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講 直麵奸相嚴嵩(1 / 3)

入官場

上一講我們說到,張居正進入官場後,第一個要麵臨的問題並不是什麼國計民生的大事。

那麼會是什麼呢?

跟所有剛進官場的人一樣,張居正要麵臨的是人事關係,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事關係,而是如何麵對明代最大的奸臣嚴嵩的問題。

為什麼張居正一進官場就和大奸臣嚴嵩發生了關係呢?我們說他剛進官場的時候,肯定還隻是個小官兒,事實上張居正確實在五品以下的位置上做了十幾年,而嚴嵩一直都是內閣首輔,是宰相,張居正怎麼跟他搭得上邊兒呢?

這就要說到張居正當的是什麼官兒了。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張居正考中了進士。

然後當了個什麼官兒呢?

當了個翰林院的庶吉士。

這個庶吉士取自《尚書》裏的“庶常吉士”這個詞兒,是對青年才俊的一種美稱。明朝設這個官職,其實是為了讓那些剛進官場的青年才俊,先別急著折騰,先旁觀、學習一下國家行政工作是怎麼展開的,所以它隻是一個見習的位置。這就像我們現在大學生分配工作之後到單位都有個見習期、試用期一樣。

等到三年見習期滿,你就可以正式進入翰林院當編修了。張居正就是嘉靖二十九年正式當上了翰林院的編修。

這個翰林院在明代那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它基本上相當於國家行政學院,《明史·選舉誌》(卷70)裏說翰林院裏的知識分子,官場上是“群目為儲相”,也就是說但凡能進內閣的人,都要有過在翰林院的工作學習經曆,所以這裏的人都被當成是有可能成為將來的宰相的。

這樣,翰林院其實就是一個國家高層幹部的培養基地。

因為翰林院這麼重要,所以按明朝的規定,內閣首輔,也就是宰相,必須同時兼管翰林院,也就是兼任這個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這樣作為翰林院編修的張居正就和作為內閣首輔的嚴嵩發生了關係:一方麵他們可以算是一個單位的同事,另一方麵他和嚴校長之間也有了一層師生的關係。

我們常說,人很簡單,事也很簡單,但人事,就不簡單了。張居正這樣一個有抱負的青年,一進入官場就這麼靠近權力中心,所以他要在人事關係上做出考慮,並跟當朝宰相嚴嵩適當地套點近乎,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當然,促使張居正跟嚴嵩發生關係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嘉靖朝那兩場有名的政治鬥爭。

一場是夏言與嚴嵩的鬥爭,另一場是嚴嵩與徐階的鬥爭,這兩場裏嚴嵩都是個核心人物。

在這兩場曆經數十年的政治鬥爭麵前,張居正肯定要做出反應:

第一,他要麵臨一個站隊的選擇,也就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是加入哪一個政治集團的選擇。

第二,因為靠近權力中心,而他自己的官職又不太高,所以他不用過分地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也就是說他可以在這幾場最為精彩的政治鬥爭裏冷靜、客觀地學到很多東西。

事實上,張居正在掌權之前,也就是在他的萬曆新政之前,明代嘉靖朝到隆慶朝,也就是明代第十到十一個皇帝之間,有名的政治鬥爭還不隻這兩場,嘉靖朝是嚴嵩的兩起,隆慶朝還有兩起,分別是徐階跟高拱的鬥爭,以及高拱跟張居正的鬥爭。這四場鬥爭中,張居正的卷入程度越來越深,甚至最後也成了政治鬥爭的主角,並最終獲得了勝利。

但我一直認為,張居正之所以能獲得最終的勝利,他之所以能在後來的政壇上那麼如魚得水,一方麵固然跟他的政治天賦有關,但另一方麵,也跟他在這幾場政治鬥爭中所接受的“崗前培訓”有關。

那麼在前三場鬥爭中,張居正是怎麼介入的呢?他在這前三場的“崗前培訓”中又學到了哪些鬥爭技巧呢?

今天我們就先來看一下,這第一場夏言和嚴嵩的鬥爭,到底給張居正帶來了怎樣的震撼。

怪嘉靖

張居正剛進官場的時候,夏言和嚴嵩分別是內閣首輔和次輔,也就是說夏言是正宰相,而嚴嵩是副宰相。但奇怪的是我們可以在《張太嶽集》裏找到這時候張居正跟嚴嵩的聯係,但卻根本找不到他跟夏言的任何一點兒聯係。

其實,這也不奇怪,因為張居正作為一個剛進官場的見習生,大概還沒來得及考慮怎麼發展與高層的人事關係,這個夏言就倒台了。

說起夏言和嚴嵩的鬥爭,我覺得有個最大的啟示,就在於在政治鬥爭中,一個人的姿態,也就是是高調還是低調,決定了一個人所處的政治環境。這在夏言和嚴嵩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因為嘉靖皇帝在明代皇帝中是個特別“特別的家夥”,所以,他的性格和習慣跟一般人都不太一樣。

不過話說回來,明代皇帝中除了朱元璋也沒幾個正常的,我們在第一將裏不是說過嗎,清人蔡岷瞻在《廣陽雜記》裏就評價過:“明隻一帝,高皇帝是也”。也就是說他認為明代的皇帝裏頭就一個朱元璋還算是個正常人。

這個嘉靖帝是半路上當上皇帝的,因為他的前一任武宗皇帝死了,這個武宗就是那個喜歡玩打仗,還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的那位糊塗皇帝。因為武宗沒兒子,也就沒繼承人了,而武宗皇帝自己也是根獨苗,所以大臣們就擁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當了皇帝。

當了皇帝之後,嘉靖反倒心理不平衡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想給他自己死去的親爹上個太上皇一樣的名號。

可大臣們不幹。

大臣們都覺得按照朝廷的禮法,那是沒辦法才讓你來當這個皇帝的,你應該就像是過繼過來的一樣,應該還是跟著武宗皇帝,尊武宗的爹也就是嘉靖的伯父為太上皇啊。

但這樣嘉靖又不幹。他心的話我都是皇帝了,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啊,怎麼著給自己的親爹弄個好聽點兒的封號也不算過分吧。況且,就算按邏輯來說,隻要我是皇帝,我爹當然就是太上皇了,你說你們這幫大臣的邏輯學是怎麼學的啊!

這麼著,他就跟這幫大臣們擰上了。明代的文人們都是倔脾氣,就好扮個嘴、鬥個氣兒什麼的,這皇帝不肯退步,他們還不肯了,整天就為這事兒在朝廷上鬧個不停。這就是明代有名的“議大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