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講 成長中的煩惱(3 / 3)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段話是說,小萬曆小的時候,都是馮保看護他的。等他以十歲的年齡坐上皇帝位置的時候,馮保還是從早到晚看護著他。小萬曆要是有什麼小錯誤,馮保就嚇唬他說“你再這樣,我就告訴你媽!”一聽這話,小萬曆就老實了。

但如果有些錯實在掩不住,被李太後知道了,李太後就嚇唬小萬曆說:“你再這樣,這就告訴你張老師!”

經過這兩級恐嚇,小萬曆就徹底老實了。

這說明,到李太後那兒,還隻是啟動“黃色預警”,頂多就算是“橙色預警”。但到張居正這兒,已經算是啟動“紅色警報”了。你說這小萬曆對張老師害怕成什麼樣!

當然,張居正作為大臣,雖然他是小萬曆的老師,但他倒也不敢打罵自己的皇帝學生。可即使沒有打罵,小萬曆也對他怕成這樣,這就更能說明這種家長式教育環境下學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了。所以張居正說不許辦燈會,就是不許辦燈會;說不許看焰火,就是不許看焰火。雖然張居正的出發點沒錯,但他完全忽視了一個孩子在心靈上的渴望與要求。

說實話,張居正並不知道他這個最得意的學生想要什麼,他跟大多數家長一樣,隻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教給他的就應該是他最需要的。

可惜,大人的“應該”和孩子心目中的“應該”永遠不是一回事兒。

這就要說到一個孩子成長的問題了。

美國曾經有部非常有名的情景係列劇,叫《成長的煩惱》。在劇中,家庭裏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望子成龍的父親與日漸長大的兒子邁克之間的矛盾。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教育難題,即一個父親如何麵對一個成長中的兒子的逆反心理。

據心理學家分析,男孩子最容易在十一到十三歲產生逆反心理,而在十六到十八歲這種逆反心理往往表現得最為強烈。

大概小萬曆的成長環境更為惡劣些,十一到十三歲的時候我們還看不到他的逆反表現,可到了十六歲之後,這種表現一下子就強烈起來了。

當然,公允地說,這種情緒的滋長也與張居正有關。

張居正在經曆過奪情倫理風暴之後,不論是性情上還是工作風格上都有很大程度的變化,時人評論是變得更“操切”,也就是更極端了。遺憾的是,因為小萬曆在張居正心中具有“接班人”的重要位置,他對小萬曆的期望也隨著這種“操切”變得極端起來。而在這種期望下,越是跟張居正有著類似於父子之情的小萬曆還就表現得越逆反。

比如說過了十六歲的小萬曆,結完了婚,成人了,思路和習慣也不再跟敬愛的張老師合拍了。而麵對這種不合拍,張居正的態度則是加大力度,一定要把它扭合拍,所謂“強扭的瓜”就是這麼產生的。

有一次,小萬曆覺得自己大內的錢不夠花了,就跟戶部多要五十萬兩。戶部說年初的財政計劃裏沒有這筆錢,所以國庫裏也拿不出這筆錢。

小萬曆一聽就說那就不走財政計劃好了,省得耽誤了其他方麵的費用。他轉頭命令工部,說你們不是可以鑄錢嗎?你們就另外給我鑄五十萬兩,這樣不用動原來的財政計劃,而我又有了多餘可用的錢。

說實話,小萬曆完全沒學過經濟學,這不怪他。可張居正聽到戶部的彙報後當時就很生氣,讓工部不要理這道命令,而自己則去苦口婆心地去找小萬曆說理。

小萬曆一見張居正就用質問的語氣問:“先生為什麼不讓鑄錢?我不用戶部的錢,讓工部鑄錢也不行嗎?”

張居正費神地解釋說:“天下有一兩銀錢,必有相應的一兩貨物。這叫物有所值。現在貨物不增加,而銀錢的總數要是增加了,那不就物無所值了嗎?”

