做傳的朱東潤先生發現過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後麵說的四個問題確實都是當時政治腐敗、國家危機的症結所在,但第一個“宗室”問題的提出,卻明顯有些莫名其妙。
因為從明代的政治史來看,甚至隻從嘉靖朝的政治史來看,所謂的宗室也就是各分封王那些不規矩的事兒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兒,更不要說算是國家政治危機的症結所在了。在這一方麵,明朝的形勢明顯跟西漢初年的“七王之亂”根本就沒可比性。但張居正卻在這篇嶄露頭角的文章裏把他做為第一條來說,這豈不是太沒有政治眼光了?
不要說跟“政治天才”的說法不符,就算是跟這篇文章《論時政疏》的“時政”這個題目也不相稱啊?
這又是為什麼呢?
張居正在說宗室問題的時候說:“乃今一二宗藩,……競求真人之號,招集方術逋逃之人,惑民耳目……而尾大之勢成。”(《張太嶽集·奏疏十二·論時政疏》)
這話明顯誇大其詞,甚至說得有造反的跡象。若是按他這篇文章的邏輯,為國家政權的穩固考慮,第一件事就是得先拿掉這幾個藩王的封號,繼而殺掉這幾個藩王才能永絕後患。
那麼,當時符合張居正所指的有哪幾位藩王呢?
一個是徽王朱厚爝,一個就是遼王朱憲火節。這兩個人都跟著嘉靖皇帝在崇奉道教,而且也都挺荒淫無恥的。
這下,張居正把宗室問題放在第一個的私下目的就不言而明了。
但朱東潤先生又分析說,嘉靖皇帝自己就迷信道教長生理論,像遼王朱憲火節迷信道教那完全是拍皇上馬屁,因此聚了點兒眾、鬧了點兒事兒,嘉靖帝哪會當回事兒呢?所以這種上疏是根本動搖不了憲火節的。
但我想,朱東潤先生的理解可能還隻是一位忠厚長者的想法,張居正這裏完全可能隻是一個伏筆,他並不是現在就要達到報複的目的,他是想要提出一個導向來,以便在將來可以痛下殺手。
這也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十六歲他爺爺被害死的當年並沒有表現出憤恨與不滿來,因為他那時候除了憤恨與不滿沒有任何辦法,但現在不一樣了,他進入了官場,而且在向往權力,他的複仇已經從一篇文章裏露出了蛛絲馬跡。
後來,隆慶二年,在張居正進入內閣一年多之後,遼王朱憲火節倒黴的日子終於來了。不過,當時並看不出來遼王的出事跟張居正有任何關係,這也張居正的高明處。
先是有禦史彈劾遼王犯有十三條大罪,其中主要的罪狀與張居正當年在文章裏記錄的都是一回事兒。因為有禦史彈劾,所以朝廷便派了刑部侍郎也就是司法部副部長作為欽差大人直接到江陵去查這件事兒。
看到朝廷如此重視,這個雖然已經四十四歲了、但本質上還是個紈絝子弟的朱憲火節被逼急了,他居然毫無政治頭腦的幹起了驚天動地的鳴冤的事兒,還在府中挑起了鳴冤的大旗。內容是鳴冤,但架勢卻像造反。於是當地官員迅速調集部隊,把遼王府團團包圍。
後來,去調查的刑部侍郎洪朝選還算正直,堅決不肯報朱憲火節是造反,但朝廷的結論還是廢了遼王封號,將朱憲火節貶為庶人,永遠軟禁起來。後來,這位曾經自以為牽著張居正鼻子走的遼王朱憲火節就在高牆下度過了慘淡的餘生。而遼王府後來竟也成了張居正家在江陵的府第。
當時人紛紛指責張居正公報私仇,張居正也無從辯解。後來甚至因為洪朝選當初不肯誣陷朱憲火節造反,萬曆八年,在張居正最當權得勢的時候,洪朝選也被莫名其妙地陷害,最後死在獄中。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雖然世人都說張居正是幕後的策劃,但也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這些事就是張居正一手策劃的。但有一點卻可以確定,那就是以張居正當時的權力和能力來看,他要是能施以援手,他的少年好友朱憲火節和那位洪朝選的下場都不會那麼慘,所以他在這些事裏畢竟是脫不了幹係的。
這就是具有天才之稱的鐵腕張居正,他麵對落榜挫折固然表現出了寬闊的胸襟,但他麵對個人恩怨,也有睚眥必報的手段。
不過從人性的本來麵目來看,人就是這樣的,在心靈的世界裏,不是善戰勝了惡,就是惡一時戰勝了善。大善者固然有小惡,大惡者也多少有些小善。
從明代的曆史來看,張居正的善應該是大善,而他的惡應該隻是小惡。
但當小惡的張居正碰到了大奸大惡的嚴嵩,他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請看下集:《直麵奸相嚴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