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講 成長中的煩惱(1 / 3)

自奪情倫理風暴之後,張居正的工作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對萬曆新政的反對派痛下狠手,甚至對自己的親信、部舊,張居正也鐵麵無私。當時很多人都評論他的風格太“操切”了,也就是說他太極端了。

但是,以前很在乎朝臣評論的張居正,在經曆了奪情風波之後,尤其是在當眾下跪、欲橫刀自刎之後,對於這些議論,根本不在乎了。操切就操切,隻要對國家有利,隻要對萬曆新政有利,隨你們怎麼說好了!

張居正不僅對親信、部舊操切,甚至對他的主人小萬曆和李太後都越來越操切了。

張居正對李太後的操切我們下一講再說,因為這雖然影響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但還不至於影響政治的大局。但張居正因為行為方式越來越嚴厲,從而導致他跟小萬曆之間關係的變化,那就非常關鍵了。可以說,這也是整個萬曆新政最大的隱憂。

因為張居正雖然算是萬曆新政的總導演、總策劃,但那個身為皇帝的孩子小萬曆才是他名義上的主人;而小萬曆雖然身為皇帝,卻又是改革家張居正最器重的學生和他唯一看中的改革的接班人。兩個人之間這種複雜的關係,使得他們的情感變化完全會對萬曆新政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親情

要說到兩人之間的感情,那就要回顧我們以前提到的內容了。我們在這個係列的一開始就說過,張居正作為大明王朝最好的老師,教到了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學生,也就是小萬曆,兩個人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可以說是相得益彰、相得甚歡。

從小萬曆的角度看,能遇上張居正這樣一位老師,那應該是不幸中的萬幸。

為什麼這麼說呢?

小萬曆九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隆慶帝就死了,小萬曆雖然說是皇位的繼承人,但同時,他也成了一個孤兒。他的母親李彩鳳雖然是個很聰明、也很強勢的女人,但此前畢竟未參政、預政,可以說沒有任何政治經驗。麵對強大的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尤其是麵對高拱與馮保之間你死我活的爭鬥,這對孤兒寡母那完全就是驚弓之鳥。

這時候,張居正出現在這對驚恐中的孤兒寡母的麵前,給了他們細心的安撫與嗬護,這讓寡婦李彩鳳和孤兒小萬曆都一下找到了依靠。尤其是小萬曆,因為母親特別依賴這位張先生,所以作為兒童的小萬曆也自然特別依賴這位無所不能的張先生。

張居正知道,小萬曆就是李太後生活的重心和希望所在,所以他也把全部的精力和愛心都傾注到了小萬曆的身上。

作為小萬曆的老師,張居正對於小萬曆的生活及教育可謂是嘔心瀝血、夙興夜寐。每次給小萬曆上課的時候,張居正都要提前半個多時辰,也就是一個多小時到課堂上做準備。身為一國宰相,在日理萬機之外,張居正還要親自為小萬曆編寫教材。為了要讓這個十歲的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充其量隻是一個語文老師的張居正還在教材旁邊畫上連環畫,以增加內容的生動性、可讀性。所以我們說過,是張居正開了後代插圖本教材的先河。就憑這份心思,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張居正在小萬曆身上傾注了怎樣的心血。

對於張居正的這片苦心,作為母親的李彩鳳能夠理解與感動也就罷了,但難能可貴的是,那個十歲的孩子小萬曆,居然也能有超出年齡特征的領悟與體會。

小萬曆還小的時候就多次表示過,說張先生對他的教導與愛護就像是父愛一樣真摯而無私,這讓他想起來就感到特別溫暖。這些在《神宗實錄》裏都有明確的記載。

其實,小萬曆這種超強的領悟能力也不難理解,因為父愛大概是人類社會及至自然世界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我個人喜歡看漫畫,最鍾愛的作品是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的《父與子》係列。我問過很多人,不論喜不喜歡看漫畫,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卜勞恩的《父與子》,也幾乎是所有看過的人都對他的作品表示由衷的讚賞。

卜勞恩的《父與子》為什麼能成為漫畫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呢?

答案不僅在於漫畫本身的機智幽默,更在於他的構思來自於真實的父子之情。卜勞恩接受采訪的時候曾經說過,他的故事可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大多來自於他和他兒子克裏斯蒂安的生活實踐。

這就可以見證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了——隻有生活,才是創作的源泉!

