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在與馮保的鬥爭中意外落馬,細究起來,關鍵隻是因為自己的一句口誤。
他說:“十歲的萬曆做天子,年齡實在太小了。”
這就叫禍從口出,讓馮保抓住了把柄,做足了文章,使得那個被高拱忽視了的最關鍵的女人,也就是萬曆的生母李貴婦在政治態度上發生了動搖,從而導致了高拱的撤職和被逐。
在高拱離任之後,因為國不可一日無相,所以作為內閣次輔的張居正就立即接替了高拱的位置,成為了內閣首輔。
我們用了兩講的內容,辨析了《明史》所謂張居正參與了馮保陷害高拱的“陰謀論”的觀點。可以發現,陷害高拱的隻是馮保,不是張居正;而決定高拱命運的,則是萬曆的母親李貴妃,也不是張居正。
貴妃
說到這位李貴婦,《明史》裏頭雖然有她的傳,但記載也不是很詳細。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她姓李,但到底叫什麼名字,《明史》裏也沒有明確地說。在野史和民間傳說裏,說這位李貴妃有個很通俗的名字,叫李彩鳳。
這個名字之所以很通俗,是因為她倒確實來自於民間。
李彩鳳的爹李偉原來隻是河北農村裏的一個泥瓦匠,後來實在窮得過不下去了,才拖家帶口地到了北京來謀生。到北京還是過不下去啊,所以李偉後來一狠心,就把女兒李彩鳳賣到了當時的裕王府,做使喚丫頭。
李偉這一輩子都鼠目寸光得很,唯獨這件賣女兒的事兒,將錯就錯,反倒促成了李家的飛黃騰達。
當時的裕王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他一時興起,臨幸了當時作為婢女的李彩鳳。而李彩鳳呢,雖然長得很漂亮,但長得好還不如生得好,當年就給隆慶生了個白胖小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萬曆。
因為隆慶的正室陳王妃隻生過一個女兒,而且沒多久還夭折了,所以隆慶還沒有登基之前,就把李彩鳳封為了才人。後來隆慶登基了,陳王妃成為了陳皇後,而李才人就升格成了李貴妃。
李貴妃總共給隆慶生過兩個兒子,而且隆慶後來總共也就這兩個兒子。這下李彩鳳的地位,那就可想而知了。
但我們說這個李彩鳳不愧是窮人的孩子,質樸得很。她在宮中並不恃寵耍威,對於陳皇後,她更是恭敬得很,這從一個小事就可以看得出來。據說不論是在隆慶生前還是隆慶死後,也就是李彩鳳的兒子萬曆登基之後,李貴妃對陳皇後都是一樣的尊敬。她每天早晨都要帶著小萬曆到陳皇後那兒去請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論刮風下雨,從不間斷。
陳皇後因為跟她感情很好,所以幾次都說:“妹妹,不要拘這樣的禮,況且孩子那麼小,每天一大早拉他起床來請安,孩子多辛苦啊!”
可李貴妃怎麼說呢?她說:“這是老輩傳下來的規矩,我怎麼敢違反祖宗的規矩呢?而且,這對孩子也是種教育,也是有好處的。”
你看,從這種小事兒,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這個李貴妃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後宮中一位難得的聰明而且賢德的女人。
在充滿爾虞我詐的後宮中,她知道和平共處、與人為善才是生存的基本法則。即使是在十歲的萬曆登基之後,也就是她基本上已經算是“垂簾聽政”之後,她對陳皇後的謙恭與感情還是絲毫不減,說明這個人在本性上也是非常善良的。
第二,她這種言行上對自我的約束,一方麵出於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麵也出於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之心。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等到隆慶死了,李貴妃就更注意對萬曆的教育了。可以說,如何把小萬曆培養成一個好皇帝,才是這位母親最大的心事。所以她不辭辛勞,從生活的點滴做起,也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影響。
可以說,也正是出於這種母親對孩子命運的關注,使得李貴妃在隆慶死後突然就緊張了起來。
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四個字——“主少國疑”。
也就是十歲的萬曆登基,他一個十歲的孩子怎麼才能當好、當穩這個天子呢?而麵對這麼一個小孩子的天子,那幫閣老大臣們又會動什麼心思呢?
這無疑是李貴妃最擔心的問題。
而不識時務、不識大局的高拱,一頭就撞進了李貴妃的這種擔心裏。他那句“十歲的孩子怎麼做天子呢”正喊出了李貴妃心裏的恐懼與憂慮。這下好,一下就激發出了一個母親保護孩子的本能,也就是“護犢”的本能,所以李貴妃終於忍不住走上了政治的前台,親手驅逐了高拱。
但李貴妃終究是一個善良的女性,她不像慈禧太後或武則天那樣有著天生對權力的渴望,所以她注定不會真的來垂簾聽政。
於是在趕走高拱之後,在“主少國疑”的局麵同樣沒有消除的情況下,李貴妃急需一個依靠,一個雖然不能說是政治上的依靠,但至少可以算是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這種需要下,一個機會應運而生了——在李彩鳳的命運裏,在那個貴為皇帝的隆慶死後,第二個最重要的男人出現了。
他,就是張居正。
溝通
張居正不像高拱。
他在高拱跟馮保的鬥爭中揀了個便宜,應該說,他並不拒絕揀這樣的便宜,甚至也有可能渴望揀到這樣的便宜。但他需要揀這個“便宜”,是因為他希望朝廷能給他一個機會,而他也能給這個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一個機會。也就是說他的報國之心、改革之誌讓他心甘情願地去揀高拱和馮保鬥爭後剩下來的這個“大便宜”,雖然這會落下口實,但相比較於他心中的政治理想而言,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在高拱退職後,張居正勇挑重任,接替了高拱的位置,擔起了大明王朝的擔子。
當然,對此他並不是興高采烈,相反,卻是如屢薄冰、如臨深淵。
為什麼呢?
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高拱留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
雖然這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的爛攤子的局麵並不能說是高拱造成的,這主要是前朝積累下來的弊病造成的,但一向以能幹事兒著稱的高拱對於改變這種局麵並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他雖然在任上也做了不少事,但往往是拆東牆補西牆,許多方麵都沒能解決根本問題。比如到高拱罷職的時候,國家財政已經空虛到了極點,戶部裏連一點多餘的銀兩都沒有了,人員工資都要發不出來,整個國家機器眼著看就沒有“money”這個“潤滑油”了。
另外,由於高拱喜歡結黨、搞派別,所以整個官僚隊伍也漸漸形成了黨爭的風氣,這比財政上的漏洞還可怕。這些都是張居正要麵對的難題。
第二,比這些政治難題更讓張居正感到為難的,就是如何麵對李貴妃和小萬曆這對孤兒寡母。
從高拱的失敗裏,張居正分明看到了那個少年天子的身後站著一個強勢的母親。雖然強勢,卻又在內心深處有著無助的感覺,所以她在驅逐高拱的詔書裏才會說:“大學士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驚懼。”這“日夕驚懼”四個字,表現出來的那完全就是一幅驚弓之鳥的形象,雖然可能誇張了點兒,但李貴妃的那種無助的心理還是明白地表現出來了。
那麼,張居正該如何既能順應李貴妃的強勢,又能安撫這個女人的無助呢?
這在眼前,明顯比應付高拱留下來的那個爛攤子還要來得重要得多。高拱就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失敗了。所以這也就可以看出張居正的聰明來了,他不像高拱,在隆慶死後,什麼太監、內閣、內政、外政,那都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的是最高權力背後那個需要理解與幫助的女人。
所以,張居正一接替高拱之後,立即做了這樣幾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