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講 直麵奸相嚴嵩(3 / 3)

再有就是離間夏言跟言官的關係。

明朝的官僚係統內言官屬於監察係統,他們的力量很龐大,言官的作用就是議論朝政,他們動不動就彈劾誰一下,所以離間了言官跟夏言的關係,就可攪得夏言不得安生了。

在完成離間之後,嚴嵩第二種手段就更毒辣了。這種手段叫“借勢”,也就是借一件具體事件的發展勢頭,把水攪混,然後趁機落井下石,置人於死地。這一招特別狠,夏言果然中計。這個過程,當時剛進入官場的張居正也有幸親眼目睹了的一段。

夏言雖然有些剛愎自用,但一心為國事而操心,並沒覺察到嘉靖對他態度的變化,也沒提防到嚴嵩的工作已經做得很深入了。

說他還是趾高氣昂地做他的宰相工作。嘉靖二十六年,被夏言一手提拔上來的陝西總督曾銑,想解決蒙古人後裔韃靼在河套地區的威脅,就想用武力收複河套。在這一點上夏言很支持,嘉靖開始的時候也很支持。但明王朝自英宗以來已經被蒙古人給打怕了,所以在這件大政方針上,夏言是勇往直前的,但嘉靖卻是反複無常的。

夏言關鍵的失誤是忽略了嘉靖的態度和嘉靖那種猜疑的性格。

據說夏言的嶽父也很支持收複河套的計劃,而夏言的嶽父和曾銑又私下裏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夏言就在這件國事上讓自己的嶽父作為中央和曾銑之間的聯係人。這可犯了國家公共事務操作辦法的大忌,也就是領導幹部的親人和家屬不能參政預政。

嚴嵩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也抓住了這一點大做文章。

他通過太監裏的內應了解到嘉靖不敢下收複河套的決心,後來就在嘉靖要搖擺、要翻盤的時候,嚴嵩抓住這個節點,乘機誣告夏言與曾銑內外勾結,家人交易,實際上是要借收複河套謀取私利,從而陷國家於危機之中。

你說這都是什麼理由啊,但凡嘉靖腦子清楚點也不會相信啊,可嘉靖看夏言的嶽父攙和在其中,就信了嚴嵩的話。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曾銑先以誤國、通敵、貪汙等罪名被抓。當時,夏言正在出差回北京的途中,說剛到了通州,他就聽到了曾銑被抓的消息。夏言突然意識到整個問題的嚴重性,也突然意識到這其中一定有嚴嵩的黑手在,所以他大呼了一聲,說“噫!吾死矣!”就是說“哎呀,這下完了,這下我要被嚴嵩害死了!”

這時候,他意識到他中了嚴嵩的奸計了,可一切都晚了,就在他喊出這一聲猛然醒悟的話的時候,朝廷來抓他的錦衣衛也到了通州。後來一個堂堂宰相夏言,還有一個堂堂總督邊關事務的大帥,都以莫名其妙的誤國罪被殺掉了。

這一下朝野震動,而嚴嵩也就此取代了夏言,成為了嘉靖朝權勢熏天的內閣首輔。

結交

夏言的死,在當時實在太出人意料了。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考上進士、進入官場的時候,他還是當朝宰相;可張居正的見習期還沒滿,一個當朝宰相就莫名其妙地給殺掉了。

北京的官場上,上上下下的官員都非常震驚,更不用說張居正這個剛剛進入官場、還在見習期內的庶吉士了。

所以有關這件事情,雖然張居正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信息,並沒有交待過他當時的想法和看法,但作為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抱負的年青官員,張居正的內心深處一定也受到過不小的震動,這從他在這件事後跟嚴嵩的接觸上大概也看得出來。

明眼人都知道是嚴嵩害死了夏言,《明史·夏言傳》就說夏言臨死前曾上疏嘉靖,指出是嚴嵩陷害他的。所以以夏言的地位,突然被嚴嵩扳倒,而且遭到的不是什麼勒令退休、或者罷官的命運,而是殺身之禍,這就太讓當時的官員們吃驚了。所以當時嚴嵩一取代夏言之後,依附嚴嵩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張居正並不了解這場鬥爭的來龍去脈,他也不知道嚴嵩與夏言各是什麼樣的人,他隻知道嚴嵩現在是他的校長、是他的老師,而且還是內閣首輔;他隻看到在收複河套這件國事上,大家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呢,嚴嵩居然就把一個當朝宰相和一個邊關的總督給放倒了。所以作為新進官場的年青官員,張居正很自然地與嚴嵩套上了近乎。

在張居正的《張太嶽集》中總共有十幾篇為嚴嵩父子寫的讚美詩,還有一些文章。有的是為了嚴嵩的生日慶賀,有的是過節的時候寫的慶賀詩文,還有一些是代嚴嵩寫的上奏朝廷的賀表。其中最早的詩文就是始於這個時期。

你看,從慶賀生日的詩文,到一些無關緊要的日子也要寫慶賀詩文,再到嚴嵩後來甚至讓年青的張居正代他寫上奏朝廷的賀表,這基本上可以看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張居正與嚴嵩的關係是越走越近的,而且嚴嵩對張居正也是比較欣賞的,要不然也不會讓他代自己寫文章了嘛。

但我們不能說,這就代表著張居正要加入嚴嵩的政治陣營了。

在“加入哪一個政治陣營”這個根本性問題上,我覺得張居正的政治敏感與政治天賦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首先,他知道在官場上,你可以孤芳自賞,但你要想有所作為,就一定不能孤立無援。因為官場是最講究團隊合作的。“官場官場”,沒有共振和呼應,哪來“場”的效應呢?

所以他剛入官場,就在嚴嵩的權勢麵前,伸出橄欖枝來,這說明他是有了這個準備的。

但其次,有了這個準備,並不代表就已經做出了必然的選擇。

張居正向嚴嵩伸出的橄欖枝,更象是一種政治觸角,他這樣做的目的,隻是為了保持一種可能性罷了。

可現在不選擇,不代表永遠不選擇。張居正水平再高,也終歸要有自己的立場。在政治上,最壞的情況不是你沒能力,而是你沒立場。

在即將到來的第二場風雨中,張居正麵臨嚴嵩與徐階兩大政治集團,他到底是該向左走呢還是向右走呢?到底張居正最後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而什麼樣的因素會成為決定張居正選擇的標準呢?

請看下集:《向左走向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