同時也可以看出來——隻有純真的父子之情,才能讓這部《父與子》打動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各種各樣的讀者。

小萬曆和張居正都沒讀過卜勞恩的《父與子》,但毫無疑問,他們對這種父子之情的領悟都是極為深刻的。小萬曆沒了父親,麵對這樣一位愛護、嗬護他的張老師,自然在情感上有了一種替代;而張居正此時孤身一人在遠離家鄉的京城,妻兒老小多年不在身邊,自然也把小萬曆對他的依賴看成是一種類似於親情的感情。

我們用“親情”這個詞來定義完全是有證據的,這個證據就是生活中他們相互關愛的細節。

小萬曆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懂得心疼人了。

張居正給小萬曆上課的時候,隻要到了夏天和冬天,小萬曆對於張老師上課的辛苦就分外不忍。他上課前都要到張居正站立的地方去站一會兒,為什麼呢?這倒不是像現在的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站在講台上,那純粹是體會一下當老師的威嚴。而小萬曆站在張老師講課的地方,是為了試一試張老師站的那個地兒冬天裏有多冷,夏天裏有多熱。這樣,小萬曆好讓人對那塊區域的溫度作適當的調節。

當然,那時沒空調,再調節也不過是微調,不過是夏天在張老師身邊放點冰塊,冬天在張老師腳下放塊毛氈。

雖然溫度上隻是微調,但這種行為方式,對於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那絕對不會是作秀,那絕對是出自真心的關愛了。

作為一個皇帝,小萬曆對於張居正的關心有時真的隻能用“親情”這種感覺才能解釋。

有一次張居正生病了,大概也就是感冒發燒,身上發寒。張居正拖著病體來上朝,一站上大殿,小萬曆隔著老遠就看出來了。他立刻停止朝議,親手為張老師熬了一碗薑湯,又親手端給他敬愛的張老師,讓張老師喝下去發發汗。

要知道再怎麼說小萬曆那也是皇帝啊,張居正再怎麼著也隻是個大臣,皇帝給大臣端湯送藥,好像在史書裏我們很少讀到吧!就算是三國裏劉備對諸葛亮尊敬成那樣,也沒見他給孔明先生熬過藥啊!那後主劉禪口口聲聲把諸葛亮稱為相父,也就是明確地把諸葛亮稱作父親,但也沒見他對病中的諸葛亮有過這種實際行動上的關心啊!

所以說,小萬曆這種舉動完全就是發自一個孩子的真心,完全不是所謂皇帝關愛大臣的作秀。

所以,張居正是含著熱淚喝下了這碗薑湯。

我估計張居正這碗湯喝下去之後,大概連為小萬曆母子粉身碎骨的心都有了!

後來,據《明神宗實錄》記載,張居正又生病的時候,要是在家休養,小萬曆都會親自為張老師抓藥,再包好了讓禦醫專門送到張老師家去。

所以我們套用“患難見真情”的話來說,那叫“生病見親情”!越是在病中,越是在一個人脆弱的時候,我們才越能體會到親情的溫暖。所以為什麼有些孩子願意生病呢?那是因為生病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不要求他們做奧數了,才會不要求彈鋼琴了,才能分外地得到親情的關愛與嗬護。

而當輪到小萬曆生病的時候,張居正的表現也十分感人。

據說有一次小萬曆出疹子,張居正作為一個大臣當然不能守在宮裏服侍,他也隻能隔些天率領文武百官來宮門前問候一下。可等到小萬曆出完疹子結了疤重新上早朝的時候,張居正竟然一直走到龍椅的麵前,撲通一下跪在小萬曆的身前,仰著個臉,盯著小萬曆細細地看。

小萬曆也不覺得奇怪,微微地俯下身對著已經兩鬢斑白的張老師說:“先生看朕容色如何?”

張居正也不答話,隻在晨光裏又跪著向前挪了挪,當他看到小萬曆氣色紅潤,又聽到小萬曆聲音清亮,知道小萬曆已經大病痊愈了。張居正這時候開心地笑了,一邊笑,一邊滲出了滿眼的淚花。

這時候小萬曆俯下身拉著張居正的手說:“朕日進膳四次,每次兩碗,但不用葷。”也就是彙報一下,說自己的食欲也很好。

張居正聽完抹了抹了眼淚說:“病後加餐,誠為可喜。但元氣初複,亦宜節調,過多恐傷脾胃。”也就是說大病初愈,胃口開了是好事,但不宜吃得過多,要一點一點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