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老實話,劉台這抱怨看上去也是有道理的。說起來,確實也就是打了個報告,也不算什麼大事。況且還是打勝仗的報告,你要說是打了敗仗,遷怒下來,還可以理解。這打了勝仗了,至於為這點小事生氣嗎?
另外,人家劉台還是你張居正的學生,還在江陵任上嗬護過你們張家,你張居正至於為這麼點小事發這麼大的火嗎?
這就要說到張居正的遠見卓識與深謀遠慮了。
看起來,劉台隻是違反了考成法的規定,受了考成法的懲罰。但張居正關心的重點,是監察權對地方軍政決定權的影響。
張居正對於這些中央特派員的權力過大,甚至嚴重幹預地方軍政長官的決定權向來心懷憂慮。他在這件事後給一位地方巡按禦史的信中說:“近來撫、按諸君,不思各舉其職,每致混雜,下司觀望,不知所守,以故實惠不流。至於直指使者,往往舍其本職,而侵越巡撫之事,違道以幹譽,徇情以養交,此大謬也。”(書牘十三《答蘇鬆巡按曾公士楚言撫按職掌不同》)
這段話是說,這些中央特派員到了地方,本身在軍政領域並不專業,但喜歡指手劃腳,幹政預政,以至於下麵的人也不知道聽誰的好,人事關係也很混亂,這樣下去,總有一天要出亂子的。
其實張居正這個擔心是很有道理的,國家行政,最要緊的一條就是職責分明。考成法的原意也是為了要達成這一點。古語尚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弄個特派員在身邊兒,他什麼事兒不管懂不懂還要下個命令、弄個指示什麼的,這和平時期還好,要碰到戰爭時期可怎麼辦?那不亂了套才怪。
這一點有一個很好的印證,那就是在張居正死後,到了萬曆四十七年,兵部右侍郎楊鎬經略遼東,與努爾哈赤展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遼東大決戰。這一戰本來明軍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資源上都占有很大的優勢,而且楊鎬作為主戰派是以國防部副部長的身份兼任遼東軍區司令員的,可見在戰爭意誌上那也是沒問題的。可是最後薩爾滸一戰,明軍全線潰敗,從此明朝與後金之間強弱易勢,大明朝走上了一味防守的被動局麵,也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
說起來,楊鎬遼東大敗有很多原因,但有一條,當時的中央特派員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紅旗督戰,一再催促,以致倉皇進兵,誤中埋伏,這不能說是一條最直接的失敗原因。
要從楊鎬遼東大敗的意義再回頭看張居正要製約這些中央特派員的權力,那我們就可以知道張居正現在對劉台的斥責那真是叫“防微杜漸”!真可以算是一種卓識和遠見啊!
可惜,張居正死後,明朝再無張居正!世間再無張居正!沒了張居正的大明朝,又焉得不敗乎!
學生告老師
我們話說回頭,張居正的這片苦心劉台哪能理解啊!他隻覺得這位張老師是小題大做,有意跟他為難。他想不通,自己好歹還算你張老師這邊兒的人,自己好歹對你們張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張老師怎麼能這麼對我呢?
難道——張老師、張首輔要舍我這“小卒”?
可問題是,人家舍卒都為了保車、保帥,你張居正又沒什麼要保車、保帥的,你現在舍我小卒又是為哪般呢?
人啊,就怕瞎琢磨。劉台這個人聰明、能幹,但就是心眼小。自己蹩了一肚子氣,越琢磨,這氣越不順。
剛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劉台越權上奏事件之後不久,我們前麵提過的那位傅應禎又上書攻擊張居正。這一次傅應禎攻擊的可不是張居正位高權重,也不是攻擊他的變法運動,而是攻擊張居正的賦稅政策。
上一講我們說過,張居正通過考成法整頓了官僚隊伍,但也帶來了一個意外的收獲,那就是財政上收繳了大量的欠稅,尤其是大地主階級通過土地壟斷、隱瞞不報、逃稅漏稅的很多欠款被追繳了上來。張居正很高興,下一步就準備趁勢要推行經濟體製改革,也就要是清丈田畝、試行著名的一條鞭法了。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傅應禎來攻擊他的賦稅政策、經濟政策,張居正一下可惱火了。
那些對他本人的攻擊,以及對他改革思想的攻擊,他都可以置之不理,因為他認為這些理論上的爭論沒意義。但幹涉到具體的經濟政策,尤其是這個經濟政策才見了一點點成效的時候,傅應禎上這麼一本,可真把張居正惹惱了。他上奏小萬曆,把傅應禎革職查辦,發配邊疆,並聲明要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反改革小團體。
正好這個傅應禎跟劉台又是多年的好朋友,兩個人的私交向來不錯。這下張居正要徹查傅應禎背後的小團體,劉台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了剛剛發生的越權上奏事件,以及自己與傅應禎的關係。於是,劉台確定他原來那位敬愛的張老師看來是要對自己下狠手了。
有了這個念頭,劉台一不作,二不休,搬不倒葫蘆灑不了油。於是他一狠心,鋌而走險,走了一步誰也沒想到的奇招。
什麼奇招呢?