小萬曆說物無所值有什麼關係,隻要有錢在,物不就有所值嗎?那意思是隻要錢能買東西,錢就是值錢的,東西也是值錢的。

你別說,他這個靜態的邏輯也是成立的。所以張居正費盡口舌給他解釋了半天,就差沒把“通貨膨脹”這個詞說出來了。但就算張居正能泄露天機把這個現代經濟學詞彙說出來,小萬曆估計還是不能接受,因為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是皇帝,江山都是他的,天下都是他的,為什麼天下的錢卻不是他的。張居正解釋得了通貨膨脹,卻解釋不了至高無上的皇權為什麼在現實中有那麼多束縛與限製。

所以,最後雖然小萬曆在這場有關鑄錢的辯論賽毫無疑問地輸給了他博學的張老師,雖然鑄錢最終還是被張先生否掉了,但小萬曆心中的憤憤不平卻是張居正已經撫不平的了。

在這場鑄錢辯論賽完敗之後不久,小萬曆又精心準備了第二場與張老師的辯論賽,這一次他的準備就充分多了。

萬曆七年的五月,張居正擬旨,封遼東總兵李成梁為寧遠伯,並準許世襲爵位。

李成梁是邊關大將,是張居正穩固國防的左膀右臂,再加上他累積功勞無數,最近又新獲戰功,所以張居正給李成梁的封爵,這一點誰也沒意見。

小萬曆也沒意見,而且他很高興地同意了張居正對李成梁的封爵。可第二天,他就讓太監到內閣傳口諭,讓張居正擬旨,擬封自己的嶽父王偉為永年伯。

張居正一聽眉頭就皺起來了,憑啥封了李成梁就要封你嶽父啊?那李成梁是因功封爵,你老丈人憑什麼莫名其妙地封爵啊?所以他不同意,回複小萬曆說李成梁因功封爵是名至實歸,你老丈人這時候跟著湊熱鬧恐怕不太合適。

哪知道小萬曆早有準備,讓太監把查好的典章送來了。張居正一看,上麵寫著正德二年武宗為嶽父封爵,嘉靖二年世宗為嶽父封爵,這都是史有前例的事兒,也就是祖宗成法,你張居正憑什麼不讓我封自己的老丈人呢?

張居正一看,也徹底沒脾氣了,看來這個學生沒白教,知道引經據典地跟老師爭了。於是張居正隻得擬旨封了王偉的永年伯,但沒給“世襲”。小萬曆上朝時見到張居正就問:“王偉封爵,為何不給世襲?”

張居正也是有準備的,他微微一笑說:“老臣查了祖宗定製,嘉靖八年曾有旨說此後外戚封爵,都不準世襲。”

小萬曆顯然對典故的熟悉程度不如他的張老師,但他也不示弱,說:“正德、嘉靖兩次外戚封爵均有世襲,先生可知道嗎?”那意思是說,你有根據,我也有根據啊。

張居正一聽又開始宏論和說教了,他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說了一大堆滔滔不絕的道理,總的意思是太祖皇帝規定的,非有軍功,不得濫封爵位,後來的做法雖然有很多既成事實,但實際上都不合乎我大明朝封賞的規矩。

小萬曆聽他從太祖皇帝說起,長篇大論,聽了一會兒就糊塗了。他知道說理說不過張老師,所以把最後的殺手鐧扔出來了:“憑什麼李成梁可以世襲,我皇帝的老丈人卻不可以?”

張居正一聽這話火了,說李成梁成什麼人啊,我大明的半壁江山都靠李成梁這樣的人守著呢。封爵的本意就是為了獎勵賢能的,李成梁這樣的人不封,你封誰呢?你老丈人沒為國家立下半分功勞,但不是也封了嗎?不過就是少了個世襲,況且這也是有祖宗規定的,你幹嘛要較這個勁呢?

說小萬曆聽了這通道理也火了,道理上他說不過張居正,最後隻好怒氣衝衝地問:“難道皇上的嶽父還不如一個總兵重要嗎?”

張居正聽了這話突然不說話了,死死地盯著坐在龍椅上的小萬曆,那意思就是用沉默代表肯定的回答——不錯!在我眼裏,你老丈人就是不如李成梁這個總兵官重要!

小萬曆看張居正不說話,自己也不說話。他倆不說話,旁邊誰也不敢說話。兩個人就大眼瞪小眼地看了半天。

最後,張居正就是沒給王偉的爵位上加世襲。小萬曆最終象一隻鬥敗的小公雞蔫下去了。

如果說前麵的鑄錢還是小萬曆因為實際需要而與張居正爭執,後麵的封爵就有點兒蓄意找茬兒的味道了。

那麼,這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為什麼要對自己一直敬愛的張老師找茬兒呢?

除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小萬曆的心裏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奇特情結?

在小萬曆成長的煩惱中,張居正又會麵臨怎樣的煩惱?這些煩惱又會給張居正帶來怎樣不可預料的後果呢?

請看下集:《誤判去留之間》