他要挺身而出,告當朝宰相、他自己的老師張居正。
說老實話,張居正打擊傅應禎,那是因為傅應禎動了他改革的根本利益。他所謂的要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小團體,那也隻是敲山震虎,說說而已,那是為了給官場上下一個警鍾,讓大家別像傅應禎這些人一樣跟著瞎摻乎。張居正怎麼也沒想到這會跟劉台越權上奏事件有什麼聯係,更不會想到劉台會這麼小心眼兒把這些事都串聯了起來。這真叫“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劉台這一告,可真讓張居正大出意料之外。
有人會說,那麼多人攻擊過張居正,張居正都不當回事兒,怎麼劉台一告、一彈劾,張居正就這麼當回事兒呢?
這裏有兩個原因:
第一,劉台可以算是自己的親信,尤其是他在江陵任上的時候,跟張家的關係不一般,他對張家的很多事兒都很清楚。張居正自己是很清廉,可他管得了自己,他管不了他千裏之外的那個爹啊。所以劉台說不定還就掌握著什麼張家的把柄。
第二更關鍵,劉台那是自己的學生啊,大明朝自立國以來,雖然文人政治習氣濃厚,文人間黨爭不斷,但還沒有過自己學生告老師的事。在中國這樣一個“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日為父”的社會裏,這學生告老師對於誰來說,那絕對都是件顏麵掃地的事兒。這大明朝第一起學生告老師的事就發生在自己身上,這讓張居正還怎麼有臉麵在官場上混下去呢?
說張居正在內閣裏看到遼東巡按劉台洋洋灑灑彈劾自己的數千言的表章的時候,當時就心灰意冷了,什麼改革之心、報國之誌,一下都在對政治的反感裏退居其次了。
張居正長歎一口氣,枯坐了半晌,突然提起筆來——不是要替小皇帝寫對劉台彈劾表章的處理意見——而是要寫:辭職報告!
要說劉台確實也還比較有才,他這篇攻擊張居正的奏章,不像別人寫的那些虛而不實的東西,他所告張居正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算是點中要害。正因為他是張居正的學生和親信,所以他的攻擊也才特別的有份量。
總結起來,劉台主要指出了張居正的六大罪狀。
第一,張居正名義說遵守祖宗法度,可他隻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而已。事實上,他執政後所做的,全是違背祖宗法度的事。這叫欺世盜名。
第二,太祖皇帝強調監察係統的作用,所以我大明朝在六部之外專設六科,而且六科直接向皇帝負責,用意就是保持監察係統獨立。
現在張居正施行考成法,讓六部向六科負責,六科又向內閣負責,這樣監察係統不就變成了內閣的下屬了嗎?監察權還怎麼保證獨立性呢?
第三,張居正用人結黨營私。
幹部任用都是有一定慣例的,比如說所有的內閣成員都要有當過翰林院庶吉士的經曆,這是多少年來不變的規矩。可張居正提拔張四維越級進入內閣,而張四維根本就沒當過庶吉士。張四維什麼人呢?他不過是張居正好朋友王崇古的外甥罷了。
這裏,我們要插一句,這個張四維我們以前還提到過,他是高拱的親信,(您還記得吧)高拱就是因為要提拔張四維進內閣,才要把殷士儋擠走,結果引發了宰相打架事件。張居正能不避嫌疑再用張四維,正說明他不結黨營私啊。可話在不同的人嘴裏,就有不同的說法。在劉台那兒,他看到的隻是張四維是張居正好朋友的外甥。
第四,張居正擅權自用,他主持內閣,控製了行政與監察兩大係統,自己居然以宰相自居。
太祖皇帝明確表示過不設宰相,設內閣不過就是個秘書班子,張居正不明白自己的崗位性質,以宰相自居,那就是大逆不道。
不僅如此,他巴結後宮,進獻什麼《白燕詩》,為天下士人恥笑;他還挾私怨打擊、報複遼王朱憲火節,更有甚者,後來還霸占了遼王的府第作為張家的私宅;連遼王他都挾私怨任意報複,更不要說有多少被他打擊陷害的正直官員了。
第五,張居正苛政猛於虎。
他為了催交往年所欠賦稅,往往給官員下死命令,這不僅弄得官場上人人自危,也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為此有家破人亡、背井離鄉的,皇上你都不知道,那是不計其數,這都是給張居正的苛政害的。
第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張居正生活奢侈,貪汙腐化,眾人皆知。
張家在湖北,原來也就很普通。可自打張居正當了內閣首輔,現在的張家,那是富甲荊楚,跑來送禮買官的人從早到晚不斷。至於侵占他人土地,掠奪別人財富的事兒,那更是不計其數,皇上派人一查便知。
證據
說實話,劉台指出的這六條確實切中要害。但就前五條而言,雖然事實大致不差,但如何評價那要分怎麼看。事實上,這五條所說的也正是張居正的改革成績所在。
他打著“祖宗成法”的旗號行改革之實,這說明他聰明。
他用考成法肅清官僚隊伍、使內閣集權,那是改革必要的